拼音 : 子虚乌有 (zǐ xū wū yǒu)
简拼 : zxwy
近义词 : 捕风捉影、荒诞不经
反义词 : 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 :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没有.指假设的,并不存在的事情或人.亦作“乌有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乌有翁”.
释 义
子虚:人名,子:古时候的尊称,虚:谦虚,有涵养,
乌有:人名,乌:黑色/墨色,有:一种衡量方式.有文化素养的意思,
指:典故中的二人,名不副实.
寓意:为人处世要名副其实!
出 处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捕风捉影、荒诞不经、一切乌有化为乌有、海市蜃楼、小道消息 、无中生有、无案可稽、望风扑影、望风捕影[1]
反义词 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典 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为楚称:设为楚使称赞楚地富有之美的话.为齐难:设为齐人提出的诘难.后因称假设的、非实有的为“子虚”或“子虚乌有”.
故事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子虚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故意贬低齐王.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向子虚发难.
《细说成语典故》
子虚乌有 zǐ xū wūyǒu
子虚,假话;乌有,哪有。指虚构的、不存在的事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称许);『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nàn,诘问);『亡(通「无」)是公』 者,亡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通「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yòu,园林)。其卒章归之于节检,因而风(通「讽」)谏。」
司马相如奉汉武帝之命,写下的这篇文章,便是大名鼎鼎的《上林赋》。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讲述齐国、楚国和大汉天子围猎的状况,以及他们对国君围猎的态度,构成作品的基本骨架,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大汉帝国的富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现。司马相如将夸张的艺术手法、验证的艺术旨趣和讽谏的社会作用,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由于《上林赋》篇幅浩大,词语艰深,非专业需要,很难卒读。但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子虚乌有」却成为被人们普遍掌握的典故。
也作「乌有子虚」、「乌有先生」、「乌有翁」。
汉代张衡仿《上林赋》而作《西京赋》,开头便是「有凭虚(凭借空虚)公子者,心侈体泰,雅好博古 言于安处(怎么处)先生」。其中「凭虚安处」,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翻版。
(程 滨 王成纲) FROM: data.book.hexun/chapter-379-5-10.s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996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子孝父慈
下一篇: 自拔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