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附庸风雅

大道家园 2023-07-30 02:55:06

拼音 : 附庸风雅 (fù yōng fēng yǎ)

简拼 : fyfy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动宾式

成语解释 :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指《诗经》中《国风》、《大雅》、《小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

出处 : 清·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成语用法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 : 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附庸风雅的意思是什么?

附庸风雅

[成语解释]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典故出处]《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温文尔雅

[成语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典故出处]叶圣陶《演讲》: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

[近义词]温良恭俭、温柔敦厚

[反义词]凶神恶煞、暴跳如雷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附庸风雅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附庸风雅 fù yōng fēng yǎ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附庸风雅】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附庸风雅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附庸风雅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花园。”

[辨形]庸;不能写作“拥”。

[用法]含贬义;作宾语时常用在“爱”、“喜欢”之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动宾式。

[例句] 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罢了。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简介
原文、注释及译文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简介[回目录]
附庸风雅 ( fù yōng fēng yǎ )

[解 释]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

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 ,后指风流,儒雅。

形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追随于文化人,装出自己很有修养,文雅有风度的样子。

[出 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为了~,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示 例 ]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

[英 文 ]mingle with men of knowledge and pose as a lover of culture

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显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没有文化,偏要装得有文化,这就叫“附庸风雅”。

今天的“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是动宾结构,“附庸”是动词,追随之意,“风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风雅”是两回事,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附庸”本指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国。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圆百里,伯方圆七十里,子和男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诸侯国,称作“附庸”,是一个名词。为什么叫“附庸”呢?“庸”的本义是用、需要,引申为受雇用,“附庸”就是依附别人,受其雇用的意思,取其象征意义,故曰“附庸”。

“风雅”怎么能泛指文化呢?原来,“风”和“雅”是《诗经》的两个组成部分。《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风雅颂”或者“风雅”就用来代指《诗经》,“风雅”因此也用来泛指文化。

“附庸”和“风雅”连用,不知道起于何时,不过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学者平步青记载,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就曾使用过这个成语。

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号称在小昆山隐居,却又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为时人所诟病,钱谦益谈到陈继儒的这一行径时,讽刺说这叫“装点山林,附庸风雅”。

乾隆年间的诗人蒋士铨把钱谦益的评价扩充为一首诗,讥刺陈继儒:“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原文、注释及译文[回目录]

[原 文 ]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谈画,并出示所购<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 注释 】

耶:吗

然:是的

市:买

素:一向

是: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与动词之间,强调宾语。
[译 文 ] 明人吴俨,官做到部长,家里非常富有。他儿子酷好书画,购买收藏的名字名画很多。一个朋友家里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卖。吴俨的弟弟富有的也可与他兄长相匹敌,只积存粮食丝绸,然而文人常轻视他。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真要千金吗?”画主说:“是的。”于是按千金之数买下了它。后来安排酒席宴请他的兄长和其他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十八学士》来欣赏。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其他的事了。当时人们传为笑话。

地址:baike.baidu.com/view/130508.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1971095.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请问“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

附庸风雅的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出处】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例子】一旦场面拉开,你是高手还是庸才,是才华横溢还是附庸风雅,终会露相的。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欺世盗名、热中名利、、好大喜功、盗名窃誉、沽名干誉、钓名欺世

【反义词】实至名归、名不沽名、吊誉虚传、自命清高、与世无争

扩展资料

1、附庸风雅的近义词

沽名吊誉

【解释】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同“沽名钓誉”。

【出处】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例子】姑娘明知我只是心生疑惑而已,何必自做聪明,以为杨叶自视清高,沽名吊誉。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2、附庸风雅的反义词

实至名归

【解释】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遵循自然的修行,到最后会明白人生的道理,如果做了违背常伦和自然规律的事,会成为人生的污点。

【例子】他对公益的热心口碑载道,此次获选为好人好事代表实至名归。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959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