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打拱作揖 (dǎ gǒng zuò yī)
简拼 : dgzy
近义词 : 打躬作揖、打恭作揖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见“打恭作揖”。
出处 :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大老鸹吓得直不起腰来,打拱作揖的说。”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谦恭的样子
例子 : 钱钟书《围城》:“鸿渐打拱作揖,自认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4、“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5、唱诺。
地位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
6、“稽首(qǐ shǒu)
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7、长揖
长揖,是指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
8、拱手礼
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参考资料:-古代礼仪
双腿微屈,微俯首,两手互握在腰侧那种叫万福
行礼时,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
打拱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尽管拱手在古代已出现,但打拱在近代才较多地出现在见面时的礼节中。
揖宾主相见时的礼节。行礼时,两手合抱高举于胸前,“推手为揖”。古代,推手高低视对象有区别,是定尊卑、别亲戚的一种手段。民间盛行揖礼,已没有等级差别,只表示欢迎,或者和睦谦让。
作揖宾主相见礼节。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此礼先秦已有,历代相沿,现代又已兴起。
打恭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打恭主要使用在近代。
团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社交礼节。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从形式上看,其形成与古人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我国最初的拜礼始于原始社会,历代相沿,名目繁多,由生活礼节演变成等级礼节,至辛亥革命废除拜礼。拜礼作为社交活动中的基本礼节,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文化契约,规约着人们的文化行为,并为行礼的通称。
跪拜在社会交往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跪拜礼的形成与人类祖先的进化有关。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刚刚能直立行走时,总是一种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这就是跪拜礼的雏形,进入奴隶社会后,跪拜礼随着社会等级制度而出现,并且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宣布取消了跪拜礼。
团拜相聚而拜。行礼时,参拜人员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这种礼节主要用于古代和近代,亲朋好友为吉庆之事的互相庆贺。现在机关团体在元旦春节相聚在一起.相互庆贺,也称为团拜。
三拜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古人使用三拜礼有三种情况。一是遇特殊行三拜,以示情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三拜始于先秦,经过近代,至现代后较为使用。
九叩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清代时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如此大礼民间一般不用。仅在人们描述本地最高大礼时与“三拜”联用,称“三拜九叩”为最高礼节。
鞠躬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在一般情况下,行鞠躬礼时,戴帽者应先用右手将帽摘下,行礼者不得口含或咀嚼其它物品。先秦时就已有鞠躬礼。在现代,鞠躬和握手一样流行甚广,除在婚礼、丧礼场合使用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见老师等敬礼的场合均常行此礼节。
磕头流行了汉族各地的跪拜礼。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磕头”,即上古的“叩头”。旧时此礼民间十分盛行,向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均用。今寺庙、道观尚存此礼,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中也有保留。亦作叩首、叩头、跪叩。
磕响头表示感谢、惶恐时行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膝下跪,以头碰地出声。磕响头早在古代即已出现,现在已基本不用。
万福女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抢跪屈一膝的半跪礼。行礼时,向前跨出一步(一般为左腿),后腿弯曲,膝盖着地。抢跪属地位低向地位高的人所行的见面礼。
欠身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欠身的礼节自古至今一直在使用。
挥手挥动举起的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动、兴奋、激动的表示。挥手一般应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作为礼节的挥手,一般是举起右手轻轻地左右摇摆,要面带微笑地迎着对方,不可左顾右盼。年轻者和身分低者不宜主动向年长者和身分高者行挥手礼,只有当对方首先向你挥手示意.而你又无法立即来到他们的面前,才能挥手还礼。以挥手表达自己的心情时,是可根据心情的激动情况挥动一只手或者是两只手。
握手人们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握手时,要面带笑容,凝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伸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时间短暂而有力,表现得友好、诚恳、重视。一般来说,主人、年长者、身分高者、女子先伸手时,才能去握。男子同女子只需轻轻握住手指部分,不可长时间或用力。握手时,不可戴手套,不可将手插在口袋里,不可坐着,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敷衍了事。握手礼已成为现代官方与民间的交往通行礼节,成为一种时尚和文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954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打躬作揖
下一篇: 打狗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