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以言取人

大道家园 2023-07-29 02:16:26

拼音 : 以言取人 (yǐ yán qǔ rén)

简拼 : yyqr

近义词 : 以辞取人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

出处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2. 文言文的乎是什么意思 乎

【语】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3. 文言文中“乎”的意思 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2、文言叹词。

3、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4、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乎拼音:hū,注音:ㄏㄨ,部首:丿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

五笔86:TUHK,五笔98:TUFK,仓颉:HFD,郑码:MUA

笔顺:ノ丶ノ一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断乎[duàn hū]

副词。绝对(只 用于否定式)。

2、合乎[hé hū]

符合;合于。

3、嗟乎[jiē hū]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

4、何乎[hé hū]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5、乎来[hū lái]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

4. 古文中的“乎”是什么意思 ①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

《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

《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臣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探究。

3、介绍依凭的条件。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

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助词,语气词。

1、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

3、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且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已经做好了防备,恐怕不能有所作为吧。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

《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译文: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5、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谁知道这赋税带来的毒害要比这毒蛇还要厉害啊!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浩荡的样子像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要停留在何处。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乎,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乎,语尾的叹词。字形采用“兮”作边旁,像声音向上越扬的形状。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乎

5.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义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

(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 “乎”与“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发展过程中,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有变化。

它的语气,强烈果断,用在句尾,当作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

《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2页)。

6.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的释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相关组词:之一、之后、之前、兼之、总之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跟以貌取人相似的成语?

A. 形容两个人很相似的四字词语或者成语

成语】沆瀣一气
--------------------------------------------------------------------------------
【拼音】hàng
xiè


《ZDIC.NET


网》
【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示例】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近义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B. 形容两个人或事物十分相像的成语

1、大同小异
dà tóng xiǎo yì
成语解释异:差异。大体相同;稍有差异。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2、殊途同归
shū tú tóng guī
成语解释殊:不同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3、异曲同工
yì qǔ tóng gōng
成语解释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4、毫无二致
háo wú èr zhì
成语解释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成语出处郭沫若《断断集 屈原时代》:“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毫无二致。”
5、一模一样
yī mú yī yàng
成语解释一个模样。指样子完全相同。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话说人生只有面貌最不同,盖因各父母所生,千支万派,那能够一模一样的?”

C. 跟以貌取人相近的成语

以貌取人
yǐmàoqǔrén
[释义] 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
[语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辨形] 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 以名取士
[反义] 量才录用
[用法] 含贬义。用来指凭外貌来衡量人的优劣。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D. 形容 “相似”的成语有哪些

相似的成语:

大同小异[dà tóng xiǎo yì]: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成语出处: 《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成语出处: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如出一辙[rú chū yī zhé]: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

刻木为鹄[kè mù wéi hú]: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文似其人[wén sì qí rén]: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E. 跟以貌取人类似的成语

词目:以貌取人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和才能。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用于人。[2]
辨形: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词:以名取士
反义词:量才录用

F. 形容相似的成语有哪些

别风淮雨

这是“列风淫雨”的误写,因“别”和“列”、“淮”与“淫”字殂相似。后称书籍中因错别字而以讹传讹为“别...

分门别类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

刻鹄类鹜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名贸实易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如出一辙

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维妙维肖

维:语助词;妙:手艺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文如其人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乌焉成马

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以水投水

把一条河里的水倒到另一条河里。比喻事物相似,很难辨别。

地丑力敌

指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刻鹄成鹜

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同“刻鹄类鹜”。

刻木为鹄

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鲁卫之政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屯毛不辨

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文似其人

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G. 和以貌取人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人不可貌相抄
【读音】:袭rén bù kě mào xiàng
【解释】: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H. 以貌取人的同义词

【成语】来: 以貌取人
【拼自音】: yǐ mào qǔ rén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举例造句】: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 郭沫若《涂家埠》
【近义词】: 表里如一、以容取人
【反义词】: 量才录用

I. 与以貌取人有关的成语

以容取人

【读音】:yǐ róng qǔ rén
【解释】: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专
【出处】属:《韩非子·显学》:“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849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