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传闻异辞

大道家园 2023-07-26 20:16:28

拼音 : 传闻异辞 (chuán wén yì cí)

简拼 : cwyc

近义词 : 说法不一

反义词 : 众口一词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动宾式

成语解释 :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 : 《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指传说不一致

例子 : 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公羊传:《定公六年》原文译文



【原文】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遬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月,公侵郑。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犂。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译文】


鲁定公六年,春,周历正月,癸亥这天,郑国大夫游犂率领军队灭亡了许国,并把许国国君带回郑国。


二月,鲁定公亲自率领军队入侵郑国。鲁定公从入侵郑国的地方回来。


夏季,鲁国大夫季孙斯、仲孙何忌到晋国去。


秋季,晋国人拘捕了宋国使者大夫乐祁犂。


冬季,鲁国修筑国都中城的城墙。


鲁国大夫季孙斯、仲孙忌率领军队包围运这个地方。这是仲孙何忌,为什么称他仲孙忌呢?是讥讽他用两名,用两名是不合于礼的。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一、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二、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四、《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五、《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5年,蒋庆出版《公羊学引论》一书,为当代公羊学重兴之滥觞。

公羊传:《成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原文】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①。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②。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关环公子喜率师伐许③。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冬,十月,庚寅,卫侯减卒④。秦伯卒⑤。


【注释】


①十有四年:鲁成公十四年又公元前脚7年)。莒子朱卒:莒国国君朱死了。何休注;“苔大于邾娄,至此乃卒者,庶其见杀不得卒,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②孙林父:即孙文子,又称孙子,孙良夫之子,卫国大夫。


③公子喜:字子罕,郑国大夫。


④庚寅:十月十六日。卫侯:即卫定公,名减,卫穆公之子,在位十年。


⑤秦伯:即秦桓公,名荣,共公之子,在位二十八年。


【译文】


鲁成公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莒国国君朱死了。夏天,卫国大夫孙林父从晋国回到卫国。秋天,鲁国大夫叔孙侨如到齐国迎接鲁成公夫人。郑国公子喜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九月,侨如领着鲁成公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冬季,十月,庚寅这天,卫定公减死了。这个月秦桓公也死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理论特色


《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


1、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2、“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句


1.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政权变更就是违反了常规的原则,然后得到了好的结果。


2.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实行权变是有原则的:贬损自己来实行权变,不损害别人来实行权变。


3.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


出自《公羊传·僖公十年》。假使死去了的人转而活过来,看到活着的人依然坚守原来的,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可以叫作“信”了。


4.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


出自《公羊传·僖公十七年》。疾:痛恨。君子憎恨恶人,从他一开始做坏事就痛恨;嘉许好人,乐于嘉许到最终。


5.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出自《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君子认为季札辞让国君之位,是很讲道义的;他避免了亲人之间的谋君残杀,是很仁德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815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