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读书种子 (dú shū zhǒng zǐ)
简拼 : dszz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读书人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1. 写出四个含"书"字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如"书香门第". 白面书郎 白面书生 伴食中书 闭户读书 闭门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不刊之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得间 读书君子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咄咄书空 燔书阬儒 燔书坑儒 飞书走檄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奋笔疾书 奋笔直书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洪乔捎书 狐鸣鱼书 黄耳传书 黄麻紫书 寄雁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尽信书不如无书 据鞍读书 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目不识书 目不知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牛角书生 飘零书剑 曝书见竹 骑牛读汉书 弃书捐剑 琴棋书画 磬笔难书 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胜读十年书 诗书发冢 十年读书 识礼知书 识字知书 史不绝书 世代书香 手不释书 书不尽言 书不尽意 书不释手 书读五车 书画卯酉 书空咄咄 书囊无底 书缺有间 书生之见 书声琅琅 书声朗朗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书香人家 书香世家 四书五经 摊书傲百城 摊书拥百城 通书达礼 徒读父书 文弱书生 无巧不成书 乡书难寄 悬石程书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书学剑 燕颔书生 仰屋著书 仰屋着书 一介书生 以书为御 殷浩书空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拥书百城 拥书南面 有脚书厨 有脚书橱 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凿楹纳书 凿柱取书 折节读书 枕经籍书 知书达礼 咫尺之书 著书立说 着书立说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坐拥书城。
2. 带“书”字的四字成语 白面书郎 白面书生 伴食中书 闭户读书 闭门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不刊之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百遍, … 读书得间 读书君子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咄咄书空 燔书阬儒 燔书坑儒 飞书走檄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奋笔疾书 奋笔直书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洪乔捎书 狐鸣鱼书 黄耳传书 黄麻紫书 寄雁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尽信书不如 … 据鞍读书 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目不识书 目不知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牛角书生 飘零书剑 曝书见竹 骑牛读汉书 弃书捐剑 琴棋书画 磬笔难书 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胜读十年书 诗书发冢 十年读书 识礼知书 识字知书 史不绝书 世代书香 手不释书 书不尽言 书不尽意 书不释手 书读五车 书画卯酉 书空咄咄 书囊无底 书缺有间 书生之见 书声琅琅 书声朗朗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 … 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书香人家 书香世家 四书五经 摊书傲百城 摊书拥百城 通书达礼 徒读父书 文弱书生 无巧不成书 乡书难寄 悬石程书 学书不成, … 学书学剑 燕颔书生 仰屋著书 仰屋着书 一介书生 以书为御 殷浩书空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拥书百城 拥书南面 有脚书厨 有脚书橱 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凿楹纳书 凿柱取书 折节读书 枕经籍书 知书达礼 咫尺之书 著书立说 着书立说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坐拥书城。
3. 带有书的四字成语 书香门第、四书五经、罄竹难书、焚书坑儒、琴棋书画、书香世家、牛角挂书、博览群书、奋笔疾书、郢书燕说、丹书铁券、书声琅琅、秉笔直书,映雪读书、知书识礼、黄耳传书、知书达礼、白面书生、读书三到,三余读书、书声朗朗、然荻读书、两脚书橱、史不绝书临池学书、立地书橱、一介书生、著书立说、丹书白马、磬竹难书丹书铁契、坐拥书城、弃书捐剑、文弱书生、书香人家、大书特书、折节读书、书通二酉、闭门读书、牛角书生、书不尽言、映月读书、鱼书雁信、世代书香、立地书厨、手不释书、史不绝书、读书得间、殷浩书空、囊萤照书、知书明理、书不尽意、读书种子、悬石程书、衡石量书、伴食中书、洪乔捎书、燔书坑儒、左图右书。
衡石程书、虫书鸟篆、书不释手、鱼书雁帛、书空咄咄、狐鸣鱼书、飞书走檄、据鞍读书、不刊之书、拥书百城、借书留真、枕经籍书、曝书见竹、徒读父书、仰屋著书、乡书难寄、目不识书、知书知礼、诗书发冢、鱼笺雁书、通书达礼、磬笔难书、奋笔直书、废书而叹、书缺有间、书囊无底、着书立说、白面书郎、飘零书剑,书画卯酉、书读五车、闭户读书、书生之见、燕颔书生、黄麻紫书、拥书南面、左书右息、读书君子、书香门户、鱼书雁帖、凿楹纳书、学书学剑、十年读书、虫书鸟迹、咫尺之书、有脚书橱、知书通礼、以书为御、刺股读书、罄笔难书、寄雁传书、有脚书厨、凿柱取书、燔书阬儒、知书识字、目不知书、箧书潜递,仰屋着书、鱼书鴈信、寄鴈传书,。
4. 关于读书的四字词语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一目十行 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 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 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精读书的成语: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形容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形容读书快: 一目十行 形容书籍多: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形容读书有益: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
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
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 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
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
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
5. 关于读书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形容读书多的成语: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形容精读书的成语: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形容泛读书的成语: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形容读书快:一目十行形容书籍多: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形容读书有益:开卷有益。
6. 描写读书的四字词语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得间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 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 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精读书的成语: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形容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形容读书快: 一目十行 形容书籍多: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形容读书有益: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
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
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 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
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
7. 关于书籍的四字词语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摊书拥百城 摊书傲百城 书声朗朗 胜读十年书 骑牛读汉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奋笔直书 奋笔疾书 燔书阬儒 著书立说 白面书郎 坐拥书城 左图右书 左书右息 着书立说 咫尺之书 枕经籍书 凿柱取书 凿楹纳书 鱼书雁信 鱼书雁帖 鱼书雁帛 鱼笺雁书 有脚书厨 拥书南面 映月读书 郢书燕说 殷浩书空 以书为御 仰屋着书 燕颔书生 学书学剑 乡书难寄 通书达礼 四书五经 书香世家 书香人家 书香门户 书通二酉 书生之见 书声琅琅 书囊无底 书空咄咄 书画卯酉 书读五车 书不释手 书不尽意 手不释书 识字知书 十年读书 识礼知书 世代书香 史不绝书 磬笔难书 琴棋书画 曝书见竹 飘零书剑 目不知书 目不识书 寄雁传书 黄麻紫书 狐鸣鱼书 衡石量书 衡石程书 飞书走檄 燔书坑儒 咄咄书空 读书君子 读书得间 丹书铁券 丹书白马 不刊之书 伴食中书 罄竹难书 知书达礼 折节读书 有脚书橱 映雪读书 拥书百城 一介书生 仰屋著书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悬石程书 无巧不成书 徒读父书 书香门第 书不尽言 书同文,车同轨 诗书发冢 书缺有间 三余读书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弃书捐剑 牛角挂书 囊萤照书 临池学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据鞍读书 借书留真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焚书坑儒 废书而叹 读书种子 读书三余 读书三到 掉书袋 丹书铁契 大书特书 刺股读书 裁书叙心 博览群书 闭户读书 白面书生 牛角书生 立地书厨 洪乔捎书 读书破万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秉笔直书 闭门读书。
明成祖朱棣进军南京篡夺皇位前,朱棣的第一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在北京跪求朱棣,求其攻取南京后千万别杀方孝孺,说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与归顺,但不能杀,杀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当即答应了他。
方孝孺乃当世一大儒。史载:方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宁人。幼聪慧,6岁能诗。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一代名儒宋濂,成其得意门生。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按现今说法,方孝孺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学问渊博,为人师表,深得当时国家领导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建文帝朱允炆赏识,特别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深喑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真谛,皇帝都对他尊师以礼,又让他主持京考,是个思想家、教育家,在当世地位很高。
然而,朱棣攻陷南京后不久,自食其言,不仅残忍地杀害了方孝孺,还创下亘古未有的“灭十族”,将方之九族加方的学生朋友为一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当时,他强迫方孝孺拟写即皇帝位的诏书。方孝孺嚎啕之声响彻殿庭,为失去明君朱允炆而悲切,对朱的要求为予理会。朱棣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三言两语,就把朱棣逼到了墙角,使朱无地自容。朱棣愤然,“此朕家事!”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就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将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呜乎哀哉!明成祖朱棣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了!
从此没有了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强权,特别是他明知所尊崇的君主帝王已彻底失败且自焚身亡(据考证建文帝朱允炆未被烧死),还要维护他心目中的秩序,坚持忠孝仁义礼智信,抗节不屈,视死如归!就是这样的读书人没了。从此读书人麻木了,如果存在的话也会被人讥为白痴与傻瓜。
从此“识时务者为俊杰”更加成为热门词语。这是一句再冠冕堂皇不过的话了,这个话的背后就是迎附,就是看风使舵,就是投机钻营。读书人奉迎之陡多了,从骨子里开始变软了,认定胜为王败为寇,战争时期就出那么多汉奸,和平时期就出那么多马屁精。
从此恶霸和无赖横行于天下。朱棣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恶霸加无赖——尽管他当皇帝后的政绩被许多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坏皇帝。他篡位当皇帝登上国家领导人岗位,就靠霸气与赖劲——大概没有一点霸气与赖劲的人当不了领导。他明明是篡位,却偏要打着“靖难”旗号,就是要用霸气与赖劲征服中国,其中就包括思想文化界的读书人。他将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在肉体上消灭了,结果造成一言堂之局面,人人都称之皇位取得名正言顺。
从此忠孝仁义礼智信更加空乏与无力。篡夺皇位即国家领导人地位的朱棣为稳定政权,也任用读书人,但肯定不是方孝孺式的读书人;也大谈忠孝仁义礼智信,但肯定不会谈如何忠实于朱允炆;也著书立说,但肯定将其谋权篡位的行为掩饰得严严实实。中国读书人千百年来都大谈忠孝仁义礼智信,而实际上这一套都被统治者所左右,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从此中国历史更加混沌与扑朔迷离。朱棣谋权篡位,杀害方孝孺,名气很坏。但他能利用执政资源掩盖真相,加之其文治武功显赫,“远迈汉唐”,更加有恃无恐。“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在枪就是草头王”,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清军入关“留发不留头”,靠武力取得天下,能存活下来的中国读书人个个都成了奴才。奴才必然要卖力歌颂与美化主子,那些杀人如麻的帝王就摇身一变成为怜悯百姓疾苦的菩萨。
大概有人说你道衍和尚说的不对,方孝孺那样的读书种子并没有绝,如当朝编篡《永乐大典》22877卷,可是中国读书人所为呀!
《永乐大典》是朱棣为炫耀文治而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解缙才气放逸,桀骜不驯,是后天名就者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但他是怎样的品德呢?建文帝朱允炆倒台前,解缙与同为皇帝近待的同乡好友胡广、王艮商量怎么办时,解缙与胡广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要以身询国,而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结果,解缙、胡广立马投靠了朱棣,诺言变成了谎言;而方孝孺式的读书人王艮自杀身亡。当时,朝廷里的官员——国家公务员400多人,只有23人迎附了朱棣,大都撒手不干了。可见当时类似于方孝孺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解缙敢于直言著称,后变化了,因此无法与方孝孺可比。《永乐大典》最后完成还有赖道衍和尚。
当然方孝孺之后,中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方孝孺式的读书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闻一多等等,但必竟人数不多,原因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朱棣就把这天下读书种子毁了。
原文地址:析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了作者:天平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717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朝发夕至
下一篇: 笃近举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