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恩威并重 (ēn wēi bìng zhòng)
简拼 : ewbz
近义词 : 恩威并行、恩威并用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例子 : 我一向倒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的。(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果决,言出必行的人。他深知管理之道须恩威并重,所以在军队里威信极高。在江西作战的江忠源和江西巡抚张芾向湖南求援,曾国藩决定派两个营去试试。罗泽南的泽字营和金松龄的龄字营奉命开赴江西。在作战中,两人曾商议,罗泽南去偷袭长毛阵营,金松龄在后面接应,可是罗泽南中了埋伏,金松龄却自己先逃走了!曾国藩非常忧虑,他认为绿营和长毛作战失败,原因正在于此,他必须严惩金松龄,遏制这种风气。所以任谁求情,他都不为动摇,杀了金松龄。
曾国藩这种强硬的手段让我想起我们平时的管理。以班级管理为例,我的毛病是对学生太好,虽然要求也严格,但因为很多时候该惩罚却又网开一面,导致学生不怕我。同样的语数英,语文作业总是最后交,同样的周末作业,学生会敷衍了事……最后导致语文成绩提升不高。我自问自己,没有把知识点讲到吗?不是的,问题就出在管理上,没有做到恩威并重。想起班上曾经有一位班主任,他为人极其幽默,但在学生面前又极其威严,学生对他是又爱又怕,别的班都不出去野餐,他们班会去,别的班都有学生拖延作业,他们班没有。所以他们班班风很好,学习热情很高。
所以我觉得恩威并重是管理人的不二法门。现代社会,又不可能像曾国藩那样杀一儆百,怎么做到呢?我认为一个领导,平时要关心同事,以家长的身份设身处地为同事着想。但是,一旦自己决定了的事情,就必须言出即行,说话算话。古人常说“人无信,无以立”,对于领导者,尤其如此。
恩威并重,是领导者驭人管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领导高高在上,工作上不体恤下属的艰辛,生活上不关心下属的难处,情感上不过问下属的冷暖,这是不恩;领导谦恭低调,一味迎合迁就下属,对错误的言行不予以指正,助长了下属的某种歪风,致使他们不听指挥、不受约束,凡事讲价钱,处处算得失,领导被下属牵着鼻子走,这是不威。显而易见,这两种极端都是领导者的大忌。
曹操可算是一个阴阳权谋的大家,他很擅长用恩威并重,刚柔相济的手法来管理和驾驭自己的下属或者对手。
早期,曹操对关中诸豪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形势制定不同的策略,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采取有打有拉的策略,区别对待,灵活机动。当时,曹操分析局势,考虑到关中诸豪山头林立,各自为战,彼此不团结,相互掣肘,那时他便主要采取文的一面,以达到制衡,他从而腾出手来消灭其他的割据势力。比如他调马腾及两子进京,令韩遂儿子到朝廷效力,以便就近控制。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清除袁氏余党,收复荆州,威镇天下,决定乘胜讨平孙刘联军,大军南下,不料赤壁之战失败,使他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知道孙刘集团是难以讨平,于是他决定出兵关中,统一北方,先扫除后顾之忧,以后再徐图孙刘,遂渐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因此他采取假道伐虢的计谋,声言要从关中借道进兵去攻打汉中,派钟繇率领一支部队先行出发,自己随后跟随,两路大军分兵从两处进发,马超等人警觉,十路大军迅速奔赴前线,抵抗曹军,曹操在与马超的战争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采用了他神出鬼没的战争战术,同时利用离间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分化瓦解了敌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马超和韩遂失败逃走,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对孙权也是有打有拉,有分有合。当关羽率军围攻曹仁于樊城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前去支援,结里被关羽利用发大水之机消灭了于禁七军,擒获了于禁,斩杀了庞德,樊城岌岌可危,三镇判归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也坐立不安,与部下讨论迁都,以避关羽锋芒,此时恰好有司马懿献计,请求立即派人与孙权联系,请他出兵袭击关羽的后路,以解樊城之围,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答应孙权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封给他,孙权早有意收复荆州,于是出兵攻荆州,关羽被打得措手不及,遭致失败,其本人及儿子也被害。从此孙权与刘备结仇,与曹操结盟,接受曹操的分封和任命,蜀国被孤立。政治上曹操技高一筹,分化瓦解了孙刘联盟,为此后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古人有云:“恩威并施,此为治也。”也就是说,除了要用利益留住人,也要用严厉的制度约束人。曹操的管人驭人经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领导者,对下属既不能无恩,也不能无威。
我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袁世凯,也是一位玩弄权术的高手,在管人驭人方面,他也很懂得恩威并重。
袁世凯做人圆滑,三教九流他无不结交,从朝中大员到贩夫走卒,从文人雅士到亡命军阀。有一次,张之洞向他询问练兵秘诀,袁世凯答道,练兵简单说就是要“绝对服从命令”,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可见袁世凯对“胡萝卜加大棒”运用自如。
庚子事变之后,宫中器物陈设被毁严重,慈禧太后要求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来筹款置办。袁世凯当时也财政拮据,但这是讨好慈禧的大好机会,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回家后他就召集藩、臬、司、道等下级官员来商议,说是要暂借他们的私人款项,以后再陆续归还这些人当即个个哭穷。袁世凯只好叹息作罢,其后又不动声色地派人到天津票号把他们的存款数目查了一个清清楚楚,列表汇总共有100多万两。两天之后,袁世凯再召回原班人马,讲了大致经过后,假意气愤地说:“这些票号的掌柜太可恶,竟敢冒用各位的名义来招摇撞骗。为示惩戒,我已把这些冒名顶替的存款暂时借用了。”
民国初年,袁世凯揽权越来越厉害,没有人愿意做有责无权的总理。袁想请熊希龄,但熊坚辞不就。熊希龄当时管着承德避暑山庄这一藏宝之地,袁世凯估计他有私吞文物的举动,特别派人去避暑山庄调查,将熊中饱的文物造册上报。于是袁再请熊到家中“叙旧”,会见之时“恰巧”有重要外宾来见,所以就请熊希龄暂避里间办公室,熊进去就看到桌上有参劾他“贪污文物”的密报!当即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当袁再进来与他商谈组阁的事,熊左思右想,不得不从。此后,袁世凯更是以这个把柄挟持熊希龄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在古代,无论是志在天下的英雄,还是玩弄权术的阴谋家,都懂得运用恩威并重的道理来管人和驭人。现代社会的管理提倡人性化,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恩没有威。恩威并重是保证执行力的重要条件,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地点、环境、人、事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刚柔相济。对待下属宜以亲善为佳,领导者面带微笑,下属就会如沐春风;领导者冷若冰霜,下属就会敬而远之。但不能一味只做老好人,对待下属的错误言行必须及时、友善地指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待下属严重的错误,必须义正词严提出批评。这样,领导者才会既有亲和力,又有不怒而威的威仪。
(2)赏罚分明。如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就无法鼓舞士气,积极的人也会变得不思进取,落后的人也就甘于落后,整个队伍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导致执行力不畅。因此,身为领导者,必须赏罚严明,不偏私,不失信,赏要赏得众望所归,罚要罚得心悦诚服,这样整个团队的浩然正气才能树立起来。
智慧书签
管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形成一个有机、健康的机制。过度地宽容就是放纵,过度地随和就是没有原则,原则问题是严肃的,在原则面前没有任何余地。对于自身素质比较高的人,可以采用比较含蓄的做法;对于自身素质不够高的人,应采取批评教育的做法,必要时应采取严厉的措施。
作文标题: 严慈相济,恩威并重――试论差生的转化
关?键?词: 差生 小学一年级 2650字
字?数:2650字作文
本文适合:小学一年级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一年级2650字的作文,题目为:《严慈相济,恩威并重――试论差生的转化》,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严慈相济,恩威并重――试论差生的转化》,“”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一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差生,有学习差生和品行差生两种,曾有一段时间叫做“后进生”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自尊,但道理是一样的,老师也都明白这样的学生除了称呼不断地变换以外,没有变的就是他们的各方面习惯,没有变的还有他们同样让老师头痛不已。学习差生往往会让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越来越笨,竟然连如此简单的东西都教不会他(她),只希望学生能成“铁”足矣,并不奢望成“钢”了,有时会有点疯的感觉,只因为学生智力或基础的缘故,学习上的表现实在不能让老师满意而已。品行差生则更让老师有无计可施的嫌疑,有时只有躲的份,没有了教育的欲望,只希望他(她)能安安稳稳地、不出乱子地存在下去。但往往事与愿违的是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总还是在不断发生,不愿意听到、不愿意看见的情况还是不断传来、不断出现。这样的差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是不论哪一科老师都不愿碰到的,他们宁可遇上学习差生,也不想碰到品行差生,都说学习差生尚有可为之处,而品行差生简直无救药的余地,因而摆在老师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管?他们能转化吗?该如何转化? 首先,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可以转化的,特别是非教育人士,都是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哪怕是教育人士也有很多是持这种观点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毕竟还涉世未深,他们的许多品行都还有待于完善与提高,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孩子的任性与调皮也都属正常,教育就是为了要完成这一塑造过程。应该说,我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只是这种观点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改变与转化需要相应的配合,更需要老师有执鞭而不惧不放的精神。
那么,如何进行转化这样的学生呢?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只可惜从小到大,这类学生接受的“药物”太多,早已具有了抗药性,有的可谓百毒不侵,有的则是软硬不吃,有的会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也有的早已练就了“静功”,能经受各种“磨练”,所以,眼看着老师们黔驴技穷,在新的教育法面前无计可施,我们不能不惊叹学生的难教与难管了。不过,凡人必有思想,有思想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有转变,品行差生也一样,他们虽然已有长期的“抗药”能力,但还是具有人的思维品质,有很多东西还是受社会影响而约定俗成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都因该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转化。
来源: www.liuxue86.com 这样的转化可谓工程浩大、任务艰巨,非一般的工作所能比,老师常常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心血和精力。时常看到不少教师的厉声喝斥,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批评,也是最容易在短时见分晓的教育方式,但多了以后,人容易产生疲劳,差生甚至会暗地里笑话:到底有没有新鲜的批评法?怎么来来回回说的就这么几句话?说来说去也就这么几个理?所以,这样的教师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关键,能够一针见血或反复无常地批评而不使人厌倦。另一种老师则属于温柔型、感化型的,常常和风细雨,绵言柔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之称兄道弟或温柔相加,加之以物质的帮助,精神的资助,政策的扶持,规则的放宽,用加倍的呵护让其在自己的感召之下“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被人利用,差生大都没经过“爱”的培养,不懂得或不珍惜这种特殊的情感,反而会利用教师的这份善心,因势利导,以假乱真,表面作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很感动的样子,然后在背后哈哈一乐,笑这个教师太蠢,依然我行我素者不乏其人。如果这样的学生真的被这样的老师所打动,而“洗心革面”的话,那么也只是一次个别的疏通而已,也就是只在这位老师在时表现得让他满意而已。
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转化呢?总结起来当是“严慈相济、恩威并重”八个字。首先,对他们的不当之处、过失之处绝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另起炉灶或放宽一马,让他们有特殊的感觉,而应当一视同仁,别人要做到的,他们一率不能赦免,该做到怎样的要求就要做到怎样的要求。一个“严”字当头,是让他竖立起做人的根本,也是将他列于一般同学之中的一个起码的条件。如果他做不到,自然是不能放过,比如作业不做、拖拉或故意胡乱做一通,那么一定要盯住不放,直到完成为止,而且当天的事情就一定要在当天处理完,甚至教师陪他到天黑为止也一定得做好。这时的家长最好能理解、能配合,能一起教育孩子。
但如果只有严,学生并不服,教师还要有慈母般的心。在学习中、生活中要注意他们的每一个细节,有时一声问候、一句关心能让他们深深感到老师并不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而是在关心着自己,帮助着自己。有时老师跟他们开开玩笑、逗逗乐也正是慈的表现,如果能在似玩非玩、似真即真的氛围中提出要求,并督促完成,也能让他们有一种自愿去做的感觉,在轻松交流调侃的状态下更能使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如果批评是快乐的,如果批评经常是让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来的,也应当可以算作是“严慈相济”了吧。
教师的“威”是靠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教学来体现的,教师有以身作则的行为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对品行差生产生震摄作用,那种不畏强势、不惧泼皮、不谋私利的作风都可以成为教师“威”的发力点,可以说“一身正气”正是压倒这类差生的飓风。不过,教师也要有“恩”于差生,对于差生的问题不能不闻不问,而是悉心指导,加以帮助,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困难的时候,老师的及时帮助是让人顿彻顿悟的良药。“恩”不一定是恩惠,不是那种小利,甚至不是直接的好处,“恩”是指正一个缺点,补救一种行为,指导一种做法,“恩”是让他不走迷途,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让他们感到有一个人在帮自己走正确的路。
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吧,学生中就有这样个个任课老师都“叹而观止”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自由动作,语言还让老师无还口之力,更有家庭“后盾”为其撑腰,他的前两年让班主任受尽了苦楚,开学后升到高段,她谢天谢地,总算熬出了头,吃尽了苦头了,同时也深深地为后任老师担心。开学后一段时间以来,他的一些“邪气”在老师的唐僧般的紧箍咒下基本没有大的表现,很多“病症”都得到了抑制。既有不依不饶地监督作业,又有亲密无间地谈论他的小说构想,让他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停靠,也有每个行为的名正言顺地教导,让他经受了一次次考验,正在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越来越多的老师觉得他开始变好了,也希望他能不断进步,他如果学好的话,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
差生的转变本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是良策,而这“药”有时是多味的,有时更是独家生产的,是没有配方的,对于一线的班主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来说,将每一个差生当作是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一次挑战,在不断地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炼就克“敌”制胜的“灵丹”。
(时2007-09-13) 《严慈相济,恩威并重――试论差生的转化》这篇优秀的“一年级作文”由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谓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就是指管理过程当严则严、当宽则宽。要尊重学生,但适当的威严必须要有。学生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就像是在趟水,他在摸得老师的性子,希望从中可以找“空子”。这时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记住不能给他们一点空子。要痛下“杀手”,甚者不惜体罚。既然希望学生成人成才,如果学生不自重、不自爱、不自制、不自觉,我们老师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自重、自爱、自制、自觉,当然这种强制措施要有个度。对原则性的纪律一定要从严要求,对无视校纪班规、屡教不改的学生务必要从严管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直面学生和所存在的问题,要勇于反躬自省、敢于管理学生,不可采取“鸵鸟政策”,否则就会进入“不敢管——管不了——不愿管——干脆不管”的怪圈,结果是老师不管学生、学生不理会老师,形成课堂秩序的恶性循环。也许难以管教的学生只是少数、或者个别,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干预和有效处理的话,其负面的影响作用是会蔓延与扩散的。在这一方面,老师应切记“管而不严、等于不管”的道理,不可稍事懈怠和放纵。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偶然的犯错,老师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给予点到为止的提醒或者心照不宣的暗示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711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箕山之志
下一篇: 恩威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