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韩潮苏海 (hán cháo sū hǎi)
简拼 : hcsh
近义词 : 韩海苏潮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出处 : 清·杨毓辉《〈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1.描写大海特点的二字词语有哪些广阔,读音[guǎng kuò]:广大宽阔。
造句: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7有人赞叹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欣赏广阔无边的天空,有人称赞耸入云霄的树木,也有人感慨琳琅满目的特产。而我,却喜欢这默默无闻的梅花。
辽阔,读音[liáo kuò]:宽阔的,广阔的。见晋葛洪《抱朴子·塞难》:“所得非所欲也,所欲非所得也,况乎天地辽阔者哉!”造句:那只可爱的海豚在蔚蓝辽阔的大海中快乐的游泳嬉戏。
宽广,读音[kuān guǎng]:面积大,宽阔。造句:当领导就应该海量宽广。
碧蓝,读音[bì lán]:中国传统色彩名词,深而澄的蓝色,青蓝色。造句:幻想在超大泳池旁享受日光浴,鸟瞰碧蓝大海。
汹涌,读音[xiōng yǒng]:水势翻腾上涌。造句:轮船在汹涌的海上缓缓前进。
澎湃,读音[péng pài] 1.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2.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造句:惊涛拍岸,令人心潮澎湃。
磅礴,读音[páng bó]:形容词,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是形容河流奔腾时气势磅礴。
造句:中国的振兴和发展,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浩瀚,读音[hào hàn]:1.水势广大的样子2.广阔的3.;大量的。
造句:南海浩瀚无边,守护着我国疆土。无垠,读音[wú yín]:无边。
造句: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海鸥们在欢叫着。深沉,读音[ shēn chén ]:1.指声音低沉2.形容程度深3.沉稳;不外露。
造句:父亲是大海,深沉而又宽广。
2.描写大海的词语有什么描写大海的词语 :
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海阔天空、风平浪静、无边无际、百川归海、水天一色、惊涛骇浪、
一望无际、汹涌澎湃、波光粼粼、堆山积海、海水群飞、海不扬波。
甲+乙+丙=47
2甲=6+丙
2乙=16+丙
甲+乙+丙=47——两边同乘以2
2甲+2乙+2丙=94
即
6+丙+16+丙+2丙=94
4丙=72
丙=18 甲=12 乙=17
希望能帮助到你
3.形容描写大海的成语或词语挨山塞海 百川朝海 百川赴海 百川归海 碧海青天
拔山超海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才大如海 醋海翻波
沧海横流 沧海桑田 沧海一鳞 沧海一粟 沧海遗珠
曾经沧海 辞金蹈海 持蠡测海 愁山闷海 春深似海
地负海涵 荡海拔山 倒海翻江 东海鲸波 大海捞针
东海捞针 东海逝波 东海扬尘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倒山倾海 道山学海 东洋大海 恩山义海 法海无边
覆海移山 翻江倒海 翻江搅海 放龙入海 福如东海
放鱼入海 放诸四海而皆准 放之四海而皆准 海不波溢 河奔海聚
海北天南 海不扬波 韩潮苏海 胡打海摔 海底捞月
海底捞针 海沸波翻 海沸河翻 海沸江翻 黑风孽海
海沸山崩 海沸山裂 海沸山摇 河海不择细流 海涵地负
火海刀山 宦海风波 宦海浮沉 河涸海干 恨海难填
河海清宴 韩海苏潮 海涸石烂 航海梯山 后海先河
海怀霞想 海角天涯 海角天隅 海枯见底 海枯石烂
海阔天高 海阔天空 河落海干 河溓海晏 河溓海夷
海立云垂 河目海口 河门海口 侯门如海 侯门似海
海盟山咒 海纳百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鼎沸 海内无双
河清海竭 河清海晏 河清海宴 浩如烟海 海水不可斗量
回山倒海 海桑陵谷 海水难量 海水群飞 海市蜃楼
4.形容大海的词语有词语:汪洋大海 、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百川朝海、水天一色。
1、汪洋大海 [ wāng yáng dà hǎi ]
【解释】:汪洋: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出自】:近代 *** 《论持久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2、海阔天空 [ hǎi kuò tiān kōng ]
【解释】: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出自】:近代 朱自清《飞》: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
3、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自】: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4、百川朝海 [ bǎi chuān cháo hǎi ]
【解释】: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出自】:汉·焦赣《易林·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译文】:河流朝海流行不停,道路虽然遥远,但是没有不到的河流。
5、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水天一色。
5.描写大海的成语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海阔天空、风平浪静、无边无际、百川归海、惊涛骇浪、水天一色、一望无际、汹涌澎湃、波光粼粼、堆山积海、海水群飞、海不扬波
一、汹涌澎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解释】: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出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译文】:沸腾暴怒,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示例】:两洋的潮水交织一起,形成一派汹涌澎湃 的大浪,这就是横扫亚非两洲的反殖民主义的浪潮。
二、波澜壮阔 [ bō lán zhuàng kuò ]
【解释】: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出自】: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译文】:旅客一路辛苦,路上遇到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大。
【示例】:七言诗须波澜壮阔,顿挫激昂,大开开阖耳。
三、一望无际 [ yī wàng wú jì ]
【解释】: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译文】:一眼望不到边,看上去像是有千里的距离
【示例】:蒙古族骑士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四、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碧绿,同长天相连,天空映在水中,水天一色
【示例】: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水天一色。
五、惊涛骇浪 [ jīng tāo hài làng ]
【解释】:涛: *** 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自】: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译文】:人应该既安静的时候,每次想到前经所经历的惊涛骇浪,从来没有恐惧地。
【示例】: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的小船里。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惟苏轼故作豪放,其实清朗;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故当时学者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羹”。艺术方面,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宋哲宗绍圣复述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墓在河南郏县。
著作
苏轼现存于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赏忠厚之至论〉,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所写,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一批诗作。
《苏沈良方》,今传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题画作品有〈净因院画记〉、〈提憩寂图诗〉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对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苏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苏文忠公全集》又称《东坡全集》,传世的,至今所见,可分两大类。
一类为分集编订,号称东坡七集本,亦标东坡全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
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
扩展资料:
一、风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二、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三、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参考资料:-苏轼
出自《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原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如下: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赠刘景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681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邯郸学步
下一篇: 韩海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