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论世知人 (lùn shì zhī rén)
简拼 : lszr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出处 :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石夫高尚之情,谨慎之识,俱可见焉。附录之,亦可以论世知人也。”
成语用法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你好!“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三知助鉴赏知人论诗在对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历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作者其人及其艺术风格作适当的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诗歌鉴赏。 对于个人而言,如知其家庭背景、身世经历、婚姻情感等都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李清照身出名门,少年无忧无虑,就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情怀。嫁给赵明诚后,赵明诚出外游学,李清照题帕寄情,就不难理解“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北宋灭亡,南宋蛰居杭州,国破家亡,诗作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了,就不难理解“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惆怅情怀。丈夫病亡,国土沦丧,就不难理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情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对于作者的诗歌风格而言,有所了解亦有助于诗歌鉴赏。因为诗歌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美学观等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和独特性。 如知李白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大都是感情积极向上,语言奔泻激荡,意境恢弘阔远,形象博大新奇。那就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杜甫有的诗沉郁顿挫,笔力豪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的诗直率奔放,激情洋溢,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诗作来。 如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的《祝英台近》(宝钗分);如知李清照、柳永以婉约见称,他们也有豪迈慷慨之词,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可以归纳为两条,
一是说“知人论世”指了解鉴别人物和论说世事万象,简单说就是“了解人;论时世”;另一种解释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种解释是《辞海》的释文。
第二种解释把“知人”也解释为了解人物,但把“论世”解释为研究所欲知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这与第一种解释是不同的。
第一种解释,“知人”和“论世”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第二种解释,“知人”和“论世”有内在联系。
人们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个词语的时候,总是选择其中一种的。
在我看到的使用和解释此词的文章中,似乎记者、作家,多取第一种解释,学者多取第二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当然不错,但缺少历史文脉,并非此词的原解;第二种解释有出典,是此词的原解,也可视为正解。
“知人论世”一词,源出《孟子·万章下》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这段话浓缩,成为“知人论世”一词。
这段话第一句说,学诗、读书,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
第二句说,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世,即时代、世事。《辞海》的释文,直接由孟子这段话而来。
朱熹是注释《孟子》的权威,他对这段话中的“论其世”三字做了自己的解释:“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前一句说,所谓“论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论述诗书作者在其所处的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后一句说,读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实际经历,因而必须考察他的行为和经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610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道经邦
下一篇: 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