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千古骂名

大道家园 2023-07-22 06:56:04

拼音 : 千古骂名 (qiān gǔ mà míng)

简拼 : qgmm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千古:永远。永世被人唾骂的名声

出处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只是一场冷落败坏根基,都藏在里边,不做千古骂名,定是一番笑话。”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揭秘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但是有人为他伸冤,就历史发展角度论,由杨广的所作所为看,他不应是个该挨骂的人物。
为什么这个皇帝会背上千古骂名?此人起码在三个领域里都有不寻常的建树。头一件事,是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那些双手沾满黎民特别是文人鲜血的,却有人为之大唱赞歌。骂杨广,委实有欠公平;其二,首创科举;其三,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少见的佳篇。其人作为如此,却挨骂一千馀年,实在是:冤哉,杨广。
中国的科举,是政治措施,亦是文化制度,隋代是其发轫期。对此起决定作用,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两位帝王,即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而两朝帝王中,杨广又是主要的。
就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看,吸引文人人仕,以扩充、更新统治集团,各个时代都不可或阙。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时代,都有各自的相应制度。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主要是指读过书,具有某种文化素养的个人,任何社会时代,都须求得其出路,表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故旧时的科举制度,作为特定阶段的政治文化措施,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说,科举的开创者主要是杨广,而不是乃父杨坚。因为,这一制度的形成,杨坚只是为之奠定基础,而到杨广才正式开始。杨坚的最大贡献,是开皇七年(公元587)下诏废“九品中正制”,改为诸州岁贡三人,各州郡每年选送三人到京师长安参加中央级考试。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曹魏确定的选人入仕制度。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所属的人士评为九品,朝廷据品选用官吏。这就是推行了三百馀年的“九品中正制”。
曹魏取此以选任官员,并为此后几个朝代所袭用。但却不是曹魏的首创,而是汉代任官方式的沿袭,他不过只是作了制度化的明确规定。两汉选用官员,原先就是由地方长官担负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使命。这时的地方长官或地方主管财政收支的主计吏,每年向中央朝廷述职时,同时还连带向朝廷推荐,当地有哪些才品俱高之士可供朝廷挑选任用,或直接出任,或经“贤良方正”、“孝悌廉明”、“秀才”(后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等制科考试,然后授官。
两汉由地方官向中央推举人员以及举行制科考试,往往名不副实,走过场的为多。对此,最好的说明是当时的民谚,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①有趣的是曹操青年时代,即后汉末年,也曾举为孝廉,《三国志·武帝纪》谓其“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曹操的才能来得,自无疑问,但这位未来的政治家,“放荡不治行业”,与孝廉却联系不上。地方官推举的实际状况如何,可想而知。这是两汉时代官员集团的补充更新,以及文人入仕的一种方式。所以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是任官方式的大改革,从统治集团更新的角度说,杨坚的这一新措施与前朝相比,是历史的进展。
但隋文帝时开的科目不多,仅“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而且这几个科目与汉代的“贤良方正”、“孝,睇廉明”、“博学鸿辞”等相比,实质差异不大。所以,隋文帝的时代,只能说是科举的酝酿或萌芽。
正式开始实行科举的,当是隋炀帝。据《隋书·炀帝本纪》载,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下选士诏书,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隽,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由这份诏书可见,从炀帝大业三年起,科举列为政令,这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措施,便从此正式开始。诏中还有“十科举人”语,指的是进士、明经等科目。唐人谓其科举上承隋制,此其渊源也。
隋皇朝在割据势力膨胀和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很快就灭亡了。由杨广(也包括乃父杨坚)开创的科举,后人大都没有在意。其历史功勋亦远不能与其开运河相比,但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心态,却是不可忽视的。
大多数人,虽然不一定知道杨广,但都知道大运河。杨广一生的最大功业当然是开凿运河。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开辟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其历史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这是一位奇特的皇帝,在历史上立下如许大功,留下的却是骂名。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从舞台或荧屏了解历史所致,而是历史文献,也都时见此人荒淫残暴的记载。杨广的谥号“炀帝”是个恶名。唐张守节《谥法解》曰:“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名”,谓谥号乃一生行迹的论定。又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给他盖棺论定的便是个恶谥。不过,给杨广定此谥号的,可以推断是在唐代。杨广于扬州死于宇文化及之手时,李渊已占据隋代京城长安,立14岁的杨侑当了几个月的傀儡皇帝,实际上此时已是李家天下。可见,定杨广谥号为炀帝,论定他一生行迹的,乃唐代的官方。
话说南朝后主死时,正是隋炀帝即位之年,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赐给前者一个“炀”谥。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孰料14年后,隋炀帝的表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给他加了个“炀”字的谥号。笑人者终为人笑,亦莫大的历史讽刺。

宠孙狂魔朱元璋背上千古骂名,当时他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

朱元璋可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400多个皇帝里面最出名的一位,他是唯一一位从乞丐和尚做到九五至尊的皇帝,并且是唯一一位由南到北一统天下的君王,也许历史上只有秦始皇可以跟他相媲美。

?

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也想效仿秦始皇万世一系。他的儿子中老四朱棣是最像他的,但是他需要一位守成之君,性格必须仁慈宽厚,其嫡长子朱标这一点做的最好,自然也被立为了当朝太子。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一直在为他请全国最好、最有学问的老师向他授课,哪怕朱标到了23岁已经开始辅佐政务,平时仍然有很重的课业负担。朱标作为太子倍感压力山大,常年的读书已经严重拖垮了他的身体。

?

洪武24年,朱标在巡视关中回来之后便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讲犹如晴天霹雳,直接打乱了他的所有后事计划。朱元璋大明江山的设计是内有仁君,外有强藩。朱标这一走,按常理来讲,朱元璋应该从剩余诸子中选最贤能的来立储,比如朱棣。但朱元璋内心里还是要遵从嫡长子这一系继承这一礼法的,翰林院学士当中一个叫刘三吴的,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上表请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就坡下驴,很高兴的答应了。

?

原先朱元璋并不喜欢朱允炆,因为他的脑袋长得有点歪,当九五至尊有失体统。但朱允炆读书非常厉害,他真的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长大后变得非常仁慈,像他父亲一样,赢得了爷爷的青睐。朱元璋为了给其孙儿保驾护航,在他活着的时候,必须把可能的威胁全部铲除,为此不惜大开杀戒,把跟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功臣斩杀殆尽,留下了千古骂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560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