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强弩之极 (qiáng nǔ zhī jí)
简拼 : qnzj
近义词 : 强弩之末、强弩末矢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犹强弩之末。
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注音一式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汉语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同义词 强弩末矢 强弩之极 彊弩之末 出处 《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 缟:音搞, g ǎ o 。鲁缟:山东出产的一种质地轻细的薄绸子。 ) 意思是说,即使是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也会减弱到连薄绸子也穿不透。 释义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弩:音努,古时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力量比一般的弓大得多。 强弩末矢: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同「强弩之末」。 强弩之极:犹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强弩之末」之「强」,典源作「彊」。「彊」同「强」。 例句 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相反词 所向披靡,所向无敌,锐不可当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韩安国,字长孺,汉初人。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爱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这段故事,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也有记载,不过文字稍有不同,其中“强弩之末”两句,写作“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意思完全相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曹操大举南下时,诸葛亮访问东吴,请孙权出兵,同刘备一起,合力抗御曹操。诸葛亮谈到,曹操兵力虽强,却已相当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指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比喻力量已极度衰竭、毫不中用,就常用“强弩之末”来形容。
剑拔弩张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强弓劲弩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强弩之末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负弩前驱弩:弓箭。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
箭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强弩末矢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同“强弩之末”。
强弩之极犹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弩下逃箭比喻近者反能免遭祸殃。因弩箭射远不射近,故有此比喻。
弩张剑拔比喻雄健。亦作“剑拔弩张”。
弃甲负弩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519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强记博闻
下一篇: 强枝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