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上下相安 (shàng xià xiāng ān)
简拼 : sxxa
近义词 : 上和下睦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上下:指尊卑、长幼、上级与下级;安:安稳,安定。上面和下面,相安无事
出处 : 《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例子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过了半载,倒也上下相安。除睡觉吃饭之外,其余一无事事。”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意思: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扩展资料
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仁、义、礼、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1. 关于绝顶的诗句
2. 关于泰山绝顶的诗句
关于绝顶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的诗句是描写什么名胜
会当凌绝顶
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的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
3.关于山峰的诗句
题平都山
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题西陵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硭,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4.关于旷达的诗句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战国.屈原.《离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 《江 城 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于泰山绝顶的诗句 1.关于泰山的诗句
你好,希望对你有帮助
?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二》
?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 张士明 (元) - 《呈灵岩方丈》
?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 王旭 (元) - 《游竹林寺》
? 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 - 王奕 (宋) - 《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 张士明 (元) - 《呈灵岩方丈》
?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 - 杜仁杰 (元) - 《天门铭》
?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 陆机 (魏晋) - 《泰山吟》
?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 谢灵运 (南北朝) - 《泰山吟》
?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 张岱 (明) - 《泰山》
望采纳
2.关于泰山的诗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阶到天门。
回首雾茫茫,转身云纷纷。 日出弄倩影,客来游销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坚定。 山风习习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热闹,还攀玉皇顶。 ——《读月楼诗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飞龙篇 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
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 仙人篇 仙人揽六着。
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
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
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
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
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
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
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
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闲。
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
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
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与尔长相须。 ——曹植 泰山赋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 泰山颂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杨辛 夜宿玉皇顶揽月居赏月 雾云渐渐日西沉,鸳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满月新露面,胭脂匀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3.关于描写泰山的诗句
关于泰山的诗: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4.关于泰山的诗句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白话文释义: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望岳》
白话文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出自元代贾鲁《 登泰山》
白话文释义:泰山是那么的高大, 其它山脉无法与它相比。
4,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出自明代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
白话文释义:昨天你爬泰山去了,最高峰是哪座峰啊?有没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观景台啊?有几颗大夫松啊?
5,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出自唐代李白《游泰山》
白话文释义: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5.关于泰山的诗句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6.关于泰山的诗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阶到天门。
回首雾茫茫,转身云纷纷。 日出弄倩影,客来游销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坚定。 山风习习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热闹,还攀玉皇顶。 ——《读月楼诗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飞龙篇 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
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 仙人篇 仙人揽六着。
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
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
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
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
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
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
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
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闲。
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
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
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与尔长相须。 ——曹植 泰山赋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 泰山颂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杨辛 夜宿玉皇顶揽月居赏月 雾云渐渐日西沉,鸳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满月新露面,胭脂匀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举国上下指全国各方面的人。
上下交困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上下同门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上下一心上上下下一条心。
不差上下不分高下,差不多。
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上下同心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下陵上替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下塞上聋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附下罔上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属,却欺骗君上。
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谮下谩上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上谄下渎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
上窜下跳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上好下甚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上漏下湿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上情下达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上援下推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上烝下报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乱伦。
上智下愚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上和下睦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陵下替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嫚下暴指君上骄慢,下民强暴。同“上慢下暴”。
上慢下暴指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勤下顺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上替下陵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溢下漏指上富下贫。
上蒸下报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不上不下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谄上欺下谄:讨好,奉承;欺:欺压。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附上罔下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凌上虐下凌:欺负。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瞒上欺下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欺上瞒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欺上罔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头上末下第一次,初次。
半上半下指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犹半途而废。
谄上傲下对上讨好,对下傲慢。
谄上骄下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讨好,对下骄横无理。
谄上抑下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承上起下指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刺上化下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敬上爱下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
敬上接下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同“敬上爱下”。
买上告下贿赂上司,央告下人。
买上嘱下贿赂上司,央告下人。同“买上告下”。
能上能下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
束上起下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损上益下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忐上忑下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通上彻下①指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心上心下形容心神不安。
直上直下①上下一贯。②从上到下,从头到脚。③形容陡直。
诌上抑下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
【翻译】站不住的时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搀扶(他)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
【词类知识点】
词类活用 ?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
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
特殊句式 ?
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
重点实词解释 ?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
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
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
且尔言过矣(过,错)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494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上下同心
下一篇: 韶光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