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以夷治夷

大道家园 2023-07-12 13:40:00

拼音 : 以夷治夷 (yǐ yí zhì yí)

简拼 : yyzy

近义词 :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伐夷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 : 《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带有夷字的成语

包含有“夷”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

履险如夷——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赴险如夷——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以夷治夷——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以夷制夷——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视险若夷——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同“视险如夷”。

视险如夷——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履险若夷——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詈夷为蹠——詈:咒骂;夷:伯夷;蹠:盗蹠。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蹠。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江左夷吾——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之称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急病让夷——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毁宗夷族——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

河溓海夷——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出夷入险——出入于安危之中。

朝夷暮蹠——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蹠。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不夷不惠——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以夷制夷有哪些方式?

第一,分化瓦解,分而治之。历史上,游牧部落的统一往往威胁到中原政权,所谓“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所以,利用矛盾,“以蛮夷攻蛮夷”,“使之人自为雄,各相为战”,相互削弱,不仅是一个重要军事战略,也是中原王朝在边疆经营上的一个重要政治策略。当然,这一战略在具体实施方面有种种不同情况,历史上更多地表现为对强大的部落共同体或游牧帝国予以分化,以求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如隋朝曾面临突厥的严重威胁,但突厥各部之间矛盾复杂,所谓“且彼渠帅,其数凡五,昆季争长,父叔相猜”。于是隋文帝杨坚就将利用突厥各部分裂的状况,采纳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在突厥各部落间施展阴谋,收买或威胁,大肆分化瓦解,从而在避免大规模用兵的情况下,成功地将突厥纳入朝贡体系。唐朝前期地缘政治的重点也是突厥汗国。在与突厥的斗争中,唐朝为了战胜对手,灵活运用地缘政治谋略,多次对其进行分化,先是结好于西突厥以制衡东突厥,然后利用东突厥内部民族成分复杂,各部之间矛盾重重的有利条件,对其进行分化。唐朝之所以在立国十年之内将当时的东亚霸主突厥一举击灭,唐太宗之奋发图强富国强兵固然不可忽略,但主要是利用了突厥的内乱和反突厥的诸族的力量。明朝则将预防游牧共同体的出现作为“分而治之”政策的主要内容。面对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瓦剌(又称漠西蒙古)、鞑靼(又称漠北蒙古或东蒙古)、及兀良哈三大势力,明朝并未将武力征服整个蒙古高原作为主要方式,而是重在破坏各部落之间的联盟以及任何一方统一蒙古各部的努力,从而使他们彼此对立,保持分裂状态,以便实现北部边疆的稳定,解除其对中原的威胁。

对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分化,也是分而治之战略的主要内容。历史上,中国的边疆地带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民族政权或部落共同体,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亲疏不一,因为边疆威胁具有连动效应,所以他们之间的结盟,往往造成中原王朝在战略上的被动,于是对其进行拉拢和分化,成为安定边疆的重要内容。比如,汉朝为“断匈奴之右臂”,解除主要对手匈奴的威胁,曾通西域以联盟乌孙;唐朝为集中精力解决突厥的威胁,曾联盟西突厥、薛延陀和吐谷浑,以孤立东突厥;宋朝为摆脱辽、西夏结盟所造成的被动困境,改变边疆经营上的守势,曾制定了“取熙河以断西夏右臂,又欲取灵武以断大辽右臂,又结高丽起兵,欲图大辽”的战略方案。”当然这一策略如运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稳定边疆,而且还将导致边疆民族势力坐大,并引起内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如唐朝为打击突厥和薛延陀,曾对回纥加以扶持并结为联盟,其平定“安史之乱”就得力于回纥强悍的骑兵,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盛世不再,回纥反成为势凌中央的边疆势力,给唐朝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唐朝无力解决内地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虽制定并实施了西联羌人以掣肘西夏,东联高丽、渤海以牵制辽国的战略,但因这一战略本身的脆弱以及其他原因,不仅未能实现“会使匈奴失左肩”的宏图,而且由此发展而来的“联金灭辽”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覆亡。此外,明朝对东北经营中,也有类似的教训。

第二,扶弱抑强,达到战略平衡。游牧民族在军事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中原王朝“以力服之”进行军事征伐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得不偿失,所以运用各种手段,扶此抑彼,“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自相攻击”,让其互相牵制或限于内讧而互相削弱,从而达到战略平衡,以消除或缓解边疆危机和威胁,也是历代王朝“以夷制夷”的主要办法。为此,历代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往往扶弱抑强。如汉宣帝时,匈奴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一度分别受五个不同的单于领导,这就造成他们不能同心协力,汉朝则充分利用这一形势,纵横捭阖,扶弱抑强,促成其中之一的呼韩邪单于降汉,最终达到了安定北部边疆的目的。东汉政府为阻止南、北两个匈奴集团的重新联合,曾积极地对实力较弱的南匈奴予以政治支持、经济援助,承认其为匈奴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并在军事上协助南匈奴对付实力强大的北匈奴,从而使两个匈奴集团皆不能威胁到中原的安全。唐朝为对付西南强大的吐蕃,曾竭力扶持南诏抗衡吐蕃。唐德宗时,为因应南诏与吐蕃联盟后西南边疆频频告急的局面,宰相李泌又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联盟战略,即在北方联盟回纥、突厥,在南方利用与南诏的传统友好关系,拆散其与吐蕃的联盟,以断吐蕃之右臂。唐廷正是遵循这一战略,巧妙地协调各种反吐蕃力量,并利用南诏与吐蕃之间现实存在的紧张状态和日益尖锐的矛盾,执行了一系列争取南诏孤立吐蕃、削弱吐蕃的策略,终于使包括南诏在内的西南边疆各族背弃吐蕃,主动为唐朝戍守西南边疆,成为稳定唐朝西南边疆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以夷制夷”思想指导下,历代封建统治者还注意积极利用边疆少数民族的上层对该民族进行管理,以达到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统治的目的。这实际上是贯彻“因俗而治”的治边方针,实行间接统治。当然,随着边疆地区的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政策则逐步取代了“以夷治夷”的政策。

“以夷制夷”作为封建社会安定边疆的指导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以“弱边”求安边的治边思路,甚至是以“乱夷”而求“安华”,缺乏积极经营边疆的精神,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对边疆民族施展阴谋,拉一方打一方、分而治之等做法,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而在边疆民族中笼络上层、依靠上层等做法,显然忽视了广大边疆民族群众的存在和他们的利益要求,因而没有找到边疆经营的真正重心和关键。

何谓清朝时期的“以夷制夷” ?

清朝的“以夷制夷”应该是通过由“美国”来制衡世界其他想入侵中国的列强国家...节录一段文章...您参考看看...

早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西方各国对华贸易机会均等的原则已经有规定。但是这些条约数十年之后,先是俄国侵占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随后是日本企图占领辽东半岛等地,欧洲列强法国,德国和英国同时华争夺取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在华实施,由于各国都不能够干扰和干预别国在华既定利益,该政策针对包括苏联,日本内部的欧洲各国列强而言,形成了一个列强之间相互钳制的机制,为中国维持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多边贸易局面。

面对列强在中国贸易口岸的涌入和争夺抢,清政府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但是由于“国”微言轻,连杰出的清朝外交第一把交椅李鸿章也在与列强斡旋中屡屡恰恰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一律平等条件与中国贸易往来,从而消除了这些国家在中国贸易问题上各自为政,瓜分中国的先决条件,可谓“歪打正着”,,客观上一级的的正是列强之间相互制衡,即所谓的“以夷制夷”的作用。除了“以夷制夷”,而且是“夷”者主动约法三章自我限定。公认的是美国的实力,美国的公正,美国的友好,实现对列强的相对,这正是衰弱的大清可遇不可求的。除非垂帘听政者不省世事,否则必定在深宫重帷幕后掩嘴窃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483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