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询于刍荛 (xún yú chú ráo)
简拼 : xycr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补充式
成语解释 :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出处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成语用法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礼记》坊记原文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弑其君。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茍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畲,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泆而乱于族。子云:「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欲望。”
孔子说:“小人贫则穷困,富则骄横;穷困了就会去偷盗,骄、横了就会去乱来。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曰趋减少。”
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诗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锥,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百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还有叛乱的?”
孔子说:“礼这个东西,是用来去掉疑惑、辨别隐微,从而防范百姓越轨的。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国王,一家没有两个家长,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之君潜号称王,其国君死,《春秋》贬之,不书其葬;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盎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更何况对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拭其君的。”
孔子说:“一盅酒,一盘肉,让来让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这样还有人潜越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于贱位,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在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诗经》上说:‘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孔子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放空炮而少干实事。”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曰趋消亡。欢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武王占卜间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君王,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启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太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封,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封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团结。《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禄。先奉上见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薪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
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约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兽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
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
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
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还有不孝顺。
询于刍荛的解释 与 樵夫 商议 事情,意谓 不耻下问 。 《诗·大雅·板》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郑玄 笺:“古之贤者有言:有疑事当与薪采者谋之。” 孔颖达 疏:“言询于刍荛,谓谋於取刍取荛之人。”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 之六:“乃希化被草木,不耻询于刍荛。”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 传奇 文有怎样的区别?》 :“ 《隋书·经籍志》 抄 《汉书·艺文志》 说,以著录小说,比之‘询于刍荛’,就是以为 虽然 小说,也 有所 为的明证。”亦省作“ 询刍 ”、“ 询荛 ”。 唐 张说 《 奉和 暇日游兴庆宫作》 :“侍酌衢樽满,询刍谏鼓悬。”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 :“谨就管见别为一议,并章程八条奉寄,附羽工区区,用副询荛盛意,惟 执事 采择焉。”词语分解询的解释询 (询) ú 问,征求意见:询问。询察。查询。质询。 咨询 。询事考言(查问考核言行是否相符)。部首 :讠;刍荛的解释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刘开《问说》详细解释.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 文王 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原文】
朝隐奉宣圣旨:「频览卿表状,劝朕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辞理恳切,深表尽忠。朕本心甚好推诚,亦能纳谏,但缘上封事及奏对者,少有忠良,多是论人长短,或探朕意旨。朕虽不受谗谮(ㄔㄢˊ孱 ㄗㄣˋ赈)[1],出外即谩生是非,以为威福。朕往日将谓君臣一体,都不堤防[2],缘推诚信不疑,多被奸人卖弄。今所致患害,朕思亦无他故,却是失在推诚。又谏官论事,少能慎密,例自矜炫(ㄐㄧㄣ今 ㄒㄩㄢˋ炫)[3],归过于朕,以自取名。朕从即位以来,见奏对论事者甚多,大抵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试加质问,即便辞穷。若有奇才异能,在朕岂惜拔擢。朕见从前已来,事祇如此,所以近来不多取次对人,亦不是倦于接纳,卿宜深悉此意者。」
【注释】
[1]谗谮:恶言中伤。
[2]不堤防:即「不提防」,不小心戒备。
[3]矜炫:夸耀;炫耀。
【原文】
圣德广大,如天包容,俯矜狂愚,仍赐奖谕(ㄩˋ玉),嘉臣以恳切,目臣以尽忠,虽甚庸驽,实怀感励。夫知无不言之谓尽,事君以义之谓忠,臣之夙心,久以自誓,以此为奉上之道,以此为报主之资。幸逢休明,获展诚愿,既免罪戾,又蒙裦称,庶奉周旋,不敢失坠。傥陛下广推此道,旋及万方,咸奖直以矜愚,各录长而舍短,人之欲善,谁不如臣。自然圣德益彰,群心尽达,愚衷恳恳,实在于斯。睿(ㄖㄨㄟˋ锐)眷特深[4],缕宣密旨,备该物理,曲尽人情,其于虑远防微,固非常识所逮。然臣窃谓天子之道,与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帝王之盛,莫盛于尧,虽四凶在朝,而佥(ㄑㄧㄢ千)议靡辍[5]。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6]是知人有邪直贤愚,在处之各得其所而已,必不可以忠良者少,而阙于询谋献纳之道也。昔人有因噎(ㄧㄝyē)而废食者[7],又有惧溺而自沉者,其为矫枉防患之虑,岂不过哉。愿陛下取鉴于兹,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立由乎诚。守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不欺。唯信与诚,有失无补[8]。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故圣人重焉,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又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9]物者事也,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陛下所谓失于诚信,以致患害者,臣窃以斯言为过矣。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0]由此论之,陛下可审其所言,而不可不慎;信其所与,而不可不诚。海禽至微,犹识情伪,含灵之类,固必难诬。前志所谓众庶者至愚而神,盖以蚩(ㄔ吃)蚩之徒[11],或昏或鄙,此其似于愚也。然而上之得失靡不辨,上之好恶靡不知,上之所秘靡不传,上之所为靡不效,此其类于神也。故驭之以智则人诈,示之以疑则人偷,接不以礼,则徇义之意轻,抚不以恩,则效忠之情薄。上行之则下从之,上施之则下报之,若响应声,若影从表。表枉则影曲,声淫则响邪,怀鄙诈而求颜色之不形,颜色形而求观者之不辨,观者辨而求众庶之不惑,众庶惑而求叛乱之不生,自古及今,未之得也。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若不尽于已而望尽于人,众必绐(ㄉㄞˋ待)[12]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今方岳[13]有不诚于国者,陛下则兴师以伐之,臣庶有亏信于上者,陛下则出令以诛之。有司顺命诛伐,而不敢纵舍者,盖以陛下之所有,责彼之所无故也。向若陛下不诚于物,不信于人,人将有辞,何以致讨?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14]去身,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非所以为悔者也。臣闻《春秋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易》曰:「日新之谓盛德。」《礼记》曰:「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书》仲虺(ㄏㄨㄟˇ回)[15]述成汤之德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16]《周诗》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衮(ㄍㄨㄣˇ滚)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7]夫《礼》、《易》、《春秋》,百代不刊之典也,皆不以无过为美,而谓大善盛德,在于改过日新。成汤圣君也,仲虺圣辅也,以圣辅而赞扬圣君,不称其无过;而称其改过,周宣中兴之贤主也,吉甫文武之贤臣也,以贤臣而歌诵贤主,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是则圣贤之意,较然著明,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盖为人之行己,必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为君子;遂非则其恶弥积,斯谓小人。故闻义能徙者,常情之所难,从谏勿咈(ㄈㄨˊ浮)者[18],圣人之所尚。至于赞扬君德,歌述主功,或以改过不吝为言,或以有阙能补为美。中古已降,淳风浸微[19],臣既尚谀,君亦自圣。掩盛德而行小道,于是有入则造膝[20],出则诡辞之态兴矣。奸由此滋,善由此沮,帝王之意由此惑,谮臣之罪由此生,媚道一行,为害斯甚。
【注释】
[4]睿眷:亦作「睿睠」。指皇帝的眷顾。
[5]佥议: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6]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则:相等或作效法。
[7]因噎废食:因吃饭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为怕出麻烦而不敢去做。
[8]唯信与诚,有失无补:言人君所为,有失于诚信,则无补于治道。
[9]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出自《中庸二十五章》。
[10]子曰:「可与言……失言。」: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1]蚩蚩:无知貌。
[12]绐:疑惑。
[13]方岳:亦作「方岳」,指州郡。
[14]斯须:一会儿的功夫;片刻。
[15]仲虺:又名莱朱、中垒。奚仲后裔,薛方国君主,生于薛(今枣庄市薛城北14公里薛国故城),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人认为他是商汤的贤相,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
[16]用人惟己,改过不吝:用人惟己:用人唯其德性才能,不依自己好恶。改过不吝: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吝:可惜。
[17]吉甫:周宣王贤臣尹吉甫。又称兮伯吉父。姓兮,名甲,字伯吉父(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曾率师北伐玁狁至太原。衮职:君王的职责。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18]咈:古同「拂」,违逆,乖戾。
[19]淳风浸微: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逐渐消失。
[20]造膝:犹促膝。
【原文】
太宗文皇帝挺秀[21]千古,清明在躬,再恢圣谟[22],一变流弊,以虚受为理本,以直言为国华。有面折廷争[23]者,必为霁(ㄐㄧˋ记)雷霆之威[24],而明言奖纳;有上封献议者,必为黜(ㄔㄨˋ促)[25]心意之欲,而手敕(ㄔˋ斥)裦扬。故得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致雍熙之化[26],没齐尧舜之名。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滞习俗之凡见,闻过则羞己之短,纳谏又畏人之知,虽有求得之心,必无济代[27]之效,虽有悔过之意,必无从谏之名。此则听纳之实不殊,隐见之情小异,其于损益之际,已有若此相悬,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28],肆于人上[29],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且以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底定祸乱之武,有躬行仁义之德,有致理太平之功,其为休烈耿光[30],可谓盛极矣。然而人到于今称咏,以为道冠前古,泽被无穷者,则从谏改过为其首焉。是知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美,莫大于斯。陛下所谓「谏官论事,少能慎密,例自矜炫,归过于朕」者,臣以为不密自矜,信非忠厚,其于圣德,固亦无亏。陛下若纳谏不违,则传之适足增美;陛下若违谏不纳,又安能禁之勿传。伏愿以贞观故事为楷模,使太宗风烈,重光于圣代,恐不可谓此为归过,而阻绝直言之路也。臣闻虞舜察迩(ㄦˇ耳)言[31],故能成圣化;晋文听舆诵[32],故能恢霸功。《大雅》有「询于刍荛(ㄔㄨˊ除 ㄖㄠˊ饶)」[33]之言,《洪范》有「谋及庶人」[34]之义。是则圣贤为理,务询众心,不敢忽细微,不敢侮鳏(ㄍㄨㄢ官)寡。侈言无验不必用,质言当(ㄉㄤˋ荡)理不必违,逊于志者不必然,逆于心者不必否,异于人者不必是,同于众者不必非,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35]。是皆考之以实,虑之以终,其用无他,唯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理,见天下之心。夫人之常情,罕能无惑,大抵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轻,溺于所欲。信既偏则听言而不考其实,由是有过当之言;疑既甚则虽实而不听其言,于是有失实之听;轻其人则遗其可重之事,欲其事则存其可弃之人。斯并苟纵私怀,不稽皇极,于以亏天下之理,于以失天下之心。故常情之所轻,乃圣人之所重,图远者先验于近,务大者必慎于微,将在博采而审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
【注释】
[21]挺秀:秀异出众;挺拔秀丽。
[22]圣谟:犹圣训。
[23]面折廷争:在朝廷上直言谏诤,据理力争。面折:当面批评、指责。
[24]霁雷霆之威:霁:停止。霁威:息怒。
[25]黜:摈除﹑排除。
[26]雍熙:和乐的样子。
[27]济代:犹济世。
[28]师心自用:刚愎任性,自以为是。亦作「师心自是」。
[29]人上:众人之上。旧指最高统治地位。
[30]休烈耿光:休烈:彪炳的功业。耿光:光明;光辉;光荣。
[31]迩言:浅近之言;常人之语。《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朱熹集注:「迩言者,浅近之言。」
[32]舆诵:众人的议论。《晋书·郭璞传》:「方辟四门以亮采,访舆诵于羣心。」
[33]询于刍荛:刍荛,割草砍柴的人。询于刍荛指向割草砍柴的人询问请教。谓不耻下问。
[34]谋及庶人:问谋于一般百姓。语出《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35]侈言无验不必用:德宗之信裴延龄,以侈言也。质言当理不必违:德宗之罢柳浑,以质言也。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如萧复之谏幸凤翔是也。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赵赞、窦滂之苛征重敛是也。
【原文】
陛下所谓「比(ㄅㄧˋ毕)见奏对论事,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者,臣窃以众多之议,足见人情,必有可行,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概轻侮,而莫之省纳也。陛下又谓「试加质问,即便辞穷」者,臣窃以陛下虽穷其辞,而未尽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何以知其然?臣每读史书,见乱多理少,因怀感叹,尝试思之。窃谓为下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两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彊愎(ㄐㄧㄤˋ降 ㄅㄧˋ壁)[36]: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ㄔㄢˇ产 ㄩˊ鱼),顾望,畏愞(ㄋㄨㄛˋ懦)[37]: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胜,必甘于佞(ㄋㄧㄥˋnìng)辞[38];上耻过,必忌于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而忠实之语不闻矣。上骋辩,必剿说(ㄔㄠ抄)[39]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ㄧˋ意 ㄉㄨㄛˊ躲)[40]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辜,而情理之说不申矣。夫以区域之广大,生灵之众多,宫阙之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献[41]而上,获睹至尊之光景者,逾亿兆而无一焉。就获睹之中,得接言议者又千万无一;幸而得接者,犹有九弊居其间,则上下之情,所通鲜(ㄒㄧㄢˇ险)矣。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而不见从,则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是使乱多理少,从古以然。考其初心,不必淫暴,亦在乎两情相阻,驯致其失[42],以至于艰难者焉。昔龙逄诛而夏亡[43],比干剖而殷灭[44],宫奇去而虞败[45],屈原放而楚衰[46]。臣谓夏殷虞楚之君,若知四子之尽忠,必不剿弃,若知四子之可用,必不拒违。所以至于忍害而舍绝者,盖谓其言不足行,心不足保故也。四子既去,四君亦危,然则言之固难,听亦不易。赵武呐(ㄋㄜˋnè)呐而为晋贤臣[47],绦侯木讷(ㄋㄜˋnè)而为汉元辅[48]。公孙弘上书论事,帝使难弘以十策,弘不得其一[49],及为宰相,卒有能名。周昌进谏其君,病吃不能对诏[50],乃曰:「臣口虽不能言,心知其不可。」然则口给者事或非信;辞缺者理或未穷。人之难知,尧舜所病,胡可以一詶(ㄔㄡˊ酬)[51]一诘,而谓尽其能哉?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实;以此轻天下之士,必有遗才。臣是以窃虑陛下虽穷其辞,而未穷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良有以也。
【注释】
[36]彊愎:彊:同「强」,强迫,使用强力。愎:固执任性。
[37]谄谀:奉承,巴结。顾望:犹豫观望。畏愞:亦作「畏偄」,亦作「畏懦」。胆怯软弱。
[38]佞辞:善于巧辩奉承的言辞。
[39]剿说:打断别人的言说。
[40]臆度:主观推测。
[41]黎献:黎民中的贤者。
[42]驯:顺从、服从。
[43]龙逄诛而夏亡:龙逄:即关龙逢。语出《盐铁论·相刺》:「夏桀、暴虐。灭德作威……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爱民节用。享国之日长。今王用财若无穷。杀人若弗胜。人心已去。天命不佑。亡无日矣。盍少悛乎。』不听。龙逢立而不去。桀怒。遂杀之。」
[44]比干剖而殷灭:比干忠心屡谏,却被纣王剖心而死。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徵暴敛,比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武王伐纣。封比乾之墓。
[45]宫奇去而虞败:宫奇:即宫之奇。晋献公曾向虞借道攻虢,虞君应允,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为喻相谏,虞君终不听,因而率族奔曹。三月后,晋灭虢,虞亦被袭而灭。
[46]屈原放而楚衰: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47]赵武呐呐:晋赵文子名武,其言呐呐然如不出其口,为晋正卿,晋国以强,诸侯不叛。呐呐:古同「讷」,说话迟钝。
[48]绦侯木讷:绦侯事见《汉文帝纪》。木:质朴。讷:迟钝。
[49]「帝使……其一」:汉武帝使朱买臣向公孙弘提出十个关于置朔方利害的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十策而不能得一。公孙弘非不能答辩,乃不敢逆上。
[50]「周昌……对诏」: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周昌)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51]詶:古同「酬」。詶诘:犹问答。
【原文】
古之王者,明四目,达四聪[52],盖欲幽抑之必通,且求闻己之过也。垂旒(ㄌㄧㄡˊ流)于前,黈纩(ㄊㄡˇ妥 ㄎㄨㄤˋ旷)于侧[53],盖恶视听之太察,惟恐彰人之非也。降及末代,则反于斯。聪明不务通物情,视听祇以伺罪衅,与众违欲,与道乖方,于是相尚以言,相示以智,相冒以诈,而君臣之义薄矣。以陛下性含仁圣,意务雍熙,而使至道未孚[54],臣窃为陛下怀愧于前哲也。古人所以有耻君不如尧舜者,故亦以是为心乎?夫欲理天下,而不务于得人心,则天下固不可理矣。务得人心,而不勤于接下,则人心固不可得矣。务勤接下,而不辨君子小人,则下固不可接矣。务辨君子小人,而恶其言过,悦其顺己,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趣和求媚,人之甚利存焉;犯颜取怨,人之甚害存焉。居上者易其害而以美利利之,犹惧忠告之不蔇(ㄐㄧˋ记)[55],况有疏隔而勿接,又有猜忌而加损者乎。天生蒸人[56],合以为国,人之有口,不能无言,人之有心,不能无欲。言不宣于上,则怨讟(ㄉㄨˊ读)[57]于下;欲不归于善,则凑集于邪。圣人知众之不可以力制也,故植谤木,陈谏鼓[58],列争臣之位,置采诗之官[59],以宣其言。尊礼义,安诚信,厚贤能之赏,广功利之途,以归其欲。使上不至于亢,下不至于穷,则人心安得而离,乱兆何从而起?古之无为而理者,其率由此欤!苟有理之之意,而不知其方,苟知其方而心守不壹,则得失相半,天下之理乱,未可知也。其又违道以师心,弃人而任己,谓欲可逞,谓众可诬,谓专断无伤,谓询谋无益,谓谀说为忠顺,谓献替为妄愚,谓进善为比(ㄅㄧˋ毕)周,谓嫉恶为嫌忌,谓多疑为御下之术,谓深察为照物之明,理道全乖,国家之颠危,可立待也。
【注释】
[52]明四目,达四聪:广开四方之视听。出自《书·舜典》。
[53]垂旒于前,黈纩于侧: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黈纩: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54]孚:为人所信服。
[55]蔇:至、来。
[56]蒸人:犹「烝人」,民众;百姓。
[57]怨讟:怨恨。
[58]植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陈谏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
[59]列争臣之位,置采诗之官:争臣:就是谏诤之臣。采诗: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原文】
理乱之戒,前哲备言之矣;安危之效,历代尝试之矣。旧典尽在,殷鉴足徵,其于措置施为,在陛下明识所择耳。伏愿广接下之道,开奖善之门,宏纳谏之怀,励推诚之美。其接下也,待之以礼,煦之以和,虚心以尽其言,端意以详其理,不御人以给,不自眩以明,不以先觉为能,不以臆度为智,不形好恶以招谄,不大声色以示威。如权衡之悬,不作其轻重,故轻重自辨,无从而诈也。如水镜之设,无意于妍蚩,而妍蚩自彰,莫得而怨也。有犯颜谠(ㄉㄤˇ党)直[60]者,奖而亲之;有利口谗佞者,疏而斥之。自然物无壅情,言不苟进,君子之道浸长,小人之态日消,何忧乎少忠良,何有乎作威福,何患乎妄说是非?如此,则接下之要备矣。其奖善也,求之若不及,用之惧不周,如梓人之任材[61],曲直当分;如沧海之归水,洪涓必容。能小事则处之以小官,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不忌怨,不避亲,不抉瑕[62],不求备,不以人废举,不以己格人。闻其才必试以事,能其事乃进以班,自然无不用之才,亦无不实之举。如此则奖善之道得矣。其纳谏也,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贤;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斯,皆为盛德。是则人君之与谏者,交相益之道也。谏者有爵赏之利,君亦有理安之利;谏者得献替之名,君亦得采纳之名。然犹谏者有失中,而君无不美。唯恐谠言之不切,天下之不闻,如此,则纳谏之德光矣。其推诚也,在彰信,在任人。彰信不务于尽言,所贵乎出言则可复;任人不可以无择,所贵乎已择则不疑。言而必诚,然后可求人之听命;任而勿贰,然后可责人之成功。诚信一亏,则百事无不纰缪(ㄆㄧ批 ㄇㄧㄡˋ谬)[63];疑贰一起,则群下莫不忧虞。是故言或乖宜,可引过以改其言,而不可苟也;任或乖当,可求贤以代其任,而不可疑也。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微臣所以屡屡尘黩而不能自抑者,盖以陛下有拯乱之志,而多难未平;有务理之诚,而庶绩未乂(ㄧˋ意)[64];有尧舜聪明之德,而未光宅于天下;有覆载含宏之量,而未翕(ㄒㄧˋ夕)受[65]于众情。故臣每中夜静思,无不窃叹而深惜也。向若陛下有其位而无必行之志,有其志而无可致之资,则臣固已从俗浮沉,何苦而汲汲如是。惟陛下详省所阙,亟行所宜,归天下之心,济中兴之业,此臣之愿也,亿兆之福也,宗社无疆之休[66]也。谨奏。
【注释】
[60]谠直:正直的(言论)。直:直言敢谏。
[61]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
[62]抉瑕:揭发指摘小缺点。抉:揭发指摘。瑕:玉上面的斑点,喻小缺点或小过失。
[63]纰缪:亦作「纰谬」。错误、荒谬。
[64]庶绩未乂:庶绩:各种事业。乂:治理,安定。
[65]翕受:顺从接受;合受;吸收。
[66]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书·太甲中》:「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注】陆贽以骈文擅名。他的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此篇即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地方士兵叛变,变军攻陷首都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时陆贽依所宣圣旨上奏。
【作者】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南)人。少年丧父,特立不群,好学上进。18岁考中进士,此后又中制擧博学宏词科。历任郑县尉、渭南县主簿、监察卸史、翰林学士、祠部员外郎、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宾客、忠州别驾等职。陆贽品行端方,为人刚正不阿,一生廉洁奉公,而且敢于抵制、揭露权贵们行贿受贿的不法行为。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諡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陆贽著作》
【译文】暂缺。
刍荛之言的意思是:割草打柴人的话。
刍荛之言,汉语成语,拼音是chú ráo zhīyán,意思是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通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出自《诗经·大雅·板》。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相关造句
1、洋债擅借,此必应劾,刍荛之言,统候裁度。
2、只是略有几句刍荛之言,敢冒昧陈于统制之前。
3、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们编纂法律实施报告,略陈刍荛之言,奉献于明达读者,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法律实施的思考,并助推法治建设之进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410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寻枝摘叶
下一篇: 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