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博学审问

大道家园 2023-07-12 05:33:09

拼音 : 博学审问 (bó xué shěn wèn)

简拼 : bxsw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出处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进行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自《礼记·中庸》,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出自哪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学习要广泛涉猎,要学会针对性地提问请教,彻底搞懂,要学会慎重地思考,要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要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的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就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374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