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贪天之功 (tān tiān zhī gōng)
简拼 : ttzg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成语结构 : 动宾式
成语解释 : 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 :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例子 : 岂敢贪天之功,遂尔僭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四回)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贪天之功的意思是: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该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为了报答有功之臣,他将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列为一等功,给过帮助的为二等功,迎接归来的为三等功。赵衰、狐偃等因跟随流亡有功,无采地的封采地,有采地的加封。
其他帮助的、迎归的一一有赏,连一般的小臣奴仆也赏钱币,皆大欢喜。
晋侯又贴出诏令:“如果有谁被遗漏了,请自己来报。”有个叫介子推的被遗漏了。他的邻居看见诏令,便来找介子推。见他正在家里编草鞋,便说:“你以后不用再干这一行了,晋侯出了诏令找有功之人。你只要一露面,晋侯就想到你的好处,按功行赏。”
介子推笑着没有回答。他的母亲说:“你跟着晋侯流亡十九年,晋侯饥不择食时,你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熬汤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为什么不去见一见呢?”子推说:“孩儿没有什么要求晋侯的,为什么要去呢?”
邻居说:“你去见一见,封个一官半职,也领一些布和米,省得天天打草鞋了。”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主公最贤能。
晋国属于主公,这是天意,有些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偷盗别人财产的人,被人叫盗贼。到晋侯那儿居功求赏等于贪天之功为己有,更加可耻。我愿意终生编草鞋,不愿意去争这份功劳。”邻居走后,
他的母亲说:“你是廉洁的人,我是廉洁的人的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去隐居呢?”当晚,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
1、“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谚语,意思是指把别人的成就或功劳归于自己。
2、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史记·晋世家》:“窃人之财,犹日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贪图虚名。
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指的是贪图虚名、追求权力而不顾一切的行为,是极其无耻的行为。
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贪天之功(拼音:tān tiān zhī gō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下面跟着我来看看贪天之功典故分享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晋公子重耳是个贤能的人,他很有,很有抱负。经过十九年的流亡,历尽艰辛,最后在公元前636年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和帮助,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得到君位的晋文公,为了报答有功之臣,对于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给了他们许多优厚的待遇。却把功臣介子推忘记了,他既没有得到赏赐,也没有得到提拔。在重耳流亡期问,介子推一直跟着他,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挨饿的时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回国掌权出了很大的力。
介子推是个很有气节的人。虽然没有得到重耳的封赏,可是他却很不在乎,并且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伸手去要禄位,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该受。介子推在重耳回国之后便假称有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贫。他宁愿编草鞋为生,也不去贪图谋官位。他对重耳周围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满意。他的老母和亲朋邻里都劝他去找重耳得到封赏,他都断然拒绝。他说:“重耳继承王位,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功劳的人,这不更加可耻吗?”介子推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廉洁,如此决断,便同意和儿子一起到深山中隐居。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直奔绵上深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便隐居不出。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绵上,追悔莫及,他亲往深山寻找,始终不见踪影,只好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到后来传说,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经放火烧山。介子推由于不愿出来做官,便和母亲一起被山火烧死。传说介子推被火烧死那天,正是阴历三月初三。为了纪念这位宁愿死也不做官的隐士,当地百姓每年到这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全天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贪天之功”意思是说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劳攫为已有。
【拓展知识】
成语出处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呼!(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贪天之功”。
成语故事
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之后。于公元前636年在秦国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回国当了国君,称晋文公。为了报答那些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晋文公对他们论功行赏,封赐城邑或者加官晋爵。这件事情还没来得及办完,恰逢周王朝内部发生变乱,周襄王派人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打算发兵救助,于是匆忙结束了对流亡功臣行赏一事,其中遗漏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左右,在十九年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他对重耳照顾得十分周到。据说他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来给重耳充饥。在辅助重耳回国掌权的过程中,介子推与赵衰、狐偃等五人的功绩是很突出的。气节高尚的介子推,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得失,他在重耳回国以后,不但不以功臣自居,反而推病隐居起来。这次国君晋文公大赏群臣,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却毫不介意。他的老母亲以及门人故旧替他感到不平,都劝他去找晋文公理论一番,以便求得封赏。介子推坚决拒绝这样做,并且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如今只有国君(晋文公)在世了。老天爷不让晋国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君主。这样看来,主持晋国大事的人,不是国君还能是谁。这是老天立他为君主。可他们那些人(指受封赐的群臣)却以为是靠他们各自的力量,这丕是自欺欺人吗?偷别人的钱财尚且被称之为盗贼,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为自己的功劳呢?人们把本来是罪过的事看成是合情合的,上头的人却对这些欺世盗名的人加以赏赐。上下互相蒙骗,这就很难和他们打交道了。”
介子推的老母亲对儿子这番话颇为赞赏,说道:“那好,我和你一道隐居起来。”于是,母子俩躲进绵山的深山里隐居至死。
尊崇介子推的人深为此事感到不平,便悬书于宫门,上面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这才想起来,并得知介子推已归隐绵山,追悔莫及。于是晋文公下令道:“谁能找到介子推,就封爵上卿,赐田百万亩。”
但介子推至死也没有再见晋文公。文公只得把绵山周围地区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并说:“我以此来记载我的过失,同时也表彰好人。”后来,人们因此而称绵山为介山。
成语寓意
在一般人看来,居功受赏理所应当。而介子推虽劳苦功高,却不愿接受赏赐,甘愿过着隐退生活。这种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再想想从古到今那些汲汲于名利的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在现实生活里,为了追名逐利而揽功诿过者不乏其人。
成就,对每个人的诱惑都是巨大的,人们愿意自己学有所成,愿意自己一挥而就,愿意自己掌控全局,愿意自己功成名就,人们更愿意所有的成果都是自己一个人创造的,但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有些人选择正视这样的结果,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些人则选择漠视这样的结果,将别人的成功也归到自己名下。唯有那些不贪功之人,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个员工,不仅不能“贪天之功”,有些时候,还需要将自己的功劳让出来,以此来换取更大的成功。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贪天之功”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贬义;把天然所成之功归为自己所有;泛指把集体或他人的功劳都记在自己的名下。
运用示例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三四五·刘安世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徼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四回:“岂敢贪天之功,遂尔僭妄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352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贪墨之风
下一篇: 谈论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