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便宜施行

大道家园 2023-07-11 22:41:00

拼音 : 便宜施行 (bián yú shī xíng)

简拼 : bysx

近义词 : 便宜行事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出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采取适当处

例子 : 一应军行调度,并听便宜施行。★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便宜的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便辟、便佞、占便宜、便宜施行、大腹便便等。

便辟:亦作便僻,指谄媚逢迎之人,也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便佞:指能言善辩,但心术不正、引人学坏的朋友,也指善于说些花言巧语的好话,满足官人虚荣心以求得生存的小人。

占便宜: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非分的好处。

便宜施行: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大腹便便:形容肥胖的样子。

施行的词性施行的词性是什么

施行的词性是:动词。
施行的词性是:动词。注音是:ㄕㄒ一ㄥ_。拼音是:shīxíng。结构是:施(左右结构)行(左右结构)。
施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施行shīxíng。(1)执行,实施。
二、引证解释
⒈行动。引《墨子·明鬼下》:“虽有深_博林幽涧,毋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见有鬼神视之。”《文子·上德》:“雷之动也万物_,雨之润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⒉实行;执行。引《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世说新语·政事》“冲乃粗下意”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初,文帝命荀_、贾充、裴秀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咨郑冲然后施行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明谢肇_《五杂俎·人部一》:“其论钟律、历法尤极精辨,而丧乱之世,不见施行,惜哉!”⒊指进行。引杨朔《木棉花》:“假使医生刚才操起刀子,还不曾施行完毕割治的手术,你就希望全身的疽疮一齐即时痊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实。”⒋传布。引《东观汉记·冯异传》:“百姓失望,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北史·魏收传》:“然犹以_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令_官博议。”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於是以所著初议上献,欲施行天下,一改章句之旧。”⒌处置。引宋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吴夫人者一日密_当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於是密令苑中以_汁等杂之素_中以进。上食之觉爽,询所以然。内侍恐甚,以实告。上大怒,即欲见之施行。皇太后闻之,亟过宫力解之。”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楚臣,你好生施行此贼咱。’荆楚臣云:‘左右,将贼押赴县里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眼见吴金即是陈小四,正是贼头。朱源道:‘路途不可造次,且耐着他到地方上施行,还要在他身上追究_党。’”《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二年》:“曾布言:‘章_、蔡卞施行元_人,众论皆谓过当。’”⒍犹施展。引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无论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将施行怎样的威力,帝国主义的自身虽已取得暂时稳定,而总的方面是趋向于崩溃的。”⒎逶迤斜行。引宋陆游《晚游东园》诗:“药瓢藜杖合施行,独往山林已歃盟。”
三、国语词典
法令公布后,经过一定期间而见诸实施,即使法令发生效力。词语翻译英语toputinplace,toputintopractice,totakeeffect德语einführen,indiePraxisumsetzen(V)_,inKraftsetzen,inKrafttreten(V)_法语appliquer,mettreenvigueur
四、网络解释
施行施行,汉语词汇。拼音:shīxíng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布施东西与人之行法。梵志_波罗延问种尊经(大一·八七七上):‘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
关于施行的近义词
执行实践践诺实行推行实施推广履行
关于施行的反义词
废除废止
关于施行的诗词
《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咏旱·骄阳方施行》《绛都春·分咏京师词人第宅,得洪稚存卷施行阁》
关于施行的诗句
先世施行马骄阳方施行施行须自起锄犁
关于施行的单词
wreakcarryout
关于施行的成语
逆行倒施横行逆施便宜施行偶烛施明逆施倒行行惠施利
关于施行的词语
逆行倒施称物平施方圆可施傅粉施朱横行逆施便宜施行无计可施偶烛施明行惠施利法外施恩
关于施行的造句
1、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宋朝的王安石改弦更张,施行了"青苗法"。
2、新颁布的《教师法》从今日起施行。
3、凶残的敌人对革命者施行了暴虐的酷刑。
4、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施行霸道,穷兵黩武,奴役边陲的少数民族。
5、焦头烂额的希腊政府也正在施行这个办法。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施行的详细信息

表示便宜的成语

爱鹤失众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魏,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
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出处:《汉书·循吏传·龚遂》:“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便宜施行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发屋求狸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价廉物美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出处: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将虾钓鳖比喻占人便宜。
掘室求鼠挖坏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偶变投隙犹言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
取巧图便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食亲财黑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贪小失大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权勋》:“达子……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
物美价廉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出处: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惜指失掌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出处:《南史·阮佃夫传》:“又庐江何恢有妓张耀华美而有宠,……见张氏,悦之,频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耶?’遂讽有司以公事弹恢。”
小眼薄皮比喻眼界小,爱贪小便宜。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回:“你娘与我些什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
雁过拔毛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他既没有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怎么好好儿的把人家拆弄个稀烂。”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渔人之利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鹬蚌相持《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援鳖失龟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莫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争鸡失羊比喻贪小失大。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争猫丢牛为了争夺猫而丢了牛。比喻贪小失大。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回:“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偷鸡不着蚀把米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221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