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2.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3.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4.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5.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6.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7.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8.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10.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11.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12.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13.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14.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15.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16.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17.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18.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19.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20.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21.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22.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23.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24.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25.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26.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7.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28.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9.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30.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31.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32.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33.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34.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
35.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36.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37.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38.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39.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
40.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41.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42.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3.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44.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45.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46.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47.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48.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49.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50.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51.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52.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53.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54.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55.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56.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57.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58.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59.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60.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61.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6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63.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64.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65.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66.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67.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68.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69.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70.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71.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72.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73.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74.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75.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76.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77.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78.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79.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80.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81.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2.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83.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84.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85.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86.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多用以感叹世风浅薄.
8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
88.如汤沃雪 像热水浇在雪上,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
89.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 化.
90.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91.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9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93.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94.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95.闪烁其词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96.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体,行.
97.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98.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99.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100.时乖运蹇 指时运不好.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成语名称:爱才好士? 成语解释: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
成语名称:爱才怜弱? 成语解释:怜:同情。爱护人才,同情弱者
成语名称:爱财舍命? 成语解释:指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追求钱财
成语名称:爱答不理? 成语解释: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成语名称:爱非其道? 成语解释:道:方法。对某人很亲爱,方法不对头。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成语名称:爱国一家? 成语解释:热爱祖国,像一家人
成语名称:爱口识羞? 成语解释: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成语名称:爱老慈幼? 成语解释:慈:慈爱。爱护老人与儿童
成语名称:爱理不理? 成语解释: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成语名称:爱势贪财? 成语解释: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成语名称:爱贤念旧? 成语解释:念:思念。爱慕贤者,怀念故旧
成语名称:爱者如宝? 成语解释:将喜爱的东西视同珍宝
成语名称:恩爱夫妻? 成语解释:恩:亲爱。指相亲相爱的夫妻
成语名称:恩恩爱爱? 成语解释: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或骨肉亲情
成语名称:恩深爱重? 成语解释: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成语名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成语解释: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成语名称:屋乌之爱? 成语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成语名称:憎爱分明? 成语解释: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成语名称:忧国爱民? 成语解释: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成语名称:拥政爱民? 成语解释: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
成语名称:孝子爱日? 成语解释: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成语名称:相亲相爱? 成语解释: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成语名称:嫌贫爱富? 成语解释: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成语名称:屋乌推爱? 成语解释:犹言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名称:谈情说爱? 成语解释:指谈恋爱。
成语名称:束身自爱? 成语解释:犹言束身自修。指约束自己,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成语名称:舐犊之爱? 成语解释: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
成语名称:色衰爱弛? 成语解释: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
成语名称:仁民爱物? 成语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成语名称:秦欢晋爱? 成语解释:秦、晋:春秋时的秦国和晋国。当时秦、晋两国世代通姻,后称两姓联姻的关系为“秦欢晋爱”或称“秦晋之缘”。形容双方关系十分和美、亲近。亦作“秦晋之缘”。
成语名称:强食自爱? 成语解释:劝慰人的话。指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成语名称:欺贫爱富? 成语解释:欺侮贫穷,喜爱富有。
成语名称:男欢女爱? 成语解释:男女亲昵欢爱之词。
成语名称:乐山爱水? 成语解释:爱好山水风光。
成语名称:克爱克威? 成语解释:指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成语名称:敬贤爱士? 成语解释: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成语名称:敬天爱民? 成语解释:敬奉天命,爱护百姓。
成语名称:敬时爱日? 成语解释:指珍惜时间。
成语名称:敬上爱下? 成语解释: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
成语名称:洁身自爱? 成语解释: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
成语名称:节用爱民? 成语解释: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成语名称:兼爱无私? 成语解释: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
成语名称:甘棠之爱? 成语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
成语名称:甘棠遗爱? 成语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成语名称:分情破爱? 成语解释:指对原所爱之人不忠,移情于新欢。
成语名称:冬日可爱? 成语解释: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成语名称:楚楚可爱? 成语解释: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成语名称:不知自爱? 成语解释:不知道爱惜自己。
成语名称:爱之欲其生? 成语解释: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成语名称:爱憎分明? 成语解释: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成语名称: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成语解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成语名称:爱惜羽毛? 成语解释: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成语名称:爱屋及乌? 成语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名称:爱素好古? 成语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成语名称:爱生恶死? 成语解释: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成语名称:爱如珍宝?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喜欢。
成语名称:爱如己出? 成语解释: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
成语名称:爱日惜力? 成语解释: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成语名称:爱人以德? 成语解释:爱人:爱护别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泛指对人不偏私偏爱,不姑息迁就。
成语名称:爱人利物? 成语解释: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有如下:
1、地大物博
【拼音】[ dì dà wù bó ]
【解释】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2、天长地久
【拼音】[ dì jiǔ tiān cháng ]
【解释】时间长,日子久。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地老天荒
【拼音】[ dì lǎo tiān huāng ]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诗:“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4、地老天昏
【拼音】[ dì lǎo tiān hūn ]
【解释】形容变化剧烈。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忆女》:“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思量起举目无亲,招魂有尽。”
5、地广人稀
【拼音】[ dì guǎng rén xī ]
【解释】土地广袤,人口稀少。
【出处】《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高考成语积累及其解释
高考中的成语部分非常重要,那么在平时如何积累成语呢?这是我准备的高考成语积累及其解释,快来看看吧。
1.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现也用来形容引起较大的反响。
2.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贬义词)
3.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用在贬义的语境中)。
4.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惟,思考)。
5.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褒义词)
6.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褒义词)
7.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贬义词)
8.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9.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多用作贬义。
10.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
1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没有文化。
12.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13.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人勤劳。(褒义词)
14.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褒义词)
15.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6.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1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在句子中使用时,不能与“笑”字重复。
18.悬壶济世: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的使用对象)
19.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
20.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2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2.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多用于贬义的语境中)
23.见异思迁:一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24.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25.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26.因人成事: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27.每况愈下:指情况愈来愈坏。
28.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29.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多用作贬义)
30.曲高和寡:曲调高深,通跟着唱的人很少,现比喻议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31.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32.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贬义词)
33.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34.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35.拒谏饰非: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贬义词)
36.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不能理解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
37.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38.下车伊始:指官吏初到任所。
39.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40.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不要望文生义)
41.自怨自艾:本义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已改正。现在只指自己悔恨,不包括改正的意思。(艾:治理,惩治)
42.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贬义词)
43.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
44.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
45.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多用贬义词)
46.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47.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补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48.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贬义词)
49.满目疮痍: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受到了严重破坏的景况。(只能用来形容国土家园。)
50.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187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中必备成语积累及解释
下一篇: 小学生一年级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