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不言而信

大道家园 2023-07-11 19:03:39

拼音 : 不言而信 (bù yán ér xìn)

简拼 : byex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成语用法 : 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四字成语什么而不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

1. "不什么而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不约而同

2.不告而别

3.不慌而逃

4. 不得而知

5.不教而诛

6.不期而然

7.不药而愈

8.不寒而栗

9.不辞而别

10.不勤而获

11.不期而同

12.不期而会

13.不劳而获

14.不期而遇

15.不翼而飞

16.不欢而散

17.不谋而同

18.不壹而足

19.不言而信

20.不战而溃

1.不得而知 bù dé ér zhī

成语解释:得:能够。无从知道。(查看不得而知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 不劳而食 bù láo ér shí

成语解释: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查看不劳而食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 不期而遇 bù qī ér yù

成语解释: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查看不期而遇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查看不寒而栗的意思)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不令而信 bù lìng ér xìn

成语解释: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查看不令而信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不勤而获 bù qín ér huò

成语解释:指不劳而获。(查看不勤而获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7. 不辞而别 bù cí ér bié

成语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查看不辞而别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

2. 四字词语不什么而什么 一,《不言而信》 释义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示例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二,《不翼而飞》 释义 翼: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示例 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三,《不约而同》 释义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示例 中军元帅栾书,~,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四,《不一而足》 释义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 《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示例 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五,《不期而遇》 释义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出处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例 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又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六,《不谋而合》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示例 如磁石铁,~。(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七,《不劳而获》 释义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示例 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

(鲁迅《两地书》三十) 八,《不得而知》 释义 没有办法知道。 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示例 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 *** 的“高等顾问”等等,我~。(邹韬奋《经历·贫民窟里的报馆》) 九,《不寒而栗》 释义 栗:畏惧,发抖。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示例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

十,《不辞而别》 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 示例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十一,《不欢而散》 释义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散。”

示例 两个原本非常亲密的朋友,却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弄得~。 十二,《不得已而为之》 释义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十三,《不教而杀》 释义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示例 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

十四,《不教而诛》 释义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示例 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十五,《不胫而走》 释义 胫:小腿;走:跑。

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示例 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十六,《不期而然》 释义 期:希望;然:如此。

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出处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示例 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

(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 【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不欢而散】不愉快地分手。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 【不教而杀】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

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参见“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见“不教而杀”。《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

3. 一什么不什么的四字词语 【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一成不变】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一尘不到】形容清净纯洁.【一尘不倒】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斥不复】斥:贬斥.一遭贬斥,终身不再为官.【一筹不画】筹:筹划、计谋.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尘不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尘不受】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筹不吐】筹:筹划、计谋.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一成不易】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同“一成不变”.【一尘不缁】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动不动】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一代不如一代】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一动不如一静】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定不易】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一定不移】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一跌不振】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一发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一谷不登】指歉收.同“一谷不升”.【一谷不升】指歉收.【一毫不拔】一根毫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一毫不差】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一毫不苟】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一毫不取】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一毫不染】指一尘不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计:计谋,策略.指一个办法或策略失败后,又拿出另一个办法或策略.【一介不苟】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一蹶不兴】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一脚不移】借喻坚定不移.【一蹶不振】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4. 带不()而()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极为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不欢而散】不愉快地分手。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

【不教而杀】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参见“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见“不教而杀”。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

【不胫而走】胫jìng:同“胫”,小腿。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 【不愧不怍】愧、怍:惭愧。

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不愧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

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宋史?张载传》:“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不劳而成】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不了而了】犹不了了之。

【不谋而合】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如磁石铁,~。” 【不期而会】见“不期而遇”。

【不期而然】没有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表示意外。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

【不期而同】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又是如此。”

【不勤而获】不劳而获。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多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拥护。

形容具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 【不言而喻】亦作“不言而谕”。

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了。” 【不言而谕】见“不言而喻”。

【不药而愈】不吃药病会好。《野叟曝言》三七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人约可以不药而愈。”

叶圣陶《马铃瓜》:“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了。” 【不一而足】亦作“不壹而足”。

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不壹而三】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见“不一而足”。

【不翼而飞】①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②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形容非常信任的成语

1、不言而信
【释义】: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造句】:不言而信,所以圣人之道率大明于天下。
2、计行言听
【释义】: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造句】: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3、谋听计行
【释义】: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造句】: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倾就其说而谋听计行。
4、言听计用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5、言听计行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
6、言从计听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7、言从计行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造句】: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
8、百依百顺
【释义】: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造句】:她对自己独生子贝贝的宠爱,已经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
9、深信不疑
【释义】: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造句】:对于爸爸所讲的话,我一向深信不疑。
10、唯命是听
【释义】: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造句】:他对于主子唯命是听,活像一只哈巴狗。

感谢信任的成语

【不孚众望】:不为众人所信服。孚,使信任、信服。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得君行道】:旧指有才识的人得到开明君主的信任,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计划。

【废耳任目】:废:放弃;任:信任。放弃了耳朵,信任眼睛。指不相信别人的意见,只凭信自己眼见的现象。

【腹心之臣】:像人的腹心一样的臣下。比喻极受信任的臣下。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计行言听】: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交洽无嫌】:洽:协商;嫌:猜疑。指双方密切协作,相互信任。

【苦肉计】: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民无信不立】:无信:缺乏信任;不立:立不起来人民如果对国家缺乏信任,这个国家就不稳固。

【谋听计行】: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能文善武】:能:能够,信任。指人文武双全。

【欺人眼目】: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

【欺上瞒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欺上罔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欺世惑众】:欺骗世人,迷惑大众。指坏人以欺骗手段博得信任。

【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人望所归】:人望:众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惟天可表】:只有对上天才可以表白自己的心情。表示在别人不信任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慨叹。

【蚊虻负山】:蚊虻:吸血的昆虫。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弱者担重任,难以信任。

【物望所归】:物:指人,公众;物望:众人的希望。形容众人所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炫玉求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同“炫玉自售”。

【炫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

【言从计行】: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言从计听】: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言行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言听计从】: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言听计行】: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用】: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怀疑。既然已经任用的人,就应当充分信任;有怀疑信不过的人,就不要用。

【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积】: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属】: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依】: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有归】:众望:众人的希望。深得众人拥护、爱戴,为人心所归依。形容得到大家的信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159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