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家累千金 (jiā lèi qiān jīn)
简拼 : jlqj
近义词 : 家财万贯
反义词 : 家徒四壁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紧缩式
成语解释 : 谓家中极富财产。
出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侍中殷仲文进曰”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仲文]性甚贪吝,多纳贿赂,家累千金,常若不足。”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富有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原文: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竭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揪改容颜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翻译: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老师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老师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1. 愚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本义:愚蠢,愚昧愚,戆也。
——《说文》三赦,曰?糜蕖!吨芾瘛に敬獭?靡哲不愚。——《诗·大雅·抑》哲人之愚。
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身》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
——《贾子道术》以惑愚瞽。——明·刘基《卖柑者言》使君一何愚。
——《乐府诗集·陌上桑》愚人所为愚。——唐·韩愈《师说》愚者亦明。
——清·黄宗羲《原君》又如:愚若胶柱(胶住调节乐弦的柱再去弹奏,只能弹出单一无变化的音调。比喻愚笨到像去胶柱,拘泥而不知变通);愚戆(愚蠢而刚直);愚騃(痴笨);愚浊(愚笨;糊涂)2自称之谦词 愚以为营中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愚谓大计。——《资治通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
——《三国演义》又如: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老(老人自谦之词);愚臣(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愚意(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愚怀(谦指己见)3敦厚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孔子家语》。
王肃注:“愚,敦厚。”又如:愚款(单纯朴实);愚鲠(敦厚鲠直)4蒙蔽;欺骗 以愚黔首。
——汉·贾谊《过秦论》又如:愚学(愚弄儒学);愚锢(愚弄禁锢);愚聋(蒙蔽)。
2. 愚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本义:愚蠢,愚昧
愚,戆也。——《说文》
三赦,曰?糜蕖!吨芾瘛に敬獭?
靡哲不愚。——《
诗
·大雅·抑》
哲人之愚。
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身》
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贾子道术》
以惑愚瞽。——明·刘基《卖柑者言》
使君一何愚。——《乐府诗集·陌上桑》
愚人所为愚。——唐·韩愈《师说》
愚者亦明。——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愚若胶柱(胶住调节乐弦的柱再去弹奏,只能弹出单一无变化的音调。比喻愚笨到像去胶柱,拘泥而不知变通);愚戆(愚蠢而刚直);愚騃(痴笨);愚浊(愚笨;糊涂)
2自称之谦词
愚以为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愚谓大计。——《资治通鉴》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三国演义》
又如: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老(老人自谦之词);愚臣(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愚意(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愚怀(谦指己见)
3敦厚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孔子家语》。王肃注:“愚,敦厚。”
又如:愚款(单纯朴实);愚鲠(敦厚鲠直)
4蒙蔽;欺骗
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愚学(愚弄儒学);愚锢(愚弄禁锢);愚聋(蒙蔽)
3.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文言文 原文: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竭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揪改容颜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翻译: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老师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老师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4. 愚泉记翻译文言文全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不能进去。位置偏远,水流又浅又窄,蛟龙不屑来这里隐藏,不能兴云作雨,没有什么给世人带来好处,而这正好跟我相似。既然如此,那么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5. 愚公愚山文言文 文言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文翻译: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王丹察农文言文翻译:王丹字仲回,是京兆下_人。汉哀帝、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朝廷接连征召他,他不到任。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来慰劳他们。那些堕落懒惰的人,不好意思见王丹,纷纷加倍努力来激励自己。同乡的人相互做表率,因此都富足起来。对那些轻浮、狡黠、游手好闲、废弃正业、为害的人,就让他们的父兄了解情况,让他们的父兄责罚他们。
如果有死了人的人家,就发给补助,并亲自帮助料理。而那些家里有丧事的人,往往等着王丹替他们操办,乡邻们把这种情况当作常事。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气很融洽,风俗变得好起来。
王丹资质天性高洁,痛恨豪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的大侠。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给的财物很多。
王丹于是怀揣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像我的这一匹绢,是用机杼织出来的!”陈遵听后有惭愧的神色。王丹从这以后声名在外,陈遵想同王丹结交,王丹拒绝不答应。
正碰上前将军邓禹向西边征伐关中,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两千斛小麦,邓禹上表推荐王丹担任左冯翊一职,称病不就职办公,被免职回家。后来被征召担任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和他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召,侯霸就派儿子侯昱在路上等候。侯昱在车下行礼迎接,王丹下车回礼。侯昱说:“家父亲想与您结交,你为什么要礼遇我呢?”王丹说:“你父亲有这样的话,我还没答应呢。”
客人中当初有一个人推荐士人给王丹,王丹于是荐用了这个人,后来这个被举荐的人犯了罪,王丹犯错误,并且被免了官。客人惭愧害怕,就同王丹断绝了往来,可是王丹始终没有说什么。
不久,王丹又被征召为太子太傅,就喊住客人并对他说:“你自己要断绝交往的,为什么把我想得那么浅薄呀?”王丹不给客人摆饭菜,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他,但对待客人还是像从前一样。这之后,王丹让位,死在家中。
原文: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_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
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麦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此文出自南朝·范晔所写的《后汉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范晔,字蔚宗,南阳顺阳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
元熙二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后汉书?卷二十七》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丹,字仲回,是京兆下邽人。汉衰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王丹给办理,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淳厚了。
王丹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不答应。
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后来被征聘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札。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
王丹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选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莱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王丹后来扰退休了,死于家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147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家传人诵
下一篇: 家衍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