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以弱胜强

大道家园 2023-07-11 03:51:30

拼音 : 以弱胜强 (yǐ ruò shèng qiáng)

简拼 : yrsq

近义词 : 以少胜多

反义词 : 以强凌弱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出处 : 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 :

产生年代 : 现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古代以弱胜强的故事

古代以弱胜强的故事如下:

1、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春天,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采石矶大战: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不到两万人的宋军与金兵决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取得了辉煌胜利;

5、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以弱胜强”有什么(马)哲学原理???

事实上,在人类的博弈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弱博弈的现象。比如,战争中的强弱交锋,政治中的强弱对抗,商海中的强弱竞争,等等。之所以会出现强弱博弈的现象,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一个事物可能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方面超过其他事物,但是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和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所有事物。人类的博弈也是如此。在博弈中,任何一个人、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都在力量上胜过自己的对手,迟早都要遇到力量强于自己的竞争者。这时,要想取得博弈的主动,并最终赢得胜利,就得掌握与强者博弈的智慧,具备与强者抗衡的谋略。 例:毛泽东 以弱胜强 论集古今之大成。 毛泽东 以弱胜强 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并以中国传统军事辩证法思想基础,吸收西方近代军事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创造 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问题。因此,研究毛泽东 以弱胜强 论既有深刻的理 论意义又有重要现实意义。 毛泽东认为,人民战争是 以弱胜强 的核心,人民战争为 以弱胜强 提供了可靠 的保证。强弱这对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它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强弱 的转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了去,向着它 的相反的地位转化,即由强转弱,由弱转强。 以弱胜强 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弱者, 或者曰新生事物具有新质和发展的空间。当然,这种转化依赖一定的条件。有内 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全局性条件与局部性条件、一般性条件与特殊性条件、主观 条件与客观条件。各种条件在事物强弱转化过程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有主次地位和主次作用之分,但各对条件之间及其地位与作用又遵循可转化性法 则。 正因为 以弱胜强 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它才是有规律可寻的,才是可以认识 和利用的。对于 以弱胜强 而言,最有效的正确的实践就是确定事物强弱转化是如 何形成的,什么样的条件制约其发展,从而正确处理尊重条件,认识条件和利用 条件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通过削弱敌军强的因素改善我军弱 的因素、扩展敌军弱的因素增强我军强的因素、创造有利条件以我之强对敌之弱, 从量变到质变促成强弱转化,使我们由弱变强,敌人由强变弱,最后战胜敌人两人相争,力者胜之 两力相争,勇者胜之 两勇相争,智者胜之 两智相争,德者胜之 两德相争,道者胜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不争之争, 以弱胜强 ,无敌于天下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058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