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柏舟之誓

大道家园 2023-07-11 01:54:51

拼音 : 柏舟之誓 (bǎi zhōu zhī shì)

简拼 : bzzs

近义词 : 柏舟之节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出处 : 《诗经·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成语用法 : 作宾语;用于妇女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什么重什么誓的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第四个字誓的成语有:
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柏舟之誓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
赌咒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
折箭为誓折断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誓约。
指天为誓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什么刻舟四字成语

1. 舟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舟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

风雨同舟、

破釜沉舟、

木已成舟、

刻舟求剑、

舟车劳顿、

舟车楫马、

小隙沉舟、

同舟遇风、

朽竹篙舟、

同舟而济、

柏舟之誓、

骑马乘舟、

吞舟之鱼、

载舟覆舟、

推舟于陆、

同舟之惧、

济河焚舟、

虚船触舟、

鸿毳沉舟、

吴越同舟、

麦舟之赠、

李郭同舟、

舟水之喻、

虚舟飘瓦、

盐梅舟楫、

一叶扁舟、

孤舟独桨、

舟中敌国、

毁舟为杕、

吞舟是漏

覆舟之戒、

网漏吞舟、

车击舟连、

积羽沉舟、

敌国通舟、

绝渡逢舟、

逆水行舟、

同舟敌国、

一叶孤舟、

罔水行舟、

白鱼入舟

2. 是什么刻什么字四字成语 1) 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2) 一时半刻:指很短的时间。

3) 刻骨相思: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4) 一时三刻:指很短的时间。

5) 染神刻骨:犹铭心刻骨。指感受深切。

6) 无时无刻: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

7) 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8)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9)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10) 一刻千金: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11) 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12) 画虎刻鹄:①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13) 刻鹄类鹜: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14) 雕虫篆刻:比喻词章小技。

15) 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

16) 雕虫刻篆:比喻词章小技。同“雕虫篆刻”。

17) 雕心刻肾:比喻写作的刻意锤炼。同“雕肝琢肾”。

18) 丰取刻与: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19) 春宵一刻: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

20) 刺心刻骨:①犹刻骨铭心。指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21) 丹楹刻桷: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22) 刁钻刻薄:刁钻:狡猾奸诈。形容人狡猾奸诈,待人苛刻薄情。

23) 刊心刻骨:指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24) 刻薄寡思:寡:少。待人说话冷酷无情,不厚道。

25) 刻不待时:谓时间紧迫。

包含刻字成语解释

1) 刻不容松:片刻也不能松懈。

2) 刻翠裁红:比喻极力修饰词藻。

3) 千金一刻: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4) 立时三刻:立刻、马上。

5) 刻骨仇恨:永记心头的深仇大恨。

6) 刻骨镂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7) 刻画入微: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8) 刻画无盐:无盐:传说中的古代丑女。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比喻以丑比美,引喻比拟得不恰当。

9) 刻肌刻骨:形容感受极深刻。

10) 刻苦耐劳: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11) 刻木为吏: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12) 刻意经营:刻意:用尽心思;经营:计划管理。指用心筹画。

13) 画龙刻鹄: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14) 鬼刻神劖:犹言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5) 画地刻木: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16) 尖酸刻薄: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17)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18) 刻足适屦:屦:麻制的单底鞋。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比喻主次颠倒。

19) 刻骨崩心:指仇恨极深。

20) 刻鹄成鹜: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同“刻鹄类鹜”。

21) 刻木为鹄: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22) 刻雾裁风:比喻擅长山水风光描写。

23) 刻意求工:工:精致、完好。用尽心思使文章或工艺品更精巧。

24) 刻章琢句:修饰琢磨文章的细节。

25) 镂心刻骨:形容感念深切,难以忘怀。

3. 划舟的四字成语 划舟的四字成语——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23865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英译】ridiculous stupidity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 带舟字的四字词语 不系之舟

白鱼入舟 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

风雨同舟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

鸿毳沉舟 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 《新论·慎隙》:“鸿毳性轻,积之沉舟。”

积羽沉舟 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 《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济河焚舟 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 《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木已成舟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

逆水行舟 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

飘瓦虚舟 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 《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山木》:“方舟而济。

破釜沉舟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 元·关汉《窦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

网漏吞舟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白鱼登舟 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汉书·终军传》:“盖六鶂退飞,逆也;白鱼登舟,顺也。”颜师。

敌国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

风雨共舟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胡越同舟 犹言吴越同舟。指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 语出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

借水行舟 指趁势行事。同“借水推船”。

李郭同舟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

李郭仙舟 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

破釜焚舟 犹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 语出《孙子·九地》:“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

溯水行舟 指逆水行船。

顺水行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

小隙沉舟 隙:裂缝。指小小的裂缝可以使整个船只。 《关尹子·九药》:“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朽竹篙舟 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壶:匏:一种瓜,形似葫芦,佩带在腰间。 《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柏历的网络解释柏历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柏历的网络解释是:柏历柏历的读音是bǎilì,释义是为死者神所凭依,出处为《晋书·琅邪悼王焕传》。
柏历的网络解释是:柏历柏历的读音是bǎilì,释义是为死者神所凭依,出处为《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注音是:ㄅㄞˇㄌ一_。结构是:柏(左右结构)历(半包围结构)。拼音是:bǎilì。
柏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亦作"柏历"。2.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历",中盛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魏晋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__”。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_”,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魏晋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晋书·琅邪悼王焕传》:“_晋元帝_悼念无已,将葬,以焕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_立凶门柏_,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参阅清翟灏《通俗编·仪节》。引琅邪国右常侍会稽孙霄上疏_曰:‘凶门柏_,礼典所无,天晴可不用,遇雨则无益,此至宜节省者也。’”《宋书·礼志二》:“成帝咸康七年,杜后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__,门号显阳端门。’_曰:‘门如所处,凶门__,大为烦费,停之。’”《隋书·礼仪志三》:“王、郡公主、太妃、仪同三司已上及令_,皆听立凶门柏_。”
关于柏历的诗句
我从团柏历山岐
关于柏历的成语
松柏后凋历历可考松柏之志松柏之寿岁寒松柏柏舟之誓
关于柏历的词语
柏舟之节松柏后凋柏舟之誓松柏之志松柏之寿岁寒松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柏历的详细信息

柏梁体的诗词柏梁体的诗词是什么

柏梁体的诗词有:《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读豫章集成柏梁体》。
柏梁体的诗词有:《泊云安下大风骤雨作柏梁体一篇》《两仪殿赋柏梁体》拼音是:bǎiliángtǐ注音是:ㄅㄞˇㄌ一ㄤ_ㄊ一ˇ结构是:柏(左右结构)梁(上下结构)体(左右结构)。
柏梁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二、引证解释
⒈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参阅《古文苑·柏梁诗》。引清赵翼《陔馀丛考·柏梁体》:“汉武宴柏梁_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汉高《大风歌》、荆卿《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柏梁体耳。”
三、国语词典
诗体名。属七言诗体,采用联句方式,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传说汉武帝在柏梁台命群臣联句赋诗,后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
四、网络解释
柏梁体“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关于柏梁体的诗句
柏梁体后八仙赋柏梁体后八仙赋
关于柏梁体的成语
松柏之寿贞松劲柏松柏寒盟餐松啖柏松柏之志竹柏异心柏舟之誓岁寒松柏松柏参天松柏后凋
关于柏梁体的词语
苍松翠柏松柏参天柏舟之节松柏之茂岁寒松柏松柏寒盟松柏后凋桂宫柏寝贞松劲柏竹柏异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柏梁体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044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