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天府之土 (tiān fǔ zhī tǔ)
简拼 : tfzt
近义词 : 天府之国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出处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上,存在着许多地方,而每一个地方都会被划分并赋予一个称号,那么您知道人们常说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吗?天府之国在哪呢?下面将由我一一为您解开谜题。
>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
“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这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解读。
1、民众眼里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就是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
秦朝时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约定俗成。
2、历史发展的“天府之国”——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天府之国,古称“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并非四川的“专用名词”。
最早将四川盆地称为“天府”的则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再加上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合力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致使蜀都沃野千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在中国历史上,这儿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逐渐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号为“天府”,确实名不虚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四川。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天府之国”逐渐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并且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终于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3、现代社会的“天府之国”——有争议的”新天府“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当我们把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质上的沉降地带。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终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地理》此次评选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个”新天府“评选活动,许多成都网友坚决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评选”,也有一些网友对活动的评选表示支持。>以上就是我为您收集的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看完天府之国的介绍,这回跟小伙伴聊到这话题的时候,不怕没话说了吧!
原因: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关中“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扩展资料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天府之国
1、经过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之后,原本多年的战争就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秦始皇并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是让大量人口北疆戍边、筑长城、修阿房宫和建骊山秦陵,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但尽管如此,由于关中平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形又非常平坦,沃野千里,因此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天府之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关中平原边上这块盆地里面的成都平原条件更为优越,水源更加充足、土壤更为肥沃且气候条件更好。
2、四川盆地,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水。成都平原地处西南地区,海拔比较低,容易存储自然降雨,自然水源比较充足,适合人类居住。在古代,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地方条件好于不好的关键因素。而成都平原上因为非常多的河流在此穿过,一到洪水期便留下肥沃的土壤。
3、在冷兵器时代,人祸比天灾更加可怕,而四川周边都是山,进入四川很不方便,诗仙李白的《蜀道难》便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四川的相对安宁,从而让四川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条件。
4、随着秦朝时期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其发挥的巨大效能大大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发展。在当时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之说,意思是说水旱情况依据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业生产情况较好,当地人生活有保障,无饥饿和灾荒等现象,所以当时的人称此处为天府之国。因此,四川渐渐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从而成为了事实上的天府之国。
5、后来三国时期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渐渐地,天府之国就成为了四川的代名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9032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天地开辟
下一篇: 天高地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