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千百为群

大道家园 2023-07-09 23:45:13

拼音 : 千百为群 (qiān bǎi wéi qún)

简拼 : qbwq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成百上千聚集成群

出处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14卷:“自是以后,千百为群,禁之不能止,为国之蠹甚矣。”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关于麋鹿的知识,简要的写下来

麋鹿简介麋鹿别名“四不像”,属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学名为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Pere David’deer。是中国特有物种。麋鹿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雌)~200(雄)千克。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两年脱换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 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群居,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天,每胎产1仔。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18世纪我国野生糜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外形习性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为麋鹿“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称为“四不像”。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射尿,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岁。麋鹿受威胁的因素现生麋鹿被称为达氏种,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麋鹿属中还有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190多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从自然因素看,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从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我们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减少的原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麋鹿走向野外灭绝的决定因素。我国古代对麋鹿行为学的认识麋鹿是仅产于中国的动物,我国古代先民对麋鹿的行为有过不少的研究与认识。1.群居性与社群结构。《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的注释中写道:“张鲁弟卫拒王师,夜有野麋数千冲坏卫营,军大惊。”《后汉书·郡国志三》的“广陵郡……东阳”条注中说:“县多麋。《博物记》曰:‘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这些说明麋鹿是群居的。《纬略》是一本讲解名词出处和意义的书,其中关于麈尾一节写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随之,皆以麈尾而传。”麈是领头的麋,该文形象的写出了头麋与麋鹿群的关系。2.麋鹿是湿地动物。麋鹿在湿地生活,善游泳,遇敌害可以逃到沼泽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遗》写道:“麋鹿善居泽,鹿因与居,亦善济水。”《北齐书·李绘传》:“河间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朽曰:‘鸽有六翮,气则冲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3.自卫方法。群居对麋鹿的自卫有一定意义,西汉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的《说苑·杂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说法,说明即使是凶猛的虎豹面对众多的麋鹿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离去。4.生活能力强。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苏台歌》中有“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居。”说明麋鹿在有人在车辆行使的山中还可生活,可见它们的生活能力是很强的,只是人类的干扰不要太甚。麋鹿的身世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但它的正式英文学名却以外国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20世纪初竟在故土绝迹;20世纪80年代,它又远涉重洋,重返故乡。麋鹿曲折的命运,使它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最早的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尽管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这一区域,这里麋鹿化石密集分布,从1967年至1998年先后出土麋鹿化石12处。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汉朝以后,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元朝建立以后,善骑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从黄海滩涂捕运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孙们骑马射杀。野生麋鹿逐渐走向灭绝。到清朝初年,中国已只有一群约二三百只的麋鹿圈养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这时候,国际动物学界还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以20两纹银为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制作成标本。1866年,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从此,麋鹿学名被称为“大卫鹿”。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成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战时,这个种群达到255头,乌邦寺庄园因害怕战火,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 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1956年和1973年,北京动物园分别得到了一对和两对麋鹿,但因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兴种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伦敦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头麋鹿被用飞机从英国运抵北京,当晚运至南海子原皇家猎苑,奇兽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头麋鹿从英国七家动物园里选出经上海运抵江苏省大丰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现在,中国已在北京、江苏省大丰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等地实施麋鹿散养计划,目前已形成种群,全国已有麋鹿2000多头。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有麋鹿648头,有效种群已达到50个,这表明这个保护区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库,麋鹿的遗传基因已不会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头纯野生的麋鹿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内出生。 现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里。

禽经的《禽经》正文

子野曰:“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故始于此凤者,羽族之长。
凤雄凰雌。凤,鸿前,麟后,蛇首,鱼尾,龙纹,龟身,燕颔,鸡喙,骈翼。首载德,顶揭义,背负仁,心抱忠,翼夹信,足履正。小音钟,大音鼓。不啄生草,五采备举。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
亦曰瑞鶠。景纯注《尔雅》云:“瑞应,鸟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为王者之嘉瑞。”《孝经》援神契曰:“王者,王者德及鸟兽,则凤鸟翔。”
亦曰鸑鷟。凤之小者,曰鸑鷟。五彩之文,三岁始备也。
羽族之君长也,鸾瑞鸟。鸾者,凤鸟之亚。始生类凤。久则五彩变易,故字从变。省礼斗威仪曰:天下太平安宁,则见。其音如铃,峦峦然也。周之文物,大备法车之上,缀以大铃,如鸾之声也,后改为銮。
一曰鸡趣。顾野王《符瑞图》曰:“鸡趣,王者有德,则见。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玄,曰阴翥;黄,曰土符。别五彩,而为名也。”
凤翥鸾举,百羽从之。鸾凤翔止,百鸟皆从也,以类化。
凤靡鸾吪,百鸟瘗之。凤死,曰靡。鸾死,曰吪。禽鸟啄土,以瘗藏之。
慈鸟反哺。慈鸟曰孝鸟,长则反哺其母,大嘴鸟否。
白脰鸟不祥。鸟之白脰者,西南人谓之鬼雀。鸣,则凶咎。
巨喙鸟善警。鸟之巨嘴者,善避矰弋弹射。曰善警。
哀鸟吟夜。鸟之失雄雌,则夜啼。
鸷鸟之善搏者,曰鹗。鹗大,人见而悚愕也。
窃玄曰雕,色浅黑而大者,其羽能落鸟毛也。
鸩曰鵕。鹰色苍黄,谓之鴘。《广雅》曰:“鴘鹰二岁,色也。鹰生二岁,始击也。”
骨曰鹘,瞭曰鹞。能远视也。瞭目,明白音了。
展曰鹯,展风也。向风摇翅,其回迅疾。状类鸡。色青、搏燕鸴食之。《左传》云:“若鹰鹯之逐鸟雀。”
夺曰鵽。如鹯,而小者。其脰上下亦取鸟雀,如攘夺也。
王鴡,鴡鸠,鱼鹰也。《毛诗》曰:“王鴡,挚而有别,多子。”江表人呼以为鱼鹰。雌雄相爱,不同居处。诗之《国风》,始《关睢》也。
亦曰白鹥。鹥之色白者,亦曰白鷢。状如鹰,尾上白也。雉介,鸟也,善搏斗也。
亦曰鸠。《尔雅》曰:“雉绝有力奋。”
五彩备,曰翚。《尔雅》曰:“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江淮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言其毛色光辉也。《周礼》后,六服一,曰翚衣。取其雉性介而守,以比后德也。
亦曰夏翟。《书》曰羽畎。夏翟雉尾至夏,则光鲜也。
亦曰鹞雉。青质,五采,解见上注。
朱黄曰鷩雉。背毛黄,腹毛赤,颈毛绿而鲜明。《周礼》鷩冕,取此。
白曰鵫雉。江东呼曰白雄。
玄曰海雉。羽毛纯黑,亦善斗。生海中山岛上。
首有彩毛,曰山鸡。山雉,长尾,尤珍获之。林木之森郁者,不入,恐触其尾也。雨,则避于岩石之下,恐濡湿也。久雨,亦不出而求食,死者甚众。
颈有彩囊曰避株。雉属,出华岳及盛山中,晴旸则颈出彩色作囊。遇树木,则避之。故曰避株。任昉曰,亦名吐绶鸟。
背有采羽曰翡翠。状如,而色正碧,鲜缛可爱。饮啄于澄澜洄渊之侧。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为妇人首饰。其羽值千金。
腹有采文臼锦鸡。状如鸠鸽,膺前五色如孔雀羽。出南诏越山中,岁采捕之,为王冠服之饰。
鸤鸠、戴胜,布谷也。扬雄曰:“鸤鸠、戴胜生树穴中,不巢生。”《尔雅》曰:“皂鴔,戴鵀。”鵀即首上胜也。头上尾起,故曰戴胜。而农事方起,此鸟飞鸣于桑间,云五谷可布种也,故曰布谷。《月令》曰:“戴胜降于桑,一名桑鸠,仲春鹰所化也。”
亦曰鴶鵴。鸣自呼。
亦曰获谷。江东呼为获谷。(见扬雄《方言》)春耕候也,云此鸟鸣时,耕事方作。农人以为候。
仓鹒,黧黄,黄鸟也。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野民曰黄栗留。语声转耳,其色黧而黄,故名黧黄。《诗》云:“黄鸟,以色呼也。”
亦曰楚雀,北人呼为楚雀。
亦曰商庚,夏蚕候也。云此鸟鸣时蚕事方兴,蚕妇以为候。对上文也。
鸡鸴恶其类。鸡与山鹊恶其类,相值则搏。鸴,状类鹊,长尾,丹嘴。
鸳鸯、玄鸟爱其类。鸳鸯,匹鸟也。玄鸟,燕也。二鸟朝倚暮偶,爱其类也。
鳱,以水言,自北而南。鳱音雁,隋阳鸟也。冬适南方,集于江干之上。故字从干。
斥,以山言,自南而北,斥亦音雁.中春寒尽,雁始北向。燕代尚寒,犹集于山陆岸谷之间,故字从斥。
鹤,以声交而孕。雄鸣上风,雌承下风,而孕。
鹊以音感而孕。鹊.干鹊也,上下飞鸣则孕。
白鹢相胝而孕。雄雌相视而孕。?睛交而孕。状类凫而足高,相视,而睛不眩转,孕而生雏。
鹳,巂周,子规也。啼必北响。《尔雅》曰:“巂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鸣皆北向也。”
江介曰子规,啼苦则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
蜀右曰杜宇,望帝杜宇者,盖天精也。李广《蜀志》曰:“望帝称王于蜀时,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于楚身死,尸反泝流上至汶山之阳,忽复生,乃见望帝,立以为相。其后巫山龙斗,壅江不流,蜀民垫溺,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邱宅,土民得陆居。蜀人住江南,羌住城北,始立于栅,周三十里。令鳖灵为刺史,号曰西州。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侧。
隋阳越雉,鹧鸪也。飞必南翥。《广志》云:“鹧鸪似雌雉飞,但徂南不北也。”晋安曰,怀南《异物记》云:“鹧鸪”白黑成文,其鸣自呼,象小雉,其志怀南不北徂也。江左曰逐稳。《古今注》曰:“南方有鸟名鹧鸪,向南飞,畏霜露,早与暮稀出。有时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燕人亦不知有此鸟也。”
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敢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左传》:鹖冠,武土戴之,象其勇也。
鸥,信鸟也。信不知用。鸥,水鸟,如鸧鹒而小,随潮而翔,迎浪蔽日,曰信鸥。鸥之别类群鸣,喈喈优优,随大小潮来也。食小鱼、虾蝡之属.虽潮至则翔,水向以为信,反为鸷鸟所击,是知信,而不知所以自害也。
鹬有文而贪。鹬,状类鷰,绀色,错出有文色。水际伺蚌出,啄而食之,反为蚌所持,死水中。不知所食以为害。《左传》曰:“好聚鹬冠是也。”
鸢不击而贪。鸢,鸱也。不善搏击,贪于攫肉也。《诗》曰:“鸢飞戾天。”鲍照曰:“寒鸱吓雏。”
鹈志在水。鹈鹕,水鸟也。似鹗,而大喙。长尺余,颔下有胡如大囊,受数升。湖中取水以聚群鱼,候其竭涸,奄取食之。一名淘河。《诗》曰:“维鹈在粱,志在水也。”
鴷志在木。《尔雅》曰:“鴷斫木,鸟巢木中。嘴如锥,长数寸。常斫树,食蠹虫。喙振木,虫皆动也。”
鸠拙而安。鸠。鸤鸠也。《方言》云:“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取鸟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雄呼晴,雌鸣阴。”
鹪巧而危。鹪眇,桃雀也。状类黄雀而小,燕人谓之巧妇,亦谓之女匠。江东人呼为芦虎。喙尖,取茅秀为巢。刾以缣麻,若纺绩为巢。或一房,或二房,悬于蒲苇之上,枝折巢败。巧而知所托。
凫鹜之杂。凫鹜,鸭属,色不纯正,故曰杂矣。
鹇鹭之洁。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
鶗鳺鸣而草衰。《尔雅》谓之鵙。鵙伯劳也。状似鶷葛而大。《左传》谓之伯赵。《方言》曰:“孤鸡鸣则草衰。”
泽雉啼而麦齐。泽雉如商庚,春季之月始鸣。麦平陇也。
风翔则风。风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
雨舞则雨。一足鸟,一名商羊。字统曰:“商羊”。一名雨天,将雨则飞鸣。孔子辩之子齐庭也。
霜蜚则霜。鹔鹴,鸟名,其羽可为裘,以辟寒。鹔鹴飞,则陨霜。
露翥则露。露禽,鹤也。子野鼓琴,玄鹤来舞。露下,则鹤鸣也。鹤之驯养于家庭者,饮露则飞去。
林鸟朝嘲。林鸟,朝之将翔也,聚而噍啁。
水鸟夜嘢,山鸟岩栖。山岩之鸟,多不巢。
原鸟地处。阿盐鸟之属是。
灵鹊兆喜。鹊噪则喜生。
怪鹏塞耳。一名休鹠。《广雅》曰:“江东呼为怪鸟,闻之多祸,人恶之,掩塞耳矣。”
鴽鹑野则义,豢则搏。《月令》曰:“田鼠化鴽。关东谓之鹑,蜀陇谓之循。在田得食鸣相呼,夜则群飞。昼则草伏。驯养之以见食相搏斗也。
水鹜泽则群,扰则逐。鹜,野鸭也。飞止大泽之中,群处。既豢,扰之恶其族类,而相逼逐也。
鹦鹉摩背而喑。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人以手抚拭其背,则喑哑矣。
鸲鹆剔舌而语。《山海经》谓之者鹆,今人育其雏,以竹刀剔舌本,教之言语。谢尚能做鸲鹆舞。
扶老强力。《古今注》云:“扶老,秃鹙也。状如鹤,大者高七、八尺,善与人斗,好啖蛇脯。羞食之,益人气力,走及奔马也。” -
鹡鸰友悌,雀属也。《尔雅》曰:“鹡鸰雍渠。”《毛诗》曰:“水鸟也,大雀高尺,尖尾,长喙,颈黑青灰色,腹下正白。飞则鸣,行则摇。”又曰“脊令”。《诗》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鹡鸰共母者,飞鸣不相离。”诗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也。
采寮雍雍,鸿仪鹭序。鸿雁属,大曰鸿,小曰雁,飞有行列也。鹭,白鹭也,小不逾大,飞有次序,有百官缙绅之象。诗以振鹭比百寮,雍容喻朝美。《易》曰:“鸿渐于干于磐,圣人皆以鸿鹭之群拟官师也。”
鷃雀啁啁,下齐众庶。鷃,篱鷃也,雀属,众人之象言多也。
鹩鹑,雄鶛牝庳。鹩,雀也,鹑也,二鸟皆雄者足高,雌者足短。
鸠鵽,雌前雄后。鸠,鸤鸠也,鵽大如鸽生。关西,为鸟憨急。二鸟雌飞则随,雌止则止,雌常在前也。
鷇将生,子呼母应。鸟伏卵将成,子鸣于鷇,母应之。雏既生,母呼子应。鸟即雏,母呼则子应之。
班鸣辨鵴。班,次序也。凡哺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他鸟皆否。
枭鸱害母。枭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啄母目,翔去也。
舒雁鸣前后和。舒雁飞,成行也。雌前呼,雄后应也。
群栖,独警。夜栖川泽中,千百为群,有一雁不瞑.以警众也。
复卵。则鹳入水。鹳,水鸟也。伏卵时,数入水,冷则不毈,取礜石周卵以助暖气。故方术家以鹳巢中礜石为真物也。
鹅,月逆月。伏卵则向月,取其气助卵也。宵鳸司夜,行鳸主昼。
雄翼掩左,雌羽掩右。《尔雅》曰:“鸟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物食长喙。食物之生者,皆长喙,水鸟之属也。
谷食短咮。鸟食五谷者,喙皆短。
搏则利嘴。鸟善搏斗者利嘴。
鸣则引吭。善啼鸣,颈长也。
毛协四时。春则毛弱,夏则稀少而改易,秋则刷理,冬则更生细毛自温。
色合五方。仓鹰之属以象东方木行,朱鸟之属以象南方火行,黄鸟之属应土行,以象西方金行,玄鸟之属以象北方水行。
羽物变化转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季春之节,田鼠化为鴽。仲秋之节,鸠复化鹰。季秋之节,雀人大水,化为蛤。孟冬之节,雉入水化为蜃。《淮南子》曰:“鳖化为鹑,鹑化为鹯,鹯化为布谷,布谷复为鹞。顺节令以变形也。
乾道始终,以成物性。生物者,乾之始;成物者,乾之终。随时变化,成就万物之性也。

四字成语群而什么什么意思

1. 什么而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群而不党

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食而不化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死而后已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死而无悔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秘而不宣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强而后可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穷而后工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2. 群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卓尔不群、

成群结队、

博览群书、

武艺超群、

离群索居、

鹤立鸡群、

敬业乐群、

三五成群、

群龙无首、

害群之马、

海水群飞、

纪群之交、

群星璀璨、

独立不群、

群盲摸象、

博采群议、

千百为群、

群情鼎沸、

推群独步、

进种善群、

羊入虎群、

群起效尤、

群居和一、

超群越辈、

出类超群、

超群绝伦、

矫矫不群、

兴观群怨、

衣被群生、

卓而出群

3. 什么而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群而不党 群:合群。

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食而不化 吃了没有消化。

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死而后已 已: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死而无悔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秘而不宣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强而后可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穷而后工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4. 群组词四字成语 鹤立鸡群、成群结队、博览群书、卓尔不群、千百为群

一、鹤立鸡群

白话释义:“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朝代:南朝·宋·

作者:刘义庆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翻译:嵇延祖的优秀就像是野生的仙鹤,站在鸡群里

二、成群结队

白话释义: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朝代:1994年

作者: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

引证:《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奈那雀儿成群结队价来偷吃谷粟;才赶得东边的去;又向西边来吃。”

三、博览群书

白话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朝代:唐

作者:令狐德棻

出处:《周书·庾信传》:“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翻译: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尤其是《春秋左氏传》

四、卓尔不群

白话释义: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翻译: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和大众一样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五、千百为群

白话释义:成百上千聚集成群。

朝代:北齐

作者:魏收

出处:《魏书·袁翻传》:“野兽所聚,千百为群。”

翻译:野兽成百上千聚集成群

5. “群”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群策群力

群魔乱舞

群龙无首

群雄逐鹿

群居和一

群情鼎沸

群蚁溃堤

群威群胆

群雌粥粥

群空冀北

1. 群策群力[ qún cè qún lì ]

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2. 群魔乱舞[ qún mó luàn wǔ ]

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3. 群龙无首[ qún lóng wú shǒu ]

一群龙没有领头的。 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4. 群雄逐鹿[ qún xióng zhú lù ]

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5. 群居和一[ qún jū hé yī ]

指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6. 群情鼎沸[ qún qíng dǐng fèi ]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7. 群蚁溃堤[ qún yǐ kuì dī ]

比喻细小的漏洞可以酿成大错。

8. 群威群胆[ qún wēi qún dǎn ]

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9. 群雌粥粥[ qún cí zhōu zhōu ]

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10. 群空冀北[ qún kōng jì běi ]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6. 四字成语什么立什么群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ūn

[释义]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正音] 鹤;不能读作“háo”。

[辨形] 立;不能写作“力”。

[近义] 出类拔萃 超群绝伦

[反义] 相形见绌 滥竽充数

[用法] 含褒义。用来表示不平凡的人。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出类拔萃”(167页)。

[例句]

①把她比方成~也许并不确切;实在说;她是端坐在马上的一尊傲然不可屈的神像。

②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一般。

[英译] stand out in the crow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938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