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萧然物外

大道家园 2023-07-09 22:14:28

拼音 : 萧然物外 (xiāo rán wù wài)

简拼 : xrww

近义词 : 萧然尘外

反义词 : 牵肠挂肚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出处 :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苏轼诗集《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原文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其二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苏轼诗集: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鉴赏】

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杭州通判任上,时诗人年三十九。“西菩寺”一作“西菩提寺”。寺在於潜(今浙江临安)西的西菩山,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宋时易名为“明智寺”。毛令,於潜县令毛国华。方尉,於潜县尉方武。是年苏轼因察看蝗灾,过於潜,八月二十七日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寺,作此二诗。

苏轼生 *** 好登山临水,对祖国山河具有浓厚的兴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联诗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诗人自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锋芒。熙宁初,因为诗人数次上书论新法不便于民,退而亦多与宾客讥诮时政,其表兄文同就极不以为然,故在他出为杭州通判时,就有《送行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可是诗人不听,继续不断作诗讥刺新政,诸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诗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就怪不得连那鱼鸟也要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了。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江北路,指回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之路,汴京在长江以北,故云。诗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浙西,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浙西有州六:润、常、苏、杭、湖、秀,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诗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着内心的愤懑。

诗人为首,一行三人,迤逦而行,尽管感慨丛生,然而去游寺,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事,故而下面二联便转笔写同游者,写他自己随兴赋诗的心情。尚书,指曹魏尚书仆射毛玠。玠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故太祖(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衣冠,指士大夫阶级。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此处则指唐末诗人方干。干字雄飞,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义同“处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这是赞美之词,实际上毛国华并非毛玠后人),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诗人自然觉得十分难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兴致勃勃起来。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过于认真,推敲删改。

其时三人已来到了寺前,故第二首方始入题写游寺。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甜(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言外之意:何况是老天爷特意赐给我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钱基博曾说:苏轼“好为嘻笑,虽羁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萧然物外,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焉”。移来品评此诗情调,也颇切当。然而此乃坡公胸怀使然,他人难以学到。在艺术上,二诗于随意吐属、一气奔放之中,又属对精妙,格律精严,用毛、方二古人之典以切毛令、方尉之姓,毫无着力之痕,堪谓挥洒自如与意匠经营融合无迹的佳构。

字数:2311

作者:周慧珍

顾亭林文言文翻译

1. 顾亭林 文言文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是这个吗???

2. 顾亭林轶事文言文答案有人劝说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老鼠,而顾炎武持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 (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14.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答案】12.(1)日常 居家 在家时 (2)其实13.A14.《诗本音》卷二 稿再为鼠啮15.豁达 勤奋好学。

3. 求 阳曲傅先生事略全篇文言文翻译 这个真要好好看了……阳曲傅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主也。

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2],亦曰石道人,又宇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3]。

先生六岁,啖黄精[4],不乐谷食,强之[5],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

顾任侠[6],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7],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8]。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9],孙振故奄党也[10]。

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11],三上书论之[12],不得达,乃伏阙陈情[13]。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14],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

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15],以为裴瑜、魏劭复出[16]。已而曹公任在兵科[17],贻之书曰:“谏宫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

曹公瞿然[18],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19],直声大震。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20],而不屑为空言。

于是蔡忠襄公抚晋[21],时寇已亟[22],讲学于三立书院,亦及军政、军器之属。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23]。”

甲申[24],梦天帝赐之黄冠[25],乃衣朱衣[26],居上穴以养母。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27],以难中诗贻先生[28],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29],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30]。”

先生得书恸哭曰[31]:“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32],以连染遭刑戮[33],抗词不屈[34],绝粒九日[35],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

然先生深自咤恨[36],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37],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38]。凡如是者二十年。

天下大定[39],自是始以黄冠自放[40],稍稍出土穴与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41],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

又雅不喜欧公以后之文[42],曰:“是所谓江南之文也[43]。”平定张际者[44],亦遗民也,以不谨得疾死。

先生抚其尸哭之曰:“今世之醇酒妇人以求必死者,有几人哉!鸣呼,张生!是与沙场之痛等也。”又自叹曰:“弯强跃骏之骨[45],而以占毕朽之[46],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47]!”或强以宋诸儒之学问[48],则曰:“必不得已,否取同甫[49]。”

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50],无不精。兼工画。

尝自论其书曰:“弱冠学晋唐人楷法[51],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52],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53]。”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54];降与匪人游[55],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何尝不学右军[56];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57],心术坏而手随之也[58]。”于是复学颜太师[59]。

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60],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字寿髦,能养志[61]。

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62],故名士,访先生。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63]?”先生答曰:“少需之[64],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65]!”吏部颇惊。

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66],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67],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

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蘖禅[68],眉乃自称曰小蘖禅。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69],暮宿逆旅[70],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71]。

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72]。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73]。

尝批欧公《集古录》曰[74]:“吾今乃知此老真不读书也[75]。” 戊午[76],天子有大科之命[77],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

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光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78],二孙侍。

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79],公卿毕至。

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80],诏免试,许放还山[81]。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82],恩赐以官。

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83],虽皆未豫试[84],然人望也[85]。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86]。

益都乃诣先生曰:“思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87]。”先生不可。

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88],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89],泪涔涔下[90]。

益都强掖之使谢[91],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

次日遽归,大学上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92]!”既而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93],且死不瞑目矣。”

闻者咋舌[94]。及卒,以朱衣黄冠殓[95]。

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眉诗名《我诗集》,同邑人张君刻之宜兴。

先生尝走平定山中,为人视疾,失足堕崩崖,仆夫惊哭曰:“死矣!”先生旁皇四顾[96],见有风峪甚深[97],中通天光,一百二十六石柱林立,则高齐所书佛经也[98]。摩挲视之[99],终日而出,欣然忘食。

盖其嗜奇如此。惟顾亭林之称先生曰[100]:“萧然物外,自得天机[101]。

'予则以为是特先生晚年之踪迹[102],而尚非其真性所在。卓尔堪曰[103]:“青主盖时时怀翟义之志者[104]。”

4. 顾亭林手不释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5. 文言文八月之望全文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译文】顾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本,外出旅行就用一匹骡两匹马捆书驮着跟随自己.遇到边塞岗亭、堡垒,叫来退休老兵到路边酒店,相对而坐尽情地喝酒.(向他)询问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考察这里的行政区域.如果与平时了解的不一样,就打开书详细查对,一定要到没有疑问才罢休.骑在马上没有事,总是坐在马鞍上默默背诵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遇见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有时受到颠簸(从马上)跌落到山谷之下,也不后悔.(研究学问)严谨、勤奋到这种程度,无怪他达到的成就深广博大,没有人能与他不相上下.【注释】亭林:即顾炎武.释:放下亭障:岗亭、堡垒.诣:到(后一“诣”释为达到)酒垆:卖酒处安置酒瓮的砌台,借指酒肆、酒店.咨:询问.辄:总是,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924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