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祸福无门

大道家园 2023-07-09 21:34:12

拼音 : 祸福无门 (huò fú wú mén)

简拼 : hfwm

近义词 : 祸福同门

反义词 : 命中注定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出处 : 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成语用法 : 主谓式;作宾语;指灾祸和幸福没有定数

例子 : 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群策群力,庶有成功。(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四回)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古代北宋年间,一个偏僻小山村里有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父母早逝,更无远亲富邻,越加悲惨的是腿患残疾,真可谓孤苦伶仃,生活十分的困苦,平日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

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往来的村民和路人需要涉水而过,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的不方便。

每当夏天来临,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但年复一年的,任谁也没想改变它。只有这个孩子天天一拐一瘸的捡了石头,堆在河边。

人们看到了,就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捡石头堆在河边。孩子回答说,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都是一笑了之。

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捡来的石头堆成了小山。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大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也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

乡邻请来了工匠,村长带领大家开始建造石桥。这个残疾孩子一如既往的全身心投入其中。

非常悲惨的是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

人们都纷纷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说哎呀,这么可伶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

但这个孩子本人却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

在村里人的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

众人欢呼喜庆之余,都将伶惜、赞叹的目光投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身上。

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

很快,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在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雷电击中,倒地身亡了。

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

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

纷纷质疑:好人为何不得好报?今后好人何以做得?也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挥毫疾书,写下了“宁行恶勿行善”六个字后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包相公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因为尽管心中为那孩子行善事得恶报之事十二分的不解,但三思之后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

没想到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

原来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龙子。小皇子十分招人喜爱,可就是整天啼哭。

于是皇上特意让包相公去看看。包相公见那孩子肌肤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宁行恶勿行善”。

包相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赶忙伸手向字擦去。包公伸手这一擦不要紧,小皇子手上的字迹瞬间变得踪迹全无!

说来有趣,皇子手上的那六个字在包拯眼里是字,在别人眼里却只不过是块胎记。

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包相公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便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

包拯连忙跪下,口称“罪臣该死”,然后将自己在气头上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民间时下传说,你包拯一手管阳一手管阴,那你就去阴曹去查看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皇上有些恼怒的说到。

包相来到了地府查看一番,真相尽显。原来那个孩子上世做恶多端,罪业甚大。要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

三世轮回,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

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但痛改前非,只想为别人做好事。于是上天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而后又让他瞎了双眼。

可那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上天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并一世偿还了,所以遭雷击毙命。

阎王爷问包相,三世恶业一世还清,你说是好还是不好呢?

用一世还了三世的业,只因为他专行善事,心里一心想到别人,毫不考虑自己,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积德甚多,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原来是这样啊。

《文昌帝君阴骘文》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行善不见善,前世有缺欠。

做恶不见恶,前世有余德。

劝君莫作恶,业报唯自受,

劝君多行善,消业增福德
? ? ? ? ? ? ? ? ? ~未济 ~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今日学习《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之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令宽松,民众就淳厚朴实;政令明察是非,民众就会狡猾欺诈。灾祸啊,是福依凭的东西;福啊,是灾祸隐藏的地方。谁明白它们变化的究竟?是没有标准吗?正又变化成邪,吉又变为凶。人们迷惑的时日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伤人,锐利而无伤害,直率却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本章老子论述了祸福相依,正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种相互转化又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几乎贯穿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何为正向?何为负面?“闷闷”原本带有负面之意,却产生了“醇醇”正向的结果;“察察”,一个看视正向之因,却结了个“缺缺”负向的果;正如得与失,得未必就是真拥有,失也并非真失去。同时,规章制度制定得越是细致入微,明察秋毫了,越容易让人有可乘之机。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意在提醒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韩非子·解老》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这里的“畏恐”,即是因敬畏之心而表现出来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行事谨慎小心而不敢妄为。

又曰: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既然祸福不定,随时可能转换,那要如何下做到“趋吉避凶”呢?其实老子在本章节已经给出了答案,即:“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如何能做到?那就离不开“度”的把握。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按老子的观点,事物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如果不懂得“度”的把握,运用“止”的智慧,事物将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一件好事有可能就逐渐变成了坏事,即由福转为祸。纵观历史演变,有过度自信、一夜孤行之领导者成为“短命”之主,也有因立志成为人上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但在欲望面前不懂适可而止断送美好前尘之平凡人。因失“度”与失“节”所致。所以《太上感应篇》也说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据说读懂的人即可做到趋吉避凶,此卦便是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大学》里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什么?止欲,止语,止行,止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917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