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高门大族 (gāo mén dà zú)
简拼 : gmdz
近义词 : 名门大族、高门巨族
反义词 : 蓬门荜户、田夫野老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出处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名望的人
例子 : 鲁迅《坟·论‘他妈的!’》:“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没有下一句。形容高贵典雅的成语有:
1、【成语】: 大家风范
【拼音】: dà jiā fēng fàn
【解释】: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8回:“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
2、【成语】: 高门大族
【拼音】: gāo mén dà zú
【解释】: 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
3、【成语】: 贵不可言
【拼音】: guì bù kě yán
【解释】: 极其高贵,以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旧时相面的人卜测人的前程时常说的话。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老父曰:‘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电视剧中所展示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政权频繁更迭,门阀士族却任凭外界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就为家训在魏晋南北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氛围。
二、“打手心”早了几百年《上阳赋》第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的背景时间设定在公元420年的刘裕时代,此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崇尚自然古朴的黄老玄学,有着较为独立的理想人格,以超然的态度过着飘逸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丰富细腻,家庭关系和睦,家长在女儿犯错时的喜怒哀乐表露无遗,到处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纯真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王儇与皇帝下棋赢得了自己的婚姻自主权,回到家后的挨打戏份其实早了一百多年。此时的人们基本以“胸怀天下”的德育教育为目标,没有唐朝科举制大兴后将“立志勤学、修身利行”作为子孙学习文化知识为根本目的。
由于唐代贞观之后科举考试异常激烈,对于儒家经典的考察大部分以背诵和写作基本要靠勤学苦练。因此,士族家长们一改魏晋以来的宽容大度,直接变成了以督责为主的虎妈虎爸。孩子的天性是敞开了玩,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喜欢学习的。时代变了,风气变了,循循善诱的家训也不好使了,宗族子弟也出现了不接受批评式教育的“熊孩子”。
因此单纯的训导就成了“过耳就忘的噪音”,缺乏强制性和严厉惩罚手段的教育方式也成了“耳旁风”。于是,到了唐代中后期,一种操作性强、收效快、赏罚分明的新型教育方式“家法”应运而生。而我们当代人最熟悉的就是“戒尺”“教鞭”也正式登上教育舞台,由于“粉笔”要在19世纪才能发明出来,当代教育“三件套”在唐朝就没有凑齐。但是,在唐朝后期,“打手板”这种带着朴素的、强制性的家庭训导方式是一种无师自通,传染性极强的传播方式在各个家庭当中传播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以身作则的魏晋教育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教育环境相对宽松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教育环境虽然还没有达到后来鸡飞狗跳的惨烈程度,却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统治集团相互倾轧纷争不止,高门大族之间频繁来往,言行稍有不慎就会给家族带倾覆的危险。王儇所处的时代,士族们已经走过了全盛时期,此时的高门士族已经腐化堕落,远离政治和军事,正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边缘时期。
因此,一些高门大族为了在政权频繁的更迭中保全家族,就会吸收败落家族的经验教训,然后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出发,加强和重视家族教育。毕竟一个家族的兴衰、门第的高下直接关于到了切身利益,个人的言行举止也影响到了门第之间的优劣。因此,世家大族为了获得更高的品级和政治特权,格外重视对子弟德、才、言、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地向孩子们灌输读书修身、尽忠尽孝、养德睦亲的思想内容。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 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 康庄 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繁体写法: 高门大屋
高门大屋的近义词: 高门大族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1、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至西晋时期,司农丞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赵县西封斯村一带 ),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房,因而赵郡李氏亦称“赵国李氏”,此三房为赵郡李氏主支。
因其族大人众,李氏族人在后期逐渐徙家至赵郡(国)各县,在平棘、柏仁、元氏、赞皇,高邑、栾城、临城等县均有分布,赵郡李氏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故又称“山东旧族”,至唐末时随同其他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被列为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势力达到顶峰。
共有17人出任宰相,出身赵郡赞皇西祖李氏的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辅佐唐宪宗、武宗等帝王创造了晚唐时期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其中李德裕历仕四朝,被后人誉为“万古良相”。
2、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得姓,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崔明逃往鲁国避难,为鲁国世卿,一直到秦统一。
秦代,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任秦大夫,其次子崔仲牟,在西汉时定居于涿郡安平县(河北省安平县),逐渐发展壮大,因西晋时安平县属博陵国,其家族后人遂称“博陵安平人”。
西汉昭帝时,崔朝任幽州从事,其子崔舒、其孙崔篆等人世吏2000石级别的官职,至东汉时,有崔骃、崔瑗、崔寔、崔均、崔烈,曹魏有吏部尚书崔赞,西晋时有大司农崔洪。
南北朝时有车骑大将军崔孝芬,骠骑大将军崔宣猷等人物,隋唐时有礼部尚书崔仲方、博陵郡王崔玄暐、大文豪崔护、黄门侍郎崔民干等人物,唐末白马驿之变后走向衰落。
3、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在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逃往鲁国避难,继任鲁国卿大夫,仕宦罔替,至秦统一。
秦朝时崔意如担任秦大夫,其长子崔伯基在西汉时期,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因此家族后人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相继为袁绍、曹操门下官员,在冀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崔林任曹魏司空,开三公封列侯之端,清河崔氏从此跻身魏晋顶级门阀之列。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大规模南渡,而清河崔氏仍根植于河北,具汉魏礼法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本,排斥玄学,力图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进行汉化改造。
至南北朝时,清河崔氏进入鼎盛时期,崔宏于北魏开国前期参与制定律令、官制、国号、朝仪等,崔浩辅佐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被誉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父子二人为北魏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并积极推动了鲜卑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时将清河崔氏列为四姓高门“崔卢王郑”之首,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有“天下盛门”之称,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影响深远。
唐代,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并被列入五姓七望(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家族中还涌现了如崔颢、崔融、崔园等一大批诗人、文学家、文武状元等。
4、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崤山以东的著姓,源自姜姓,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田氏代齐后,卢氏族人散居燕、秦等地。
其中一支便居于燕地,秦朝时有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涿人、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范阳卢氏以儒学、礼学、书法等为家学名著于世,在东汉时即有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曹魏时有司空卢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北魏孝文帝时定崔卢王郑四姓高门,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并称为“崔卢”,有“北州冠族,天下盛门”之称。
北魏太常丞卢静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北魏、北齐、北周三朝之帝师,其中卢景裕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的老师、卢辩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老师、卢光为北魏恭帝拓跋廓的老师,因而家族号“帝师房”。
唐代,范阳卢氏有三房位列“七姓十家(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为世人所推,无比显赫,有“八相佐唐”的佳话。
其中在兴元元年(784年)至乾符二年(875年)的九十二年中,范阳卢氏家族仅考中进士科者就有116人,文学上有“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等等人物。
5、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荥阳郑氏
——范阳卢氏
——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
——赵郡李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915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垒深堑
下一篇: 高名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