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不拔之志

大道家园 2023-07-09 17:46:43

拼音 : 不拔之志 (bù bá zhī zhì)

简拼 : bbzz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出处:苏轼〔宋代〕《晁错论》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扩展资料:

赏析:

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

从‘古之立大事者,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中体会出什么道理

语句出自:苏轼《晁错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我的理解是:
古时候能作一番大事业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出一般世人的本领,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是苏轼说的,意思是:以前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不仅仅有无与伦比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毅力,有信心,要坚持不懈。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出自于哪?

《坚忍不拔》译文(选自苏轼《晁错论》)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881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