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登高必赋

大道家园 2023-07-09 04:36:15

拼音 : 登高必赋 (dēng gāo bì fù)

简拼 : dgbf

近义词 : 登高能赋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出处 :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作文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观沧海翻译

观沧海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

——古人登高诗作赏读

文/齐凤艳

从中国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习惯。《韩诗外传》中有孔子的一句话:“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孔子认为君子在登高之后能赋诗述说内心的感受。“登高必赋”后来被视作文人必备的技能,而古代诗人几乎都践行了这一点,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登山则情满于山”之语。当然登高不限于登山,还有登楼(包括台、阁、城)。登高人为峰,情意自纵横。让我们从登高诗中,领会古代诗人的思与想,兴与寄,感与情。

王之涣《登鹳雀楼》是我想谈的第一首登高诗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阕楼之上,高度的提升一方面使诗人与落日遥对,一方面使诗人所据的空间敞开旷远,诗人襟袍为之豁达,有黄河之水入海之势魄,情怀和感悟非平日所能比,顿生全诗后两句出人出己意料之语,从而留下千古绝唱,哲思余韵绵延数代。“登高必赋”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心境的不同;并且高就是一种远,高就有一种升腾在里面,而诗属于远方,是一种高蹈;兼之高台、阕楼、山峰多为静谧之所在,开拓视野,澄澈怀抱,有利于感兴的触发与形成,从而诗人们或发哲思,或抒情感。我想以上三点可以解释诗人们为什么会“登高必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广为人知的一首登高诗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国的文人常常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入世思想和人生抱负。怀抱利器,安定边患则是诗人陈子昂高蹈的志向。然而他怀才不遇,在幽州台写下这首慷慨悲凉的二十二字,表现了诗人失意和苦闷。这种悲愁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未对幽州台做任何描写,就像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或者其他诗人的登高之作一样,对所登临之山、台、塔、楼等均不作形容,高台之上远离人群的才士们临视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生命质感的追索。高台是诗歌中外在的客观环境,孤孑的高台加剧了诗人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而诗人内心的落寞孤独又给孤孑的高台抹上了苍凉清冷的色调。

这种孤孑与孤孑的结合在元代刘因的《人月圆》词中体现的颇为生动: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登临一片开阔场地几个台垒之一,思接古今,想驰寰宇,茫茫大地,悠悠历史在那一刻都从胸怀涌到眼前,不禁感慨良多。古战场废弃荒凉,台垒也终将有风化被蚀为灰的一天,一切都会微渺若尘。几个朝代之后,我们读这首诗,看这一场景中的诗人呢?时间的流逝是不是就在搭建高台,从这个角度是不是那“等是尘埃”四字的张大形势的写法又将过往向深远处推移了。我喜欢诗的结尾“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坦然、泰然、超然应该是感慨之后的最佳状态。

由此,我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心情和诗思的影响,也看到了文学对某种特定事物或场景的文化心理暗示。高台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体对象,而是作为了一种沾满情绪的有着象征意义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之中。在一些诗人的登高诗中,它象征着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境遇,也象征着曲高和寡、高标独立的精神境界。

比如著名的杜甫的《登高》诗,就是上述多种情怀的集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外,在这首诗里,高台意象与秋之萧瑟和人之孤苦病老圆融一统,将“以悲愁为美”的传统美学风尚发展到了一个高度。诗中秋形、秋声、秋色、秋态具备,高猿长啸,空谷传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宋玉那一声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洇染了每一个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可以说杜甫这首诗是唐代登高诗悲愁美的代表作。

如果说上面所讲的悲愁之美是唐代登高诗的一个主体面貌,李白的登高诗则让我看到了登高诗的多样态。李白年幼随父入蜀,而蜀地多山,童年的登高情结在李白日后创作中不自觉地出现,并以登山为主。另一方面,李白接受了道教的观点,以为每座山中都有神仙居住。比如在古风《凤飞》中有“十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的诗句。在《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中有“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的诗句。所以在浪漫且热爱自然的李白的登高诗中,纵然也有怀才不遇,家国之叹、古今之思,但是他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则仍不失豪放与激越。读《登太白峰》,神游幻化,跌宕起伏,跳跃多变,奇想奇语,非谪仙决不能言: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同样《九日登巴陵 置酒望洞庭水军》中也是壮阔纵横、捭阖豁朗之句频现。真的是“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李白还有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这样写的。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们也有三两相约登临玩赏叙谈的习惯。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山峦之上,台阁之端,景致尽收眼底,不必真的有酒,你的情怀是我的醉意,我的风采是你的兴发。全诗未曾言涕,却黯然消魂。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也是一首登高赠别之作。一、二两句节奏比较和缓,“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迂回如诗人的思绪;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三、四句“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先叙情,后布景,而情正在景中,愈难为怀。

登高诗的另一个情态是登高与重阳节的结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家喻户晓,在此介绍另外一首九日登高诗,杜牧的 《九日齐山登高》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杜牧为“客”张祜被朝廷遗弃愤愤不平,但是携侣登高同游,诗人是也喜悦的。诗人想用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安慰友人(和自己),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看来无论诗人还是世人,有几人能做到真正的旷达、爽利与豪宕呢?

《文心雕龙·诠赋》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这确是实论。在登高诗中,山、台、阁、楼成为心灵一隅的替代之物,成了人化的景观,诗人们心灵外化的情感载体。高台是人类个体生命在博大的宇宙时空中不可逃避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寂寞感的物理诱因,登高诗作则是寂寞诗魂传颂千秋的精神见证,是诗人于荒瘠的高台上植的花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engyu/8780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