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废文任武 (fèi wén rèn wǔ)
简拼 : fwrw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废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轻文重武。
出处 : 《战国策·秦策》:“仍废文任武,缀甲历兵,效胜于战场。”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1.关于文武的成语有哪些文恬武嬉
能文能武
文武双全
通文调武
文武两全
能文善武
演武修文
才兼文武
文川武乡
文武差事
揆文奋武
允文允武
圣神文武
文武并用
文韬武韬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左文右武
偃武修文
文觌武匿
披文握武
废文任武
文弛武玩
较武论文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乃文乃武
兴文匽武
文武全才
出文入武
文昭武穆
文治武功
文武之道
不文不武
文臣武将
文武兼备
文东武西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秉文经武
弃文就武
文韬武略
文武如雨
文德武功
祖武宗文
兼资文武
2.描写文武双全的四字词语【兼资文武】:兼:兼有;资:才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形容文武双全。
【能文善武】:能:能够,信任。指人文武双全。
【文通武达】:以文学通登显贵,以武略位居达官。指不管学文学武,只要为国出力,就都有前途。也形容文武双全的人。
【文武皇皇】:皇皇:非常显赫的样子。形容文武双全,非常显赫。
【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文武兼济】: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文武兼全】: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3.形容文武双全的词语【兼资文武】:兼:兼有;资:才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形容文武双全。
【能文善武】:能:能够,信任。指人文武双全。
【文通武达】:以文学通登显贵,以武略位居达官。指不管学文学武,只要为国出力,就都有前途。也形容文武双全的人。
【文武皇皇】:皇皇:非常显赫的样子。形容文武双全,非常显赫。
【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文武兼济】: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文武兼全】: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4.与文武有关的成语文武两全、通文调武、秉文经武、才兼文武、秉文兼武、演武修文、能文善武、文川武乡、圣神文武、允文允武、修文偃武、文觌武匿、文德武功、揆文奋武、文韬武略、文武差事、偃武修文、文韬武韬、乃武乃文、经文纬武、较武论文、披文握武、弃文就武、废文任武、文经武纬、文修武备、文经武略、善文能武、左文右武、文武双全 文修武偃、文治武功、文弛武玩、文武全才、偃武崇文、经武纬文、祖武宗文、文武如雨、兴文匽武、文恬武嬉、乃文乃武、纬武经文、偃武觌文、文武之道、文东武西、偃武行文、入文出武、文昭武穆、能文能武、武偃文修、文治武力、兼资文武、文婪武嬉、偃武兴文、出文入武、不文不武、文武兼备。
5.包含文武的成语含文、武的成语 :
秉文经武、通文调武、演武修文、才兼文武、秉文兼武
允文允武、文觌武匿、弃文就武、揆文奋武、文经武略
废文任武、圣神文武、偃武修文、文武差事、修文偃武
较武论文、偃武崇文、文武全才、文经武纬、善文能武
乃文乃武、乃武乃文、文韬武略、文修武备、兴文匽武
祖武宗文、经文纬武、经武纬文、不文不武、入文出武
偃武觌文、文治武力、文武之道、文武双全、文弛武玩
文修武偃、文婪武嬉、能文能武、文恬武嬉、纬武经文
偃武行文、武偃文修、偃武兴文、文昭武穆、文治武功
出文入武、文武兼备、兼资文武、左文右武、文德武功
文川武乡、文武两全、披文握武、文武如雨、文韬武韬
能文善武、文东武西
《苏秦以连横说秦》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原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2):“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东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7),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8),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9),愿以异日(10)。”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11),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2),尧伐驩兜(13),舜伐三苗(14),禹伐共工(15),汤伐有夏(16),文王伐崇(17),武王伐纣(18),齐桓任战而伯天下(19)。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20)?古者使车毂击驰(21),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2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23),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24),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25),明言章理(2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27),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2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2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3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31),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32),诎敌国(33),制海内,子元元(34),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35),忽于至道(36),皆惛于教(37),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3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39),负书担橐(40),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1),状有归色(42)。归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44),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45)。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6),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47),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48),抵掌而谈(49),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50)。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51),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52)。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53);式于廊庙之内(54),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55),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56),使赵大重(57)。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58),伏轼撙衔(59),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60)。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61),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62)?”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63)。”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64)?”
(出自士礼居覆宋本《战国策》。)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劝说,游说。秦惠王:前336年至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蜀:今四川省西部。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4)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
(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限:屏障。
(6)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7)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
(8)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9)俨然:庄重矜持。
(10)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11)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补遂:古国名。
(12)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禽:通“擒”。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13)驩(huān)兜(dōu):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
(14)三苗:古代少数民族。
(15)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16)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
(1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18)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
(19)伯:同“霸”,称霸。
(20)恶:同“乌”,何。
(21)毂(gǔ):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
(22)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23)万端俱起:群议纷起。
(24)稠浊:多而乱。
(25)聊:依靠。
(26)章:同“彰”,明显。
(27)伟服:华丽的服饰。
(28)厉:通“砺”,磨砺。
(29)徒处:白白地等待。
(30)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1)杖:持着。橦(chōng):冲刺。
(32)凌:凌驾于上。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
(33)诎:同“屈”,屈服。
(34)元元:人民。
(35)嗣主:继位的君王。
(36)至道:指用兵之道。
(37)惛:不明。
(38)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
(39)羸(léi):缠绕。縢(téng):绑腿布。蹻(jué)草鞋。
(40)橐(tuó):囊。
(41)犁:通“黧”(lí),黑色。
(42)归:应作“愧”。
(43)紝(rèn):纺织机。
(44)太公:姜太公吕尚。阴符:兵书。
(45)简:选择。练:熟习。
(46)足:应作“踵”,足跟。
(47)摩:靠近。燕乌集:宫阙名。
(48)华屋:指宫殿。
(49)抵:通“抵”(zhǐ),拍击。
(50)武安:今属河北省。
(51)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
(52)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53)式:用。
(54)廊庙:指朝廷。
(55)隆:显赫。
(56)山东:指华山以东。
(57)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
(58)掘门:同窟门,窰门。桑户:桑木为板的门。棬(quān)枢:树枝做成的门枢。
(59)轼:车前横木。撙(zǔn):节制。
(60)伉:通“抗”。
(61)张:设置。
(62)倨:傲慢。
(63)季子:苏秦的字。
(64)盖:同“盍”,何。
【白话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导读】
秦汉之际有人杂采战国至秦朝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活动与言论编纂成集,这部集子后被西汉刘向整理成为一部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外交与军事事件的著作,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依国分类,各自成策,包括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共计三十三篇。《战国策》的语言流畅奔放,人物形象生动,善用比喻,长于论辩,文学色彩浓郁。不过,为了渲染气氛,突出情节,文中遣辞往往铺饰夸张,甚至虚构故事,因而不乏失实之处,不可尽信。
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学者高诱,但传至北宋已散佚过半,宋人曾巩为之补充重编,成为传世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汇集诸家校本,并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将《战国策》标点出版。1985年该书再版,成为比较容易得到的本子。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秦策一》。文章运用明快的议论和犀利的推理,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衷名利的投机家形象。战国之际,虽然号称七国分立,而其大势是秦国与东方的齐、魏、赵、韩、燕及南方的楚国之间的对峙。针对这一形势,当时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种策略,其一,主张秦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联合,以便各个击破其余各国,称为连横;其二,主张六国联合一致抗秦,称为合纵。苏秦出身贫寒,为了谋求富贵,他始则为秦主张连横,继而为六国主张合纵,从而奔走游说于诸侯之间。在他的一败一成之间,既有狼狈不堪的窘状,又有踌躇满志的神气;在他的一辱一荣之中,鲜明地体现出庸俗的世态炎凉。本文在对话中大量地运用对偶、排比,使苏秦的议论虎虎风生,气势磅礴,一位摇唇鼓舌的策士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苏秦一类的策士追求的只是衣锦还乡,夸耀于妻嫂面前,而作者则通过苏秦的活动与议论,发表了自己对于战国局势的看法。
【讲解】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其中刻画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代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评析】
此文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小说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的故事。下面是我分享的苏秦以连横说秦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苏秦以连横说秦
先秦:佚名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赏析
《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小说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752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肺石风清
下一篇: 还我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