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存心养性 (cún xīn yǎng xìng)
简拼 : cxyx
近义词 : 修心养性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出处 : 《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修心养性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修行是什么意思
想必楼主倾向佛学,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
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
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 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
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
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
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
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
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
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
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
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
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
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
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
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 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 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 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 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 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 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 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 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
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
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
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
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
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 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
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
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
"修行"是什么意思?
什麽是修行之一
修行是在生命的旅程之中寻找一种智慧,一种如何和宇宙脉动契合的智慧。
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
而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
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成充满了喜悦的圆满状态。
所有和人类精神领域相关的议题都是修行,不论是心理学、催眠、超能力探讨、
宗教、轮回、前世今生、行为学、星象、命理、灵魂学等等所有和心灵相关的知识都
属於修行的范畴,而绝对不只是 *** 、禅修、持咒、礼佛、诵经或者是各各宗教的祈
祷行为而已,因为修行包含了人类所有的心智活动,同时在那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也都
会碰到这一些现象。
简单地说:修行并非某一个宗教团体的专长,而是在我们一生之中随时都会遇到的
课题,人有著追求快乐和真善美的本能,而这就是修行,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修
行的本能,都在尝试著如何去改善他们的精神领域。
修行意味著使自己成为能够在人间如意行走而不被任何现象困惑的个体,这需要非
常多的正确心灵知识,绝非只是一些充满了怪力乱神或者是无法提出充分证据的学
说而已;真正的修行是让自己沈潜,不夸张,不招摇,一切以切身体验为主,因为真
正的知识是由亲身体悟而来,而所有学术的探讨是无法带来任何境界的。
修行是一种最纯净的心灵活动,那是一个使我们的心境越来越清澈的过程,如果在
修行的过程之中你觉得你的思想越来越单纯,心情安稳许多同时安全感也增加许多
但却没什麽境界的话,那麽这个过程就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你觉得学到得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非但精通各种知识而且境界越来越高的话,那麽你就并非走在正确的道
路上。
修行就是透过亲身的实践而得到一些如何从生命之中解脱的方法以及简单的善知
识,然后再把这些方法和善知识在人间发扬光大,这样自己和所有人类的精神领域都
会获得极大的改善。
修行是一种正确的心灵教育方式,唯有透过这种教育,自我和人类的未来才能够越
来越光明。
王 大 鹏
什麽是修行之二
真正的修行,应是一种静心活动,而非表面上的慈悲喜舍。
所谓静心,表面意义是平静的心,但真正的意思是头脑放空,这里仅就静心的一些观念
做彻底的澄清:
1.静心并非无念:有人以为静心的时候,必须排除所有杂念,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静
心,当然会有无念的时刻,但无法持久,重要的是与无念并存的感觉。
说起来很诡异,杂念与无念居然可以并存,而且绝不是人格分裂。平时的我们不是可以
一心多用吗?静心有点类似,但不是同时作许多事,而是在做任何活动的时候,心中仍
保有放空的宁静舒适感。
这种感觉很难以笔墨形容,不是处於宁静环境中的感觉,而是有点像瞌睡结束后的短暂
心旷神怡与神清气爽。
2.静心就是整合自己:一般人都生活在清醒意识中,只有在梦中碰上潜意识的窗口,至
於无念的「本体状态」根本毫无所悉。
静心就是紧紧地掌握本体状态,不再为人间现象所眩惑,等於整合自己的所有意识,包
括显潜意识,没有任何分裂现象。
3.静心就是开发大脑潜能:坊间的潜能开发,只是自我催眠的训练过程,顶多开发了脑
表面的功能,而静心著重在开发脑深处的功能,可使人完全脱胎换骨,变成情绪的主人
,头脑空前清明踏实,绝不只是想通了而已。
修行是一种正确的心灵教育方式,唯有透过这种教育自我和人类的未来才能够越来越光明。
唯有正确的心灵知识才能提升你的精神领域。。。。..
修行是什么意思呢?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中文名:修行
外文名:Practice
拼音:xiū xíng
释义:宗教中的修炼;修养德行
修行介绍:
代表性体系:儒教、道教、佛教、 *** 及苏非派,基督教,印度瑜伽等,其富含神秘和神话色彩。
儒教修行:
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十三经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简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道教修行:
经典: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道德真经、冲虚真经、南华真经、出土道家简帛等。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藏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 教: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基督修行:
经典:《圣经》。《七宝楼台》,《全德之路》,《登上嘉尔默罗山》 ,《心灵的黑夜》,《爱情的烈焰》,《未知之云》等。
亚斯德教:
经典:《阿维斯陀》,《达萨提尔》。
灵教修行:
修行,非修行,是名修行。
瑜伽修行:
经典:《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
正统的印度瑜伽包括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禅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体系。
扩展资料:
汉语词语:
1.修养德行。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纣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修行
修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修和行组成
一指修养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学佛或学道;六指行善积德。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扩展资料:
1.修养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
道教是以阴阳五行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规律,以五行生克来平衡修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类自然的和谐。修行等于调治,万法不离阴阳五行,五行在天为寒暑燥湿风,在地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为心肝脾肺肾,在佛教为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在儒教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佛教看五行的阴面=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阳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治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用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对治佛教的贪嗔痴慢疑,回归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命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民国时期的宗门大德袁焕仙居士曾有诗句:“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也空。”色相是空的,穷究再穷究,色相还是空的;但怎么个空法?穷尽自己的思维、智慧、精力到了极点之后,连穷也丢掉了,连穷也是空的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什么是尽心呢?耗尽自己所有的知识、智慧、身体、力量等等,所有自己能所有能学习到的和所拥有以及借助到的一切,去把一件事、一本书、一个道理做到底做到极致。然后再回头用心去观察、反省所经历的这些,就见到了人性;见到人性以后,也会慢慢懂得了形而上的天性之体,和形而下的自性本体。
儒道分家之后,道家提出了“修心炼性”;几百年后传到中国的佛学,提倡的是“明心见性”,只不过把“明心”和“见性”分为两个层次来修行。这可以看出,道家提倡“炼”,而佛家提倡“悟”。儒家的修炼方法则是:“存其心,养其性。”
存的什么心?仁心、爱心、善心、一个纯洁无暇之心。养,则是把人性善良的一面加以培养,促其成长。这就是儒家所为的“去人欲,存天理”之说。佛家道家喜欢深山古刹安静打坐,儒家大多选择一种叫“功过格”的工具来自我监督修行。
所谓功过格,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很多空格,有的是一年用的365格,有的是一个月用的30格,一天一格记录自己的功过善恶,每天读完书之后,就静坐思过。如果做了好事有过善念的,就在格子中用红点标注;如果做过错事动过恶念,就标注为黑点。甚至还有一天用的、一个时辰一个格的12格。还有的是悬挂两个口袋,每做过一件错事,动过一次恶念,就放一粒绿豆到一个口袋里;做过善事,放一粒红豆在另外一个口袋里。
等到农历腊月23,那天是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福报的日子。大家都会摆好供品“祭灶”,然后细数自己一年里的善恶,如果恶多于善,就要在灶君画像面前跪下责成自己。儒家这种反省方法极其苛刻,做不得一点假,更不敢欺瞒上天的神灵,因为这是在“事天”。
这也是我坚持做工作日记的原因。人都有很多惰性,只有每天晚上卸下一天的工作之后,安安静静等整理一下一天工作中的得失对错,明天才会更好的投入工作。假如自己一天时间都是在偷懒中度过,那么,你自己都愧对要做的工作日记,你总不可能写上,某月某日,工作内容:喝茶、逛淘宝、煲电视剧吧。这是一种自我的鞭策和克服惰性的强制办法,因为你这不是做给公司看的,公司也不需要这个,而是你做给你自己内心看的。
“殀”是短命,60之前去世的都称为“殀”;“寿”是长寿之人,“俟”是等待的意思。孟子的原意是说一个完整的人生,无论在做什么,时时刻刻都应该是在“存心养性”,对寿命的长短不要去过多的考虑。诚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生死无可确定,“存心养性”才是不二法门。尽心见性了,随时都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即便寿命再短的殀去,那也是长寿;稀里糊涂的就算能长寿百年,那也只能算是“殀”。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尽心见性”之后,坦然的放弃血肉之躯而去,这就是立命了。这句话很有现实意义。记不得哪个作家说过的话了:“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自己的最后一天,认认真真的去生活”。
工作何尝有不是如此呢?赚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心。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会感叹: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的半辈子了,一事无成,还不如人家几个月的人生精彩。
正确。 思孟学派建立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哲学,将儒学的研究视野从天人之际拉回到人本身,对人之本性、德行修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成为宋明理学发端的重要思想源泉,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孟子发展了儒学的人道主义传统,对儒学的心性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提出了以“性善”为主题的人性理论,将儒学心性论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探讨人性问题的哲学家。 孟子的人性论是以“四端说”为基础的,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端存在于人心当中,是人生而具有的四种美德。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这仁”“义”“礼”“智”四心,孟子又称之为良心或本心,是指人先天所具有的善心。孟子认为,这种善心是人人先天具足的,不假外求,就像人民看见小孩落井时,都会自觉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帮助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而是处于纯粹的“不忍人之心”。基于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在对心与性两者的联系方面,孟子认为要先通过“尽心”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知性”进而“知天”。很显然,这个思路还是沿袭了《性自命出》当中的思路。因为心与性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为了使先天就具有的善心不至于丢失,孟子又提出了“存心养性”“求其放心”的命题。即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存心养性”就是要保存心中原有的善,使本可以为善的人性堕落或丢失,方法就是孟子所谓的“求其放心”即不断地去寻找已经丢失的本心,使其回归到人身上来,最终达到道德的至善境界。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天人贯通为特征,虽有先验论的色彩,但是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对儒学的发展史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的缺憾,为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从而使其真正变得切实可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将人与天、自我与外物沟通联结起来,从而将宇宙人生贯通一气。孟学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孟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即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综之,先秦思孟学派的心性论是儒_发展初期对天人问题的一种创新性的思考,它深化了儒学的人道主义传统,为哲学视界从天到人之间的转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此外,从儒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深化了儒学的理论,使儒学初期的以人伦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不断地转变到关注天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回归到人自身的研究。在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所阐述的心性问题有很多就是从思孟学派当中吸取了思想的营养,促进了儒学的哲学化,为儒学对应佛道的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741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齿少心锐
下一篇: 精金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