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是非之心

大道家园 2023-07-08 18:57:13

拼音 : 是非之心 (shì fēi zhī xīn)

简拼 : sfzx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出处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四心”?

孟子将“四心”视作人之必备。探究“四心说”思想,对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是四心之首。孟子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引出恻隐之心的内涵。如他所讲,婴儿在地上爬行,快掉进井中去了,无论是谁见了,都会去救,这是人皆有恻隐之心的缘故。“君子之余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把齐宣王“以牛替羊”的行为也归功于恻隐之心,以此为凭借,他将恻隐之心提升到仁的高度,由此开启了孟子“仁政”思想的阐发之路。 “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在朱熹的思想认知中,羞与恶涉及双重的伦理意蕴,一是指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二是指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孟子用翔实的事例论证羞恶之心的含义,如“立乎人之本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_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无羞恶之人,非人也”这些事例囊括着孟子对羞恶之心的概述,阐明了他对羞恶之心的重视程度。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也称为恭敬之心。“礼人不答,反其敬”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问自己对他人恭敬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他人的标准,由此,孟子得出了“反求诸己”的人格理想。再者,孟子提出了“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如果只是徒有恭敬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君子就不用被这种虚假的礼文所拘留住。综上,孟子所推崇的辞让之心,一要反求诸己,二要就实避虚,两者并重。 “是非之心,智也”。这里所说的“智”,是指对事物道德标准的一种区分和辨别,它建立在仁、义、礼的基础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是非之心含有普遍性的特质,是人所固有的。同时,它作为智之端,也为智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更是对孟子是非思想的进一步延续。 二、“四心说”背景下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困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网络环境趋于复杂化,继而诱发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孟子的“四心说”以心为本,致力于改善人的道德品质,而网络道德主体是指所有在网络社会从事道德活动的人。不难看出,网络道德的主体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从主体入手,才能发掘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网络道德主体缺乏恻隐之心。近年来,网络暴力不绝于耳。针对特定事件,网络暴力的出现常伴随主观性强、偏激、冲动等特点,对当事者造成极大伤害。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恻隐之心的缺失,才使得网络暴力等不良的网络现象肆意滋生。 第二,_络道德主体缺乏羞恶之心。首先,网络道德主体对自身的反思程度不够,缺乏自觉性,脱离现实世界的约束后,便不顾形象,肆意言论;其次,面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主体仅仅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看客,缺少与道德失范现象做斗争的勇气。 第三,网络道德主体缺乏辞让之心。辞让,即恭敬,就实避虚。网络世界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受好奇心驱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尤其是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且自制力薄弱,一旦踏入网络世界的大门,便难以抵挡虚拟世界的诱惑。 第四,网络道德主体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网络道德主体需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规避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无法明辨是非之人,常出于一己私利作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对社会和网络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四心说”对网络道德主体培育的启示 虽然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有所区别,但它反映的依然是网络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心说”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又立足于处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我国网络道德建设以及破解网络主体遇到的道德难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培育主体意志力的理论支撑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道德意识觉醒的体现。鉴往知来,大多数网络主体所从事的活动,并未与现实生活脱节,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他们彼此牵连、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 “四心说”是促进网络道德主体道德意识觉醒的关键要素,也是阻挡道德失范行为侵入的重要防线。恻隐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是阻挡网络道德失范思想的侵入;羞恶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第二道防线,坚守这道防线,才不至于受利益摆布;是非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辨别对错,提升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网络道德主体的习惯养成 孟子将“四心”视作“四端”。虽然对“端”字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四心”与仁、义、礼、智之间都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网络道德主体的习惯养成要以四心为理论指导,以仁、义、礼、智为思想根基。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遵循仁义礼智的思想原则,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3.奠定网络道德主体的教育基础 随着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增多,网络道德主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急需攻克的道德难题。孟子的“四心说”虽与网络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两者也有关联性,网络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借助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才能夯实道德基础。一方面,要提高网络道德教育主体与教育媒介传播的思想认知。“四心”理应是教育者和道德教育媒介传播过程中首先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处理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加强教育者的他律意识与受教育者自律意识。康德认为,自律是人的理性对意志的规定。实现网络道德自律,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所以应该在“他律”的管理和监督之下实现自律。 来源:现代交际

是非之心

最近在读罗马书,每日打卡一章经文。原本是为了鼓励几个大学生假期中能读经,结果第二天了没有得到一点回应。

但读主的话语,不是毫无回应的。虽然最近的属灵状态不佳,但是上帝的话语和他的灵总是充满能力的。

对于犹太人而言,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上帝在千万人中首先选择他们作为上帝的选民,使上帝的计划从这一族人身上开展起来,连耶稣基督也是出于犹太民族。

然而上帝的计划并不停留在这一民族,它不断地展开,一直到外族人中。那正是上帝的旨意,虽然基督耶稣是犹太人,但他的拯救却不只是给到犹太人,而是万民。

从上帝的启示来看,犹太人一早就领受了律法的启示,而外邦人也没有这种机会。他们没有一套标准以至于使他们行善作恶都有所依据吗?

罗马书的两节经文给出了答案,外族人虽然没有上帝所赐的律法,却有上帝所赐的良心(是非之心,和合本翻译)。

这良心正是衡量外族人善恶的标准。由此外族人可知道自己有否犯罪得罪神,有否行善帮助人?

【罗2:14】没有律法的外族人,如果按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罗2:15】这就表明律法的作用是刻在他们的心里,有他们的良心一同作证,他们的思想互相较量,或作控告、或作辩护。

也正是这样,上帝对全人类的审判才是公正公义的。没有人能够在上帝面前辩屈,反而都承认自己是罪人,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这一章也在为之后的启示作铺垫工作,为要显明基督在人犯罪之时就为人舍己的爱,以及人类虽然向往善却又坠入恶的洪流中。基督十字架的死,为人所成就的是永远罪恶得赦的大好消息!

那是非之心如同律法一般,它的功用也只是使人知罪,唯独基督和他的恩典使人全然得救!

请问“是非之心”有多少含义?分别都是什么,

既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则何以此“四心”人皆有之?如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何人皆会有怵惕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此或然的、当下的主观心理感受来源于何?本文认为,来源于人之本心。朱子在注《公孙丑上》章句时强调“心,统性情者也”,以仁义礼智为性,为体,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以“四心”为情、为用,释“端”为因情之发、体性之绪[4]。陈来先生在解朱子“心统性情”时道“心是标志思维意识活动总体的范畴,其内在的道德本质是性,具体的情感念虑为情。(人的意识活动)系统的原理是此系统的体,即内在、深微的原理、本质,系统的功用是此系统的用,系统总体则包括体用、兼摄体用。”[5]本文认为,心不仅是形下的德性主体的道德判断而非客观理性认识活动之系统,更是当下或然的道德思维活动形上的必然的恒定的根据,亦即本心也。在《孟子》一文中“心”字共一百二十一见(孔距心之人名除外),分别具有知、情、意等各层意见。就“四端说”而言,心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是形下或然之当下心理感受,一是形上必然之本元,且在本元意义上,孟子“心”、“本心”等名称杂用,为避一名二指、多指之虞,本文用“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之“本心”作为诸心之本元。
既是本心,则有“体”、“用”,“体”不仅是“内在、深微的原理、本质”,更是先天之规定性,而“用”即此原理、本质和规定性落实于形下之功能与结果。于人之本心中,“四性”为“体”,“四德”为“用”。
首先,本心先天地、形上地含有仁义礼智“四性”,为体。孟子将仁义礼智四者完全内纳于心,即本心,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由仁义行非行仁义”(《离娄下》),特别是就“义内”问题与告子进行了多次辩论,形成了“君子存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的命题。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正是由于其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先天之德性,而此四种德性,并不是外铄于我,而是根置于心,是为“四性”。
其次,此“四性”发而为用,则为“四德”。本文以为,性体之用不仅只是“系统的功用”,即生发知情意之功能,还包括结果,也不仅止于“四心”之情,尚需发乎人物天地,是为仁义礼智“四性”之终极体现,此方为用,名之“四德”。其中“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虽仅为“四性”向“四德”生成之始端,为个体之心理发动情感体验,但亦是用之始也,故从属于“四德”。正因为人的本心形上地含有仁义礼智四者,是为人之规定性,故而其逻辑地具有践行仁义礼智四者之权利与义务,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因为“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尽心下》),由“爱及不爱”,由“不忍之心达于所忍”,发之于人事,去成己,且去及人,去爱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并最终达于知天事天之境界,“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是为四德。
因此就孟子而言,“四性”与“四德”乃是源流关系,是人之规定性,本无二峙,但为剖析之故,还是须言形而上下,分别体用。“心”统“性”与“德”,“四性”乃本心形上所蕴含者,“四德”乃形下现实者。然而“四性”向“四德”之发动完全在于四心之当下感触,是为形上向形下生出之端也,是为“四德”之端也。

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这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83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