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和光同尘 (hé guāng tóng chén)
简拼 : hgtc
近义词 : 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反义词 : 锋芒毕露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 : 先秦·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 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知黑守白,和光同尘”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这是道家的辩证处世态度。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沟通知识的穴窍,关闭传递知识的门窗;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亲近,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和光同尘例句:
1.作为一个干部,应该有标新立异的进取心,和光同尘,是不足取的。
2.李老自从遭到挫折之后,就不再抛头露面了,和光同尘,默默地度过了二十多年。
3.她虚报开支,是因为她想和光同尘.
4.艺术之于邱启敬,已经成为一种修行,和光同尘。
5.岳兄,这世间有些事情还是和光同尘的好,若是说的太过明白,有时候反倒害了自己!
6.和光同尘,用其光,复归其明!第一百四十六章:叛逆的少年。
7.自古及今,仙佛神圣成道之后,犹必和光同尘,积功累行,直待三千功满,八百行完,方受天诏。
8.这玉彻心彻骨地和光同尘,与风雨雷电,水火冰雪,相亲相融,是真正承受了天地灵气的人间精魂。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出至于《老子》,意思是: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一种处世态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晋书·宣帝纪论》中“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74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方土异同
下一篇: 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