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伯玉知非

大道家园 2023-07-08 17:43:21

拼音 : 伯玉知非 (bó yù zhī fēi)

简拼 : byzf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 :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带是非字的四字成语

1. 含有非字的四字成语,快点 是非之地 超绝非凡 爱非其道 众多非一

痛悔前非 似笑非笑 谁是谁非 是非自有公论

是非只为多开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人非土木

惹事招非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泥古非今 论列是非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讲是说非 积非习贯 非分之念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作歹为非 招是生非 招是惹非

招事惹非 招是揽非 招是搬非 造谣生非

用非所学 用非其人 一表非俗 言是人非

掩过饰非 寻事生非 学非所用 心非巷议

闲是闲非 闲非闲是 误作非为 无间是非

文过遂非 为非作恶 讨是寻非 随声是非

遂非文过 颂古非今 说是谈非 说是弄非

说是道非 顺过饰非 顺非而泽 是非之心

饰非养过 饰非掩过 饰非文过 饰非遂过

儗非其伦 是非口舌 饰非拒谏 是非分明

是非颠倒 是非得失 身非木石 人我是非

人非物是 人非草木 惹是招非 惹是生非

情非得已 品貌非凡 面誉背非 面是心非

面是背非 貌是心非 今是昔非 见怪非怪

护过饰非 横祸非灾 公是公非 腹非心谤

逢恶导非 独是独非 长傲饰非 播弄是非

无可厚非 止暴禁非 质非文是 狱货非宝

以古非今 一表非凡 心谤腹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无可非议 想入非非 习非成是

未可厚非 文过饰非 无事生非 啼笑皆非

痛改前非 似是而非 是是非非 似懂非懂

是非曲直 是古非今 死于非命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惹事生非 人非木石 齐大非耦

面目全非 明辨是非 貌是情非 来而不往非礼也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今非昔比 积非成是

混淆是非 好丹非素 胡作非为 古是今非

狗吠非主 改是成非 吠非其主 非愚则诬

非意相干 非异人任 非昔是今 非我族类

非同小可 非同儿戏 非亲非故 非驴非马

非分之想 非分之财 非此即彼 非池中物

非常之谋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颠倒是非 大是大非

答非所问 伯玉知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搬弄是非

齐大非偶 拟非其伦 拒谏饰非 非同寻常

2. 带非的四字成语 众多非一、

面目全非、

答非所问、

非亲非故、

口是心非、

想入非非、

热闹非凡、

非同小可、

是非曲直、

无事生非、

啼笑皆非、

非同寻常、

文过饰非、

拒谏饰非、

谁是谁非、

物是人非、

是非分明、

死于非命、

似是而非、

似懂非懂、

胡作非为、

是是非非、

大是大非、

痛改前非、

明辨是非、

无可厚非、

非分之想、

情非得已、

学非所用、

非此即彼

3. 有个“非”字的四字成语 补过饰非 补过:弥补过失;饰非:文饰过错。

指掩饰过错 非同寻常 寻常:平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拒谏饰非 谏:劝告。

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拟非其伦 指比拟不当 齐大非偶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

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大是大非 属于政治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颠倒是非 是:对;非:错。

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非常之谋 非常:不平常。

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

非池中物 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非此即彼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非分之财 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指本身不应该拿的钱财。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非驴非马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非亲非故 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

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非同儿戏 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

非同小可 小可:寻常的。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非我族类 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非昔是今 昔:过去。今:现在。

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非异人任 异人:别人;任:承担。

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

非意相干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无故冒犯。

非愚则诬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吠非其主 吠:狗叫。狗朝着外人乱叫。

旧比喻各为其主。 改是成非 是:正确的,对的;非:错误的。

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指颠倒是非。

狗吠非主 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古是今非 古代、现在的是非得失。

指评论从古到今的功过曲直。 胡作非为 胡:乱;非:不对。

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好丹非素 爱好红色,反对白色。

比喻对事物有偏见。 混淆是非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积非成是 积:长期所形成的。长期所形成的谬误,反被认为是正确的。

今非昔比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貌是情非 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

比喻表里不一。 明辨是非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齐大非耦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惹事生非 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是非曲直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似懂非懂 好象懂,又好象不懂。

是是非非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似是而非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啼笑皆非 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

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无事生非 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文过饰非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未可厚非 厚非:过分责难、责备。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想入非非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为非作歹 做种种坏事。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

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心谤腹非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狱货非宝 指法官断狱受贿赂,也难逃法网。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止暴禁非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无可厚非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播弄是非 挑拨是非。

4. 第四个字是非的四字成语 第四个字是非的四字成语 :

拨弄是非、

改是成非、

蘧瑗知非、

随声是非、

覆是为非、

论列是非、

闲是闲非、

止暴禁非、

折衷是非、

悬断是非、

讨是寻非、

挑拨是非、

独是独非、

伯玉知非、

撩是生非、

讲是说非、

说是道非、

公是公非、

情善迹非

面目全非、

口是心非、

想入非非、

无事生非、

啼笑皆非、

拒谏饰非、

文过饰非、

谁是谁非、

物是人非、

明辨是非、

是是非非、

大是大非、

无可厚非、

颠倒是非、

痛改前非、

搬弄是非、

似是而非、

面从腹非、

研核是非、

混淆是非、

淆混是非、

言是人非、

今是昨非、

人我是非、

不可厚非、

无间是非、

长傲饰非、

不明是非

5. 非四字成语四字 作歹为非 做各种坏事。

众多非一 〖解释〗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止暴禁非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招是生非 见“招是惹非”。 招是惹非 招惹是非。

谓无故生事。 招是揽非 犹招是惹非。

招是搬非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招事惹非 见“招是惹非”。

造谣生非 见“造谣生事”。 狱货非宝 指法官断狱受贿赂,也难逃法网。

用非所学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用非其人 任用了不适当的人才。

指用人不当。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

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掩过饰非 犹言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寻事生非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纠纷。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心非巷议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心谤腹非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想入非非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闲是闲非 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

闲非闲是 见“闲是闲非”。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误作非为 犹言胡作非为。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

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无事生非 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无可厚非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

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表示做得妥当。 无间是非 指不分别是非。

文过遂非 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文过饰非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未可厚非 厚非:过分责难、责备。

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为非作恶 见“为非作歹”。 为非作歹 做种种坏事。

痛悔前非 〖解释〗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

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啼笑皆非 啼:哭;皆非:都不是。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讨是寻非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遂非文过 饰非文过。

掩饰错误和过错。 随声是非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

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颂古非今 颂:颂扬。

指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 似笑非笑 〖解释〗像笑又不笑。

似是而非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似懂非懂 好象懂,又好象不懂。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

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说是谈非 ①评说是非。

②指搬弄口舌。 说是弄非 见“说是谈非”。

说是道非 见“说是谈非”。 顺过饰非 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

顺非而泽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谁是谁非 〖解释〗犹言谁对谁错。

是是非非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是非自有公论 〖解释〗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 是非只为多开口 〖解释〗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是非之地 是非曲直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是非口舌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是非分明 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是非颠倒 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

把是非弄颠倒了。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饰非养过 见“饰非遂过”。 饰非掩过 同“饰非文过”。

饰非文过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饰非遂过 粉饰错误,养成过失。

饰非拒谏 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身非木石 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同“塞翁失马”。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

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示例】【故事】 人我是非 是非:争执,纠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和纠纷。

人非物是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非土木 〖解释〗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人非草木 见“人非木石”。 惹是招非 引起麻烦之事。

惹是生非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惹事招非 〖解释〗引起麻。

6. 用非四字成语有那些 齐大非偶、

无事生非、

似是而非、

啼笑皆非、

死于非命、

大是大非、

无可非议、

面目全非、

是是非非、

非分之想、

人非草木、

非同寻常、

非我族类、

答非所问情非得已、

非同小可、

惹是生非、

今非昔比、

文过饰非、

无可厚非、

想入非非、

物是人非、

口是心非、

热闹非凡、

非此即彼、

明辨是非、

痛改前非、

搬弄是非、

胡作非为

7. 是非什么的四字词语 闲是闲非

悬断是非

言是人非

招是搬非

招是揽非

招是惹非

招是生非

搬弄是非

播弄是非

大是大非

颠倒是非

独是独非

非昔是今

覆是为非

改是成非

公是公非

功过是非

古是今非

国是日非

混淆是非

积非成是

讲是说非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类是而非

撩是生非

掠是搬非

论列是非

貌是情非

貌是心非

面是背非

面是心非

明辨是非

惹是生非

惹是招非

人非物是

人我是非

是非不分

是非得失

是非颠倒

是非分明

是非好歹

是非口舌

是非曲直

是非人我

是非之地

是非之心

是古非今

是是非非

谁是谁非

说是道非

说是弄非

说是谈非

似非而是

似是而非

随声是非

讨是寻非

无间是非

无是无非

物是人非

习非成是

习非胜是

闲非闲是

董狐直笔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董孤直笔》翻译 拼 音 dǒng hú zhí bǐ 同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出 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用 法 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历史事实 故 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 【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O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另参见文明部·文具“董狐笔”、人物部·官吏“董狐”。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2. 奇货可居 伯玉知非 彩衣娱亲 吹箫乞食 春花秋月 董狐直笔 管鲍之交 九 【奇货可居(qí huò kě jū)】: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 以捞取名利地位。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董狐直笔】: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管鲍之交】: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事齐事楚】: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希望可以帮到你、、、

3. 文言文直书作者刘知凡翻译 作者是刘知几,不是刘知凡。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 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 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 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 子, *** 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 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 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 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 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 盖亦难矣。

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 避祸,幸而获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 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 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

历代厚诬,一朝 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 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 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

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 烈,人到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 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翻译: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 *** 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

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用这种办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

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

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

历代的欺骗蒙蔽,这时才澄清。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

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害怕。

不畏 *** ,大概就是这类人吗?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 *** ;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

4. 【初中文言文吴兢不改史翻译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 武则天晚年有两个宠臣,一个叫张昌宗,一个叫张易之.二张恃宠骄横,宰相魏元忠很气愤,就对武则天说他们是小人,不该把他们留在身边.二张知道了这件事,担心武则天死后,魏元忠要处置他们,因而对魏元忠怀恨在心,便诬陷魏元忠有不忠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为了置魏元忠于死地,张昌宗暗地里诱逼凤阁舍人张说,让他出面作证,就说自己亲耳听到过魏元忠的言论,事成之后,报以美官.张说当时就答应了.一天,武则天传召张说.在他进宫之前,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璩劝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可万万不能伙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张说听从了宋璨的话.在武则天问及此事时,张说如实禀告,说自己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是张昌宗逼迫他让他诬陷魏大人.结果,魏元忠得以免死,张说被流放岭南.文馆学士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一段历史事实.武则天死后,张说又回到朝中.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张说一直担任宰相等要职,并兼修国史.他看到这段记载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动了改史的念头.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 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说过,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他认为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决不能为了个人私利改写史书,否则就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吴兢同董狐一样,也是一位诚实正直的史官.。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D 干宝兄弟年纪还小,不知道这件事.审:知道.(2)C “宣皇帝廓定四海”与“武皇帝受禅于魏”结构对称,中间,“魏”后断句,排除A、D;“纪传不存于王府”与“德音未被乎管弦”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宣皇帝平定了天下,武皇帝在魏国受禅,美好的德行、大的功勋,追寻到前代的帝王与圣贤.然而纪传不存在官府,好名声没有被流传.(3)B “在太守任上”错,原文为“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应是任“散骑常侍”的时候.(4)①烈:业绩;厌:满足.句子翻译为:上陈祖宗的业绩,下记将相辅佐的功勋,务求照实记录,作为后代的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②博采:广泛地搜集;因:通过;志:陈述.句子翻译为:刘惔说:“你真可以说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了各种见闻后,就混杂糅合,虚虚实实,通过作序来陈述他的志向.答案:(1)D (2)C (3)B (4)①上陈祖宗的业绩,下记将相辅佐的功勋,务求照实记录,作为后代的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②刘惔说:“你真可以说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了各种见闻后,就混杂糅合,虚虚实实,通过作序来陈述他的志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71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