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降龙伏虎 (xiáng lóng fú hǔ)
简拼 : xlfh
近义词 : 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反义词 : 唯唯诺诺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 : 元·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 : 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降龙和伏虎的来历如下:
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降龙伏虎是十八罗汉里的两位罗汉,降龙尊者是因为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的,而伏虎罗汉是因为长和老虎一起玩耍才得名伏虎罗汉的。
降龙伏虎,汉语成语,拼音是xiáng lóng fú hǔ,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出自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
在武林当中也要降龙伏虎的招式,比喻威力很大,其实降龙伏虎还有另一种释义,龙和虎都是自身所有的东西,龙是相火,虎是肝火。
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火气太大就会容易发怒,所以降龙以来养水,伏虎以养火。
肝火发作时,不只是不平和,也不知道恐惧,所以做事就会急躁,不顾后果,结果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所以人在勃然大怒时,怒不可遏时,就要强迫控制自己的情绪,降服自己的心魔。遇事要冷静,平和才行。
降龙伏虎的意思: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 ? ? ? ? ? ? ? ? ? ? ?反义词:唯唯诺诺
典故出处: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例句:
1、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会有降龙伏虎的力量战胜它。
2、传说中古人降龙伏虎的功夫实在了不得。
3、他这两只手,论力气虽不能降龙伏虎,但却能设计出人造卫星。
4、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会有降龙伏虎的力量战胜它。
5、传说中古人降龙伏虎的功夫实在了不得。
6、拼命付出,降龙伏虎。风雨无阻,终得财富。
7、他这两只手,论力气虽不能降龙伏虎,但却能设计出人造卫星。
降龙伏虎指的是二十四世比丘僧道济和尚和三十二世比丘僧知觉和尚。
降龙伏虎,汉语成语,拼音是xiáng lóng fú hǔ,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事大。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出自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降,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降”的古字形像两脚交替沿山而下,本义是从高处走下来,与“陟(向上行走)”字义正好相反。指向对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驯服。
龙,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后用以代指皇帝或比喻非凡的人物。
伏,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
虎,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是指猫科动物虎,后可用来比喻威武勇猛,还可用来形容表情严厉凶恶。
降龙伏虎造句:
1、加上易筋经洗髓伐毛,肉身大涨,筋脉更加坚韧,又有降龙伏虎拳辅助,就算是炼府境也有一战,只不过叶秋一直没有施展罢了。
2、或许那是你独立生活的日子,或许是你第一个孩子出生,或许是你和一位朋友的谈话给了你降龙伏虎的自信心。
3、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
4、传说中古人降龙伏虎的功夫实在了不得。
5、他这两只手,论力气虽不能降龙伏虎,但却能设计出人造卫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67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讲文张字
下一篇: 娇鸾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