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怀山襄陵

大道家园 2023-07-08 15:24:59

拼音 : 怀山襄陵 (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简拼 : hsxl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出处 :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洪水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怀的成语

怀的成语 如下:

安老怀少、不怀好意、被褐怀珠、抱椠怀铅、抱宝怀珍、慈悲为怀、触目伤怀、触景伤怀、骋怀游目、触物兴怀、蜂虿作于怀袖、感恩怀德、耿耿于怀、感今怀昔、关怀备至、怀质抱真、怀黄佩紫、怀珠韫玉、怀珠抱玉、怀真抱素、怀银纡紫、怀山襄陵、怀柔天下。

怀铅握椠、怀金拖紫、怀金垂紫、怀黄握白、怀觚握椠、怀道迷邦、怀材抱器、怀才抱器、含仁怀义、海怀霞想、怀敌附远、怀宝迷邦、怀土之情、怀着鬼胎、怀璧其罪、怀恨在心、怀瑾握瑜、怀铅提椠、怀才不遇、怀冤抱屈、闳识孤怀、襟怀磊落、襟怀坦白、久怀慕蔺、襟怀洒落、宽怀大度、宽大为怀。

“怀”开头的成语:

1、怀安丧志:huái ān sàng zhì。

【解释】怀安:贪图安逸。贪图安逸会丧失志气。

【出处】《左传·襄公十八年》:“君王其谓午怀怀乎。”

2、怀山襄陵: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解释】怀:包围;襄:上升至高处;陵:大土山。大水包围山岳,漫过丘陵。形容水势很大或洪水泛滥。

【出处】《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浮天。”

【示例】譬如洪水横行,怀山襄陵。 ——明·张岱《皇华考序》。

3、怀土之情:huái tǔ zhī qíng。

【解释】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怀”结尾的成语:

1、迩安远怀:ěr ān yuǎn huái。

【解释】迩:近处;怀:怀柔,安抚。使近处的百姓得到安定,使远处的百姓得到安抚。指全国各地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五回:“至德所覆,迩安远怀。”

2、触物兴怀:chù wù xīng huái。

【解释】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出处】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月泉吟社》:“触物兴怀言不尽,春来非是爱吟诗。”

怀在文言文

1. 怀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思念;怀念。

例句1: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译文: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

2、心意;心情。

例句:东汉佚名的《孔雀东南飞》:“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意!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

3、胸怀;情绪。

例句:魏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4、内心。

例句:东汉佚名的《孔雀东南飞》:“恐不任不我意,逆以煎我怀。”

译文: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

5、心中藏着。

例句:北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例句: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顺从的名义,而内心却怀有犹豫不决的心思。

6、胸前。

例句:明代诗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译文: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

2. 文言文翻译,怀,去,辞,奇 一:怀这个字的具体解释:字义 1、同本义[think of;miss;yearn for] 怀,思念也。

――《说文》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惟佳人之独怀兮。

――《楚辞·悲回风》怀良辰以孤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久行怀思。

――《后汉书·列女传》而不怀仁。――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去国怀乡。

(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眷兹典瑞之贤,永怀仍几之托。——明 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2、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怆悢以伤怀。

――《文选·班彪·北征赋》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

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

――《战国策·魏策》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怀犹豫之计。

――《资治通鉴》尚怀狐疑。怀其璧。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佩紫怀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姊在吾怀。――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怀玉(怀抱美玉。

比喻人具有才德) 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 怀贰(怀有二心) 怀袖(拥抱) 怀刺(心怀讽刺)3、包容;包围[surround]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又如:怀挟(包藏) 怀山(包围山陵)4、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 如:怀耽(怀担。

都指怀胎) 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 怀子(怀孕) 怀身(怀孕)5、归向;依恋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怀与安,实败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6、招致;招徕 [incur;bring about] 如:怀诱(犹招引) 怀辑(怀集;招来)7、安;安抚 [appease;pacify]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广德行以怀之。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8、胸口;怀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寘子于怀。

――《诗·小雅·谷风》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予怀怆然。

――宋·姜夔《扬州慢》又如:怀恩(感念恩德) 怀寄(寄托心志) 怀爱(心中喜爱)10、古地名 [Huai town] 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11、姓。

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

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二:词语释义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

~国。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

~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详细字义折叠 动词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

凵( qū)。本义:离开)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

——《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

——《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武子去所。

——《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乃去。

——唐· 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

——《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

——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

——《列子·汤问》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又如:去住无门。

3. 陆绩怀橘古文和翻译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 "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4.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5. “于”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

6.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转)

7. "其"在古文里有哪些用法 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副词

1.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春秋.左传鲁文公四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⑤其真无马邪?——《马说》 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重语气的助词)——《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⑤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8. 遂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⒈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唐·李中碧《庐山》

王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又如:遂怀(遂愿);遂隐(满足隐遁的愿望);遂初(旧时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本愿)

⒉成功:.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四者无一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⒊就,于是:

乃拙地,得水.

4终于

5行,往

遂,往也.――《广雅·释诂一》

不能遂.――《易·大壮》

遂贤良.――《礼记·月令》

又如:遂行(通行;顺适地进行)

石山四字成语

1. 山的四字成语大全 巴山越岭-- 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跋山涉水-- 跋:踏;山:山岭;涉:趟水;水: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路途奔波之苦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逼上梁山-- 逼:逼迫;梁山:又称梁山泊,今山东省境内。比喻被迫起来反抗。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岭

丛山峻岭-- 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放火烧山--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堆积如山--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号令如山--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积土成山--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

2. 带“石”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有:滴水穿石、水落石出、海枯石烂、石破天惊、心如铁石

1. 滴水穿石[ dī shuǐ chuān shí ]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 水落石出[ shuǐ luò shí chū ]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出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 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金·元好问《遗山文集·卷六·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4. 石破天惊[ shí pò tiān jīng ]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 心如铁石[ xīn rú tiě shí ]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出处:汉·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3. 描写山的四字成语 安如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 拔地摇山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表里山河 拔山超海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跋山涉水 巴山蜀水 不识泰山 巴山夜雨 崇山峻岭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摇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山河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2356665倒山倾海 道山学海 登山小鲁 东山再起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放虎归山 覆海移山 逢山开路 翻山越岭 隔行如隔山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隔山买老牛 关山迢递 高山仰止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海誓山盟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举鼎拔山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剑树刀山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荆山之玉 锦绣河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昆山片玉 开山祖师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力可拔山 砺山带河 绿水青山 庐山真面目 累土至山 名落孙山 漫山遍野 名山大川 名山胜川 名山事业 南山可移 排山倒海 被山带河 排山压卵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青山一发 丘山之功 气吞山河 气涌如山 气壮山河 日薄西山 肉山脯林 人山人海 人心齐,泰山移 山崩地裂 寿比南山 山崩钟应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鸡舞镜 山溜穿石 山盟海誓 山明水秀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山栖谷隐 山穷水尽 山清水秀 水软山温 山锐则不高 剩水残山 升山采珠 寿山福海 水色山光 山水相连 山颓木坏 使蚊负山 水秀山明 山摇地动 山 *** 上,应接不暇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肴野蔌 山珍海错 山陬海噬。

4. 写山的四字词语 峰峦雄伟 峰峦叠嶂 奇峰罗列 怪石嶙峋 连绵起伏 千峰万仞 危峰兀立 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重峦叠嶂,孤峰突起,

山包海容、山崩川竭、山崩地坼、山崩地裂、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山崩海啸、山崩水竭、山崩钟应、山长水阔

山长水远、山川米聚、山肤水豢、山复整妆、山高皇帝远

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公倒载、山光水色

山寒水冷、山河表里、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山呼海啸、山鸡舞镜

山积波委、山节藻棁、山砠水厓、山枯石死、山亏一篑

山林隐逸、山溜穿石、山眉水眼、山盟海誓、山明水秀

山鸣谷应、山木自寇、山南海北、山栖谷饮、山栖谷隐

山清水秀、山穷水断、山穷水尽、山穷水绝、山容海纳

山锐则不高、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山水相连、山童石烂、山颓木坏

山行海宿、山肴海错、山肴野蔌、山肴野湋、山摇地动

山遥路远、山遥水远、山阴乘兴、山 *** 上,应接不暇、山阴夜雪

山吟泽唱、山雨欲来风满楼、山珍海错、山珍海味、山止川行

山峙渊渟、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山中宰相、山重水复、山陬海噬

山陬海澨

挨山塞海、巴山度岭、巴山蜀水、巴山夜雨、巴山越岭

拔山超海、拔山盖世、拔山举鼎、拔山扛鼎、跋山涉川

跋山涉水、白山黑水、宝山空回、背山起楼、被山带河

冰山难靠、冰山易倒、残山剩水、尺山寸水、崇山峻岭

愁山闷海、出山泉水、春山如笑、丛山峻岭、刀山火海

刀山剑树、倒山倾海、道山学海、登山临水、登山涉水

登山小鲁、登山越岭、登山陟岭、东山复起、东山高卧

东山再起、东山之志、堆山积海、恩山义海、翻山越岭

逢山开道、逢山开路、高山景行、高山峻岭、高山流水

高山仰之、高山仰止、隔山买老牛、关山迢递、关山阻隔

观山玩水、冠山戴粒、河山带砺、河山之德、怀山襄陵

回山倒海、回山转海、火山汤海、箕山挂瓢、箕山之操

箕山之风、箕山之节、箕山之志、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江山如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荆山之玉、开山鼻祖、开山老祖、开山始祖、开山祖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跨山压海、昆山片玉、昆山之玉、乐山爱水

乐山乐水、离山调虎、砺山带河、连山排海、庐山面目

庐山真面、庐山真面目、满山遍野、漫山遍野、漫山塞野

盟山誓海、弥山亘野、名山大川、名山胜川、名山胜水

名山事业、模山范水、南山可移、南山铁案、爬山涉水

排山倒海、排山压卵、千山万壑、千山万水、堑山堙谷

敲山振虎、敲山震虎、青山不老、青山绿水、青山一发

穷山恶水、穷山僻壤、丘山之功、人山人海、肉山脯林

肉山酒海、如山压卵、三山五岳、深山长谷、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深山穷谷、深山穷林、深山野墺、深山幽谷

升山采珠、剩山残水、尸山血海、誓山盟海、寿山福海

四山五岳、他山攻错、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太山北斗

泰山北斗、泰山不让土壤、泰山鸿毛、泰山梁木、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泰山其颓、泰山压顶、泰山压卵、梯山航海

梯山架壑、梯山栈谷、铜山金穴、铜山铁壁、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童山濯濯、投山窜海、为山止篑、文山会海、巫山洛浦

巫山云雨、西山日薄、仙山楼阁、仙山琼阁、显山露水

挟山超海、一山不藏二虎、依山傍水、移山拔海、移山倒海

移山回海、移山竭海、移山跨海、移山填海、移山造海

阴山背后、银山铁壁、游山玩景、游山玩水、逾山越海

远山芙蓉、栈山航海、这山望着那山高、枕山臂江、枕山负海

枕山襟海、枕山栖谷、指山卖磨、指山说磨、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重山峻岭、劚山觅玉、铸山煮海、阻山带河

钻山塞海、醉山颓倒、坐山观虎斗

5. 带山的四字成语 安如泰山 安如太山 安若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河山 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 半壁山河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拔地摇山 百二河山 百二山川 百二山河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跋履山川 表里山河 避溺山隅 拔山超海 巴山度岭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拔树撼山 拔山举鼎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跋山涉川 跋涉山川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不识泰山 冰山易倒 巴山越岭 巴山夜雨 尺山寸水 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 崇山峻岭 丛山峻岭 重山峻岭 愁山闷海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楚水吴山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 藏诸名山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摇 笃定泰山 荡海拔山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河山 带砺山河 东山复起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 倒山倾海 登山涉水 道山学海 登山小鲁 登山越岭 登山陟岭 东山再起 东山之志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同山岳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放虎归山 放火烧山 覆海移山 逢山开道 逢山开路 范水模山 翻山越岭 扛鼎拔山 隔行如隔山 功若丘山 冠山戴粒 高山峻岭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隔山买老牛 关山迢递 观山玩水 高山仰止 高山仰之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海沸山崩 海沸山裂 海沸山摇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航海梯山 号令如山 海盟山咒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海誓山盟 火山汤海 怀山襄陵 河山之德 回山转海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海约山盟 举鼎拔山 久归道山 积甲如山 寄迹山林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剑树刀山 箕山挂瓢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积土成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箕山之操 箕山之风 箕山之节 荆山之玉 箕山之志 锦绣河山 锦绣江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开山鼻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开山老祖 昆山片玉 开山始祖 跨山压海 开山祖师 昆山之玉 砺带河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力可拔山 乐山爱水 砺山带河 离山调虎 临水登山 流水高山 庐山面目 连山排海 绿水青山 庐山真面目 庐山真面 累土至山 马放南山 闷海愁山 猛虎出山 猛虎深山 木坏山颓 名落孙山 马入华山 邈若河山 邈若山河 漫山遍野 满山遍野 名山大川 模山范水 弥山亘野 名山胜川 盟山誓海 名山胜水 名山事业 漫山塞野 邈以山河 南山可移 南山铁案 披发入山 排山倒海 被山带河 爬山涉水 排山压卵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穷山僻壤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千水万山 青山一发 堑山堙谷 丘山之功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气吞山河 气涌如山 气壮河山 气壮山河 入宝山而空回 日薄西山 日落西山 肉山脯林 肉山酒海 刃树剑山 人山人海 如山压卵 人心齐,泰山移 山崩川竭 耸膊成山 山崩地坼 山崩地裂 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 山包海容 山崩海啸 寿比南山 山崩水竭 水碧山青 山崩钟应 山川米聚 山长水阔 山长水远 山肤水豢 山复整妆 山公倒载 山高皇帝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水光山色 山高水险 山河表里 涉海登山 山呼海啸 誓海盟山 山寒水冷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山积波委 水尽山穷 山砠水厓 山鸡舞镜 山节藻棁 水阔山高 山枯石死 山亏一篑 山溜穿石 山林隐逸 山鸣谷应 山盟海誓 水满金山 水漫金山 山明水秀 水明山秀 山眉水眼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山栖谷隐 山栖谷饮 山穷水断 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 水穷山尽 山清水秀 山容海纳 水软山温 山锐则不高 深山长谷 剩水残山 剩山残水 升山采珠 寿山福海 深山老林 誓山盟海 深山密林 深山穷谷 深山穷林 水剩山残 水色山光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三山五岳 四山五岳 尸山血海 山水相连 深山野墺 深山幽谷 山颓木坏 山童石烂 使蚊负山 山行海宿 水秀山明 水宿山行 山阴乘兴 山摇地动 山 *** 上,应接不暇 山肴海错 山遥路远 水远山长 山遥水远 水远山遥 山肴野湋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肴野蔌 山阴夜雪 山吟泽唱 山止川行 山珍海错 山陬海噬。

6. 山开头的四字成语 山开头四字成语 :

山清水秀、

山崩地裂、

山肴野蔌、

山重水复、

山珍海味、

山穷水尽、

山旮旯儿、

山童石烂、

山河表里、

山南海北、

山容水态、

山高水险、

山高水低、

山复整妆、

山阳闻笛、

山盟海誓、

山抹微云、

山眉水眼、

山长水阔、

山林钟鼎、

山吟泽唱、

山崩地陷、

山溜穿石、

山寒水冷、

山明水秀、

山公启事、

山积波委、

山环水抱、

山行海宿、

山遥路远

浩浩的解释

浩浩的解释 (1) [vast,expansive]∶广阔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of waters) mighty and torrential]∶水势很大 浩浩汤汤。宋?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浩浩 长江 水,奔流向东海 详细解释 (1).水盛大貌。 《书·尧典》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浩浩,盛大若漫天。” 南朝 宋 鲍照 《梦还乡》 诗:“白水漫浩浩,高山壮 巍巍 。” 宋 王安石 《送长倩归辉州》 诗:“ 江 海收百川,浩浩谁能量?” 康 有为《大同书》 甲部第二章:“故当潦水之大,洪流万顷,浩浩怀山襄陵。” (2).广大无际貌。 《诗·小雅·雨无正》 :“浩浩 昊天 ,不骏其德。” 孔颖达 疏:“浩浩然,广大之旻天。” 唐 刘沧 《春日旅游》 诗:“浩浩晴原人独去, 依依 春草水分流。” 明 邢昉 《过王雨若故庐》 诗:“鶗鴂鸣 桑田 , 云山 漫浩浩。” 郁达夫 《采石矶》 :“窗外的几株 梧桐 树叶,在这浩浩的 白日 里, 虽然 无风,也 萧索 地 自在 凋落。” (3).谓胸怀 开阔 坦荡 。 《孔子家语·弟子行》 :“其骄 大人 也,常以浩浩。” 唐 白居易 《咏意》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宋 陆游 《道室试笔》 诗:“等是胸中不浩浩, 乐天莫笑 季伦 痴。” 清 平云 《 孤儿 记· 绪言 》 :“戚戚之尤,乃或转为浩浩。” (4).风势 强劲 貌。 唐 元稹 《送侍御之岭南》 诗:“飓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 宋 辛弃疾 《 木兰 花慢》 词:“是天外,空汗漫,但 长风 浩浩送中秋。” 明 许承钦 《苍峡》 诗:“天风夹两翼,浩浩凌大荒。” 陈毅 《 沁园春 ·山东春雪压境》 词:“想 豪情 盖世, 雄风 浩浩。” (5).声音宏大。 唐 柳宗元 《故大理事柳君墓志》 :“浩浩呻呼,革为和声。” 元 耶律楚材 《过阴山和人韵》 :“ 阴山 千里横 东西 ,秋声浩浩明秋溪。” 清 吴伟业 《阆州行》 :“只有 嘉陵江 ,江声自浩浩。” (6).引申为 喧闹 。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 :“犬惊狂浩浩,鸡乱响嘐嘐。” 《旧唐书·柏耆传》 :“ 元和 十五年, 王承元 归国,移镇 滑州 ,朝廷赐 成德军 赏钱一百万贯,令谏议大夫 郑覃 宣慰军人,赏钱未至,浩浩然腾口。” 宋 苏轼 《真兴寺阁》 诗:“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词语分解浩的解释浩 à 水大,引申为大和多:浩大。浩繁。浩荡。 浩瀚 。浩劫。浩淼(亦作“浩渺”)。 浩气 (盛大刚直之气)。 浩如烟海 。部首 :氵;浩的解释浩 à 水大,引申为大和多:浩大。浩繁。浩荡。浩瀚。浩劫。浩淼(亦作“浩渺”)。浩气(盛大刚直之气)。浩如烟海。部首: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53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