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取义成仁 (qǔ yì chéng rén)
简拼 : qycr
近义词 :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 :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 古文 舍生取义 原文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一说为其弟子所记录) 【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古文“舍生取义”的原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如下: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原文如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篇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3.5万多字。
也是“四书”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 *** 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39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
3.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怎么翻译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翻译是: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出处:《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赏析: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4. 文言文取义成仁的翻译 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几天之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来替文天祥收尸,面容和活着一样,享年47。
他的衣服里有一篇赞问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他将道义发挥到极致,所以仁德也到了极致,读圣贤的书籍为了学习什么呢,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原文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山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议,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扩展资料
文天祥,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成仁取义、万死不辞、舍己为人、出生入死、舍生忘死。
一、成仁取义
白话释义:后用“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朝代:宋
作者:文天祥
翻译: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才能换得仁来…从今往后,问心无愧。
二、万死不辞
白话释义: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三国演义》:“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翻译:我为了见兄长一面即使是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舍己为人
白话释义: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出处:《论语·先进》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意。”
朝代:春秋
作者:多人所作
翻译:刚开始没有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意思。
四、出生入死
白话释义: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不怕牺牲。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朝代:春秋
作者:老子
翻译:从出生到死亡。
五、舍生忘死
白话释义:也说舍死忘生。形容不顾个人生命危险。
出处:《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朝代:元
作者:无名氏
翻译:你应该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去建立功名。
1.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舍生取义的诗句
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2、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6、士可杀,不可辱。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4、视死如归。(司马迁)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舍生取义的诗句 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2、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6、士可杀,不可辱。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14、视死如归。(司马迁)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有关舍身取义的诗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秋瑾《失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参考资料: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653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观者如云
下一篇: 成家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