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千峰万壑

大道家园 2023-07-08 06:31:11

拼音 : 千峰万壑 (qiān fēng wàn hè)

简拼 : qfwh

近义词 : 千岩万壑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犹千岩万壑。

出处 : 明·沈榜《宛署杂记·山川》:“每大雪初霁,千峰万壑,积素凝华,若图画然,为京师八景之一。”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赏析此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
①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作者简介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峰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峰”组词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有:登峰造极、峰回路转、千峰万壑、奇峰罗列、望峰息心、危峰兀立

注音和注释:

1、登峰造极[ dēng fēng zào jí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2、峰回路转[ fēng huí lù zhuǎn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3、千峰万壑[ qiān fēng wàn hè ]:犹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4、奇峰罗列[ qí fēng luó liè ]:各种各样的山峰排列着。

5、望峰息心[ wàng fēng xī xīn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 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6、危峰兀立[ wēi fēng wù lì ]:形容山势险峻。

造句:

1、他的太极拳已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经过多年摸索,爷爷的根雕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3、这一年过的真的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4、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满怀信心,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5、黄山云流动在千峰万壑之间,形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

6、他是真正傲视千峰万壑的伟人。

7、屋远处的山,苍黑似铁,如巨人如铁塔如宝剑,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十分壮观。

8、这里的山有像骆驼的,有像老人的,又像雄鹰的,真是奇峰罗列,千奇百怪。

9、真是一个望峰息心,潜心修行之绝佳所在。

10、放眼千岭万壑,水叠山重,不觉望峰息心,庶几连做神仙也看得无可无不可了。

11、桂林的山危峰兀立,峰峦叠嶂,犹如连绵不断的画卷。

12、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特别单驼峰,危峰兀立。

13、危峰兀立居然听成了微风无力,和上两届的健步如飞听成箭不如飞一样。

2. 带有峰字的四字词语 1、峰回路转

【拼音】: fēng huí lù zhuǎn

【解释】: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举例造句】: 我们坐在火车里就像坐在江船里一样,峰回路转,景象刻刻变换,让你目不暇接。

2、登峰造极

【拼音】: dēng fēng zào jí

【解释】: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译文:不学习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吗?然而陶练的功夫,尚且不能达到。

【举例造句】: 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

3、连天峰火

【拼音】: lián tiān fēng huǒ

【解释】: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出处】: 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译文:一个月当中战火不断,埃尘连天。

【举例造句】: 在杀声震耳,连天峰火的战场上,战士们狠狠地打击着来犯的敌人。

4、横峰侧岭

【拼音】: héng fēng cè lǐng

【解释】: 形容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

【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举例造句】: 尝作《云山图》,峭壁圆峥,横峰侧岭,备极隐现浮沉之妙。

5、千峰万壑

【拼音】: qiān fēng wàn hè

【解释】: 犹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出处】: 明·沈榜《宛署杂记·山川》:“每大雪初霁,千峰万壑,积素凝华。”译文:每当大学初晴,连绵山峦,:白色的聚集在一起,美丽且有光彩。

【举例造句】:黄山云流动在千峰万壑之间,形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

3. 峰字的成语有哪些 峰回路转、登峰造极、望峰息心、千峰万壑、跻峰造极、千峰百嶂、横峰侧岭、危峰兀立、奇峰罗列、峰峦雄伟、造极登峰、波峰浪谷。

一、峰回路转

释义: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二、登峰造极

释义:比喻达到 极高的水平。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

译文:不学无术怎么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呢?

三、望峰息心

释义: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出处: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四、千峰百嶂

释义:形容山峦重叠。

出处:宋·陆游《晚泊》:“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译文:我就要进入那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

五、横峰侧岭

释义:形容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黄山绵延数百里,千峰万壑,每到一处,所看到的美景都不一样,这正如苏轼所说的什么?

这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该句出自《题西林壁》。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576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