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击楫中流

大道家园 2023-07-08 06:02:18

拼音 : 击楫中流 (jī jí zhōng liú)

简拼 : jjzl

近义词 : 中流击楫、中流击枻

反义词 : 萎靡不振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动宾式

成语解释 :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处 : 明·韩守益《苏武慢·江亭远眺》:“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成语用法 :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属,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

成语中流击楫出自《晋书·祖逖传》,主人公是祖逖。

祖逖率部北伐,北渡长江。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

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后人便用“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扩展资料:

祖逖闻鸡起舞:

晋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奋攻读,他与志同道合的刘琨在司州(今洛阳一带)担任文官小职,晚上经常盖着一床被子聊天,谈起国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

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收复了中原不少失地。“闻鸡起舞”这一千古佳话,后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

参考资料:-祖逖中流击楫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基本信息【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方人开始南迁。祖逖族人也跟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举家南迁,从范阳(即今河北涞水)迁到宿迁泗阳一带。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东晋第一任皇帝晋元帝)听说祖逖的名气之后,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随后不久,又提拔为军谘祭酒(大概相当于今国防部高级参谋)。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于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集合了一批勇士。有一天,他从镇江官邸一路飞奔,跑到南京,向司马睿感慨激昂:“晋朝的大乱,主要是由于朝廷内部争权,互相残杀,使得外族乘机侵入,造成祸患。现在沦陷区的百姓都想起来反抗侵略,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会纷纷响应,中失地,即可收复。我愿充当北伐先锋,请您下令!”
晋元帝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不顾一切困难,带着部属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着船桨发誓:“我祖逖如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汽,杀敌报国。
过江后到了淮阴,他们就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同时招募士兵,加紧训练。随即向北挺进,祖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一举大败羯族的后赵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看此情况,当时牛气哄哄的石勒不得不来求和。石勒不仅派人到祖逖的老家帮祖逖重修了祖逖母亲的坟墓,而且还主动写信给祖逖,要求跟祖逖“交个朋友”。祖逖当然不理这一套,不过祖逖私底下组织河南百姓与河北百姓进行贸易往来,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进而组建了十分强大的军队。祖逖在当时以一己之力,维护了河南一带的稳定。
然而祖逖正厉兵秣马,准备过黄河,收复失地时,南方的司马睿政权见祖逖的势力越来越大,怕将来不好控制,就派亲信戴渊来北方充当督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祖逖为司马睿的不信任深感不快,而江南朝廷内大臣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又使祖逖非常忧虑,多年来的战争生活又使他积劳成疾,他病倒了,但他仍“图进取不辍”,惦记着黄河沿岸的防务,派人去修筑工事,防止石勒军的偷袭。
公元321年9月,祖逖含恨离开了人世,享年56岁。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祖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祖逖小传。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著名的爱国将领。官宦家庭出身,性格豪放,闻鸡起舞,练就一身本领。公元313年,挥师北伐,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321年,出师未捷,含恨逝去。[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570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