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天人相应 (tiān rén xiāng yìng)
简拼 : trxy
近义词 : 天人感应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中性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出处 : 《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成语用法 : 作宾语、定语;指人与自然融合
例子 : 这真是天人相应的场面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说明人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的,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营养、水分、空气、阳光等,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如《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说明人体生长衰老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人体五脏功能之间不仅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还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着协调统一。 因此,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们必须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如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更迭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春夏天气温热,阳气发泄,气血活动趋向于表,运行较为通畅;秋冬气候寒凉,阳气收藏,气血活动趋向于里,运行较为滞涩。因此,在春和景明、风和日丽的时节,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较旺盛;而在寒冬腊月,阴晦的天气,则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适之感。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人们要顺应阳气发泄的趋势,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气候转凉,风气劲疾,阴气收敛,人们又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以避肃杀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而养阴养阳的道理,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中医学里气分为六类。第一类气叫元气(先天真气),是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本原、本质,也称“肾气”“丹田内气”。新安医家汪机曰“调补气血,固本培元”,形成“固本培元派”。
第二类气叫宗气,是偏于后天的,后天之气为人自然呼吸之气。
第三类气是营气,是运行于血管里面的,起到营养、化生血液的作用,所以叫营气。
第四类气叫卫气,是运行于血管外面的,起到保卫肌肤、肌体的作用,所以叫卫气。
第五类是脏腑之气,中医讲五脏六腑,实际上不是仅仅讲五种器官,而是五大功能系统,五大能量系统,也就是五种气。
第六类是经络之气,经络就是气的通道。中医用气化理论解释人体生命与 健康 。一是中医学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成,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决气》曰:“两神(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母精血是人体生命的先天物质基础,称为先天之精气;人后天生长发育又要靠水谷精微及大气,称之为后天之精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无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二是中医学用气来解释人的疾病和死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丹溪翁说:“百病生于气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气分正气、邪气,正气生人、养人,邪气则可害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比如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等,会产生不同的疾病。中医认识到,人的形体“因气而荣,因气而病”。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三是中医学用气化理论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过程。《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化有四种运动形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认为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在不同脏腑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古人认为,在外的阳,注入到阴;在内的阴,则向外流出。“阳入于阴,阴满之外”。这样的阴阳出入,无器不有。阴阳两者,一出一入,是相对平衡的,这叫“常”。一旦失衡,就表现为以下四种“非常”状态之一:出得过多(阴盛),入得过多(阳盛),出得不及(阴虚),入得不及(阳虚)。阴阳平衡的“常”态只有一种,而阴阳失衡的“非常”态有四种。四是中医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于气。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一种基础的物质——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因此,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526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天南海北
下一篇: 天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