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浩然之气 (hào rán zhī qì)
简拼 : hrzq
近义词 : 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出处 :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例子 : 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元·汤显祖《牡丹亭·言怀》)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以直义道总结了它。
更有古今大家对气都有一番精辟的论述,而我至今还在迷茫,我该怎么养我的气,更如何养浩然之气?
我对于浩然之气渴望而不可及,我这样理解: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描述大自然旷然恢宏博大的气势,而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物,也需要养成这样的气势和气质,我该如何来养?我很少看到可操作的法则,我也只有在在脑海中慢慢摸索。
首先对于浩然之气的理解,用一幅画来描述它:提气收腹,抬眼高望,眼前遥远,目无细物,沧渺鸿蒙,长河浩荡,吐垢纳新,平心静气。
如何理解浩然之气而养之?
追寻浩然之气的根由,首先要看看浩是什么意思?浩字怎么解释?说文解字中查到,浩,从水,告声。本义:水势浩大。我理解,浩的组合是水和告,告,说话,合在一起就是水在说话的声音和状态,就是浩。黄河是祖国的母亲,在我国古代仓颉造字的时代,我国先民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对于水声的理解,也主要是对于黄河水声的理解,而黄河水的宏伟壮观的气势,浩浩荡荡,惊涛骇浪,一泻千里,势不可当,狂奔而下,摧枯拉朽,尤其是站在壶口瀑布,看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人置其中,全身的感官都会感受其气,眼睛能看到大天之下气势滚滚的惊涛骇浪,耳能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鼻子能嗅到阵阵气浪扑过来的清凉和冲击波,皮肤能感受到阵阵的清爽滋润。再细看,任选一个浪尖,急转直下,毫不犹豫,滑过峭壁,直扑空濛深潭;千万道细浪汇聚成豪壮的河流,巨注天池,多而不乱。
人若和这种气势相融合,吸取这样的自然之气,养成自己的一种气,那就是浩然之气了!
清楚的记得,儿时的我,常有用不完的劲的感觉,不知疲倦,然躺下就睡着,敢于气势豪言。而如今在每日的琐碎生活中不断的磨损了自己的气势,纠缠于鸡毛蒜皮中,可谓神经末梢的炎症。尽管有些人在开始还是有正确的大政方针,而在细小的操作过程中不断丧失了原则和方向,走至没落,说明我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时刻保持方向性对于我来说是一门学问。按照控制论,方向性的信息要反馈和受控,才能保证这正确的方向。而作为人这个高级的信息系统,如何保证这一点,千百年来,还是一个课题。
我们古文中不断提到一个字,气,这个字不是一个简单的气,更有一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没有一口气,也就没命了;就此而言,气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控制主体。人生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我们平常也更要养气;不要生气,等等如此。我用气来保证控制论中的控制作用,控制和发挥自己的正向的,积极的气的一面,尤其是保存万象的浩然之气,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
1、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浩然正气只能说是浩然之气的一小部分。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气。浩然正气,是人为之气。孟子所说是为天地之气,通过行为来举例,与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不一样的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当代启示 孟子思想源远流长,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系统地阐述了专制帝王的治国政策。行民本、施仁政、成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陆续为秦朝之后的专制帝王所尊崇,其维护专制统治之功用也得到体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一派,他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又有其不同之处。孟子所处的时代乃是战国,战国时期比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更动荡、战争更频繁、人民处境更悲惨。因此,孟子的文章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特点,而孟子本人也特别好辨,有位叫公都子的人曾问他;“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由于孟子身处战国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使其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内在的修为,孔子以“仁”阐释“礼”,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主题,且由孟子发扬而推至极端。[2]48 一、浩然之气的内容 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载,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经问他:“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65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孟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知言,另一个是养气。这两个长处正是孟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外善于听其言而观其行,且能够洞察外物。对内善于自我修养,通过艰苦的人格锻炼,实现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于浩然之气的解释,后世说法不一。东汉学者赵歧解释为“浩然之大气”,[3]认为其大就是浩然之大_。而理学家朱熹则认为“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4]49其实就是对它的状况进行的形容。对于浩然之气,孟子有自己的解释。他的一位学生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妥矣。”[1]65也就说,孟子认为气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的。而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要至大至刚,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义是一种主观精神上的道义精神。道则是一种自然规律以及治国之道。所以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构成这样一种气。这就把浩然之气提升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对于浩然之气中“气”的解释,历代也有各种说法。“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似于西方讲到万事万物起源时的精神内核。同样地,中国的“气”在当时也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的一种本源,其实可以说它是物质之气或自然之气。而孟子此处讲到的这种浩然之气则更偏向于主观精神之气,是人的一种自我人格修养的形象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或士气而来,只不过浩然之气的在“浩然”要比武士的勇气更广泛、更超乎世俗。[5]因此这样的一种主观精神之气所具有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要融为一体的一种崇高的内心状态。或者说它是在强烈的道德感支配之下,所呈现的一种至大至刚、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亦是一种一往无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 所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具有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体现了其道德情感,但又不完全是道德情感,还应该包括了孟子所张扬的一个伟大人格,也就是“大丈夫”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全部内容。孟子的在其“大丈夫”论中明确说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1]149大丈夫的担当,大丈夫的使命感,由此得到充分的验证。所以通常认为,孟子所谓“大丈夫”实际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中国历史上习惯称其称为夫子自道。孟子认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表现自己的平台,然后才是“行天下之大道”来推行他正义的仁政主张。至于得志怎样,不得志又如何,那就是得坚持一种持久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孟子用“大丈夫”论来侧面解释他的浩然之气,就是需要内心修养和内心的坚持。 二、浩然之气的特征 孟子对于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动心。孟子对于“不动心”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他看来不动心是被视作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朱熹曾对“动心”二字做了如下解释——“有所恐惧,疑虑而动其心”,这就是动心。这与现代生活当中我们常用的解释略有不同,孟子的动心在此处尤指恐惧、疑虑,而不动心则是不疑不惧,意志坚定。换句话说,一个成大事业的人、一个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应该要做到不动心,在意志品质上要表现出不疑不惧。“大丈夫”论其实也是不动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如果能做到不动心,能做到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努力,而不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左右和影响,其实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至于有没有严格自律的精神,这是不动心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第二,至大至刚。至大至刚是对浩然之气的表现形态做出的形容和描述。至大是说它的数量很大,是形容浩然之气作为其精神力量,它的宽广和深厚的程度不一般。至刚则是强调浩然之气在品质上的坚毅刚劲、不屈不饶,具有的这样一种崇高的特点。第三,配义与道。关于“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朋友之间的义气,实际上,学理上讲“义”应该是思想和行为上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和法则,也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当中内在的规律和法则。 那么在孟子所认为浩然之气的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义与道的协调和融合,是寻求主观的道德追求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合。有人曾去问孟子作为一个“士”应该做些什么?孟子回答“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1]348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自己没有却去巧取豪夺叫不义。所以一个士人就应该随时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走一条道义之路,这样办任何事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义是主观的道德追求,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协调和融合也就构成了所谓“配义与道”。孟子一再强调浩然之气的构成要“配义与道”,并且断定“无是,馁也。”可以见得浩然之气并不是完全主观而封闭臆想的产物,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实践后才能得以实现。[6]总的来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光明磊落的豪气。这种浩然之气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来源:黑龙江史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463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才气超然
下一篇: 和气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