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魑魅罔两 (chī mèi wǎng liǎng)
简拼 : cmwl
近义词 : 魑魅魍魉、螭魅罔两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见“魑魅魍魉”。
出处 : 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俦,水断虬龙,陆斩虎兕,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 :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鬼+离=魑;鬼+罔=魍;鬼+两=魉;鬼+未=魅。
1、“魑”读作:chī;
山魑 魑魅 魈魑 妖魑 魑祟 魍魉魑魅
魑
chī
〔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魑魑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笔画数:19;
部首:鬼。
2、“魅”读作:mèi
魅力 魅人 魅惑 鬼魅 魈魅
名词,迷信传说中的精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最易。’” ? ?
3、“魍”读作:wǎng
夔魍 魍魉 魔魍 魍魅 魍魉魑魅
魍魉:迷信传说中一种怪物。杜甫《崔少府高斋三十韵》:“~森惨戚。” ? ?
4、“魉”读作:liǎng
魍魉 魍魉魑魅 魑魅魍魉 魍魉鬼魅 混沌魍魉
扩展资料
释义: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注:“螭魅罔两”通“魑魅魍魉”。
参考资料:——魑魅魍魉
读音以下:
1、魁:【拼音】:kuí
2、魑:【拼音】:chī
3、魅:【拼音】: mèi
4、魍: 【拼音】: wǎng
5、魉: 【拼音】:liǎng
6、魆: 【拼音】: xū
7、魈: 【拼音】: xiāo
8、魃: 【拼音】: bá
扩展资料 魑魅,拼音chī mè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魑魅魍魉(本为山怪水神,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
《汉书·王莽传中》:“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
①《汉书·王莽传中》:“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颜师古注:“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
②《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斮獝狂。” 薛综注:“魑魅,山泽之神。”?
③唐 卢纶《割飞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烨烨,魑魅须藏怪须慑。”[1]?
④清·唐孙华《时世公子行》:“生狞面目骄横色,如睹魑魅逢山臊。”?
⑤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⑥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向使满洲 制服……恢诡殊形,有若魑魅,行之二百有六十年,而人亦安之无所怪矣。”
常喻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①明 徐复祚《投梭记·获丑》:“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奋。”?
② 庐隐《或人的悲哀》:“他们不用镜子,照他们魑魅的怪状。”
指荒凉、边远的地区。?
①《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②宋 苏轼《到常州谢表》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
参考资料
:魑魅
魑魅魍魉,拼音是chīmèi wǎng liǎng,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译文:害人的鬼怪,不是人能够碰得到的。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衣冠禽兽 [ yī guān qín shòu ]?
释义:外表衣帽整齐,像个人,行为却如禽兽。比喻卑劣的人。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例句: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虐待他年过八旬的老娘,真是个衣冠禽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engyu/11170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痴男怨女
下一篇: 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