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积毁销金

大道家园 2023-08-03 05:24:02

拼音 : 积毁销金 (jī huǐ xiāo jīn)

简拼 : jhxj

近义词 : 积毁销骨、积谗磨骨、积谗靡骨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出处 : 《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磨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金子破了四字成语

1. 破四字成语大全 破四字成语大全 :

乘风破浪、

看破红尘、

破烂不堪、

石破天惊、

破釜沉舟、

国破家亡、

支离破碎、

势如破竹、

家破人亡、

头破血流、

破镜重圆、

破绽百出、

破门而入、

不攻自破、

破罐破摔、

破涕为笑、

鱼死网破、

破口大骂、

破铜烂铁、

破觚为圜、

冰解的破、

破瓦寒窑、

破家鬻子、

破格任用、

破瓜之年、

破竹之势、

撞破烟楼、

破烂流丢、

各个击破、

破家为国

2. 第四字带金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百忍成金 [bǎi rěn chéng jīn] 形容忍耐的可贵。

摆袖却金 [bài xiù què jīn] 比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敝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敝:破旧;敝帚:破旧的扫帚。

自己的破扫帚;却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十分爱惜。

弊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成价值千金。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弊,一本作“谗口铄金 [chán kǒu shuò jīn]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

成城断金 [chéng chéng duàn jīn] 谓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寸土尺金 [cùn tǔ chǐ jīn] 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错彩镂金 [cuò cǎi lòu jīn] 错:涂饰;镂:雕刻。形容诗文的词藻十分华丽。

盗嫂受金 [dào sǎo shòu jīn] 〖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点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点石为金 [diǎn shí wéi jīn] 同“点铁成金”。点铁成金 [diǎn tiě chéng jīn]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药将铁(石)点化成金子;现多比喻修改文章、绘画或摘引词句略加改动即成佳作妙语。

也比喻教师善于开导学生。东箭南金 [dōng jiàn nán jīn]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

比喻可宝贵的人才。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浮光跃金 [fu guang yue jin] 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跳跃。管鲍分金 [guǎn bào fēn jīn] 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

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击鼓鸣金 [jī gǔ míng jīn]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击玉敲金 [jī yù qiāo jīn]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积毁销金 [jī huǐ xiāo jīn] 〖解释〗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积玉堆金 [jī yù duī jīn] 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聚敛的财富极多。

家累千金 [jiā lèi qiān jīn] 谓家中极富财产。家书抵万金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比喻家信的珍贵。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jiā yǒu bì zhǒu,xiǎng zhī qiān jīn] 〖解释〗弊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戛玉鸣金 [jiá yù míng jīn] 戛:敲击。

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

也形容人气节凛然。戛玉锵金 [jiá yù qiāng jīn] 见“戛玉敲金”。

戛玉敲金 [jiá yù qiāo jīn] 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匠石运金 [jiàng shí yùn jīn] 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

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以形容技艺精湛。

嚼铁咀金 [jiáo tiě jǔ jīn] 说话斩截。擂鼓鸣金 [léi gǔ míng jīn] 金:指锣。

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栎阳雨金 [lì yáng yǔ jīn] 《史记·秦本纪》:“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

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后因以“栎阳雨金”喻意外的恩赐。

烈火见真金 [liè huǒ jiàn zhēn jīn]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烈火真金 [liè huǒ zhēn jīn]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

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买铁思金 [mǎi tiě sī jīn] 喻不切实际的贪心妄想。

暮夜怀金 [mù yè huái jīn] 比喻暗中行贿。排沙简金 [pái shā jiǎn jīn] 排:除去;简:选取。

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排沙见金 [pái shā jiàn jīn] 见“排沙简金”。披沙拣金 [pī shā jiǎn jīn] 拨开沙子;挑选金子。

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也比喻工作繁忙。披沙简金 [pī shā jiǎn jīn] 犹言排沙简金。

比喻从大量事物中挑选精华。璞玉浑金 [pú yù hún jīn]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齐人攫金 [qí rén jué jīn] 〖解释〗攫:夺取。

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日进斗金 [rì jìn dǒu jīn] 一天能收进一斗黄金。

形容发大财。沙里淘金 [shā lǐ táo jīn] 把夹有金粒的沙砾在水中荡涤;以去沙取金。

比喻极其难得或非常不易。烁石流金 [shuò shí liú jīn] 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

形容酷热。烁,通“铄”。

烁玉流金 [shuò yù liú jīn] 见“烁石流金”。铄石流金 [shuò shí liú jīn] 高温熔化金石。

形容天气酷热。淘沙得金 [táo shā dé jīn] 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

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淘沙取金 [táo shā qǔ jīn] 淘金。同心断金 [tóng xīn duàn jīn]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土偶蒙金 [tǔ ǒu méng jīn]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

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惜墨如金 [xī mò rú jīn] 惜:爱惜;墨:写字用的墨。

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惜字如金 [xī zì rú jīn] 谓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燕骏千金 [yàn jùn qiān jīn] 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

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

3. 金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金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金碧辉煌、

金口玉言、

金榜题名、

金瓯无缺、

金风玉露、

金戈铁马、

金刚怒目、

金玉良缘、

金玉满堂、

金字招牌、

金鸡独立、

金枝玉叶、

金玉其质、

金鸡消息、

金张许史、

金断觿决、

金华仙伯、

金篦刮目、

金革之世、

金石之策、

金友玉昆、

金印紫绶、

金章玉句、

金题玉躞、

金印如斗、

金风飒飒、

金紫银青、

金翅擘海、

金规铁律、

金无足赤

4. 以金字为首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金榜挂名】指科举得中。

同“金榜题名”。【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

【金璧辉煌】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等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金镳玉络】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

也比喻爵禄。同“金镳玉辔”。

【金鏣玉络】鏣:马嚼子;络:马笼头。金饰马嚼子和玉饰马笼头。

指高官显贵人家的奢华坐骑。比喻高官显贵的优厚待遇。

【金镳玉辔】①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②比喻爵禄。

【金波玉液】比喻美酒。【金帛珠玉】帛:丝织品。

黄金、绢帛、珍珠、美玉。形容珍贵的东西。

【金翅擘海】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金钗钿合】金钗:妇女的首饰;钿合:装珠宝的盒子。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定情信物。

指华美的首饰。【金钗换酒】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

【金城千里】指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金钗十二】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

后指人姬妾多。【金城石室】比喻险固的城池。

【金城汤池】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汤:热水。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

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金蝉脱壳】见“金蝉脱壳”。

【金钗细合】金钗和钿合。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的信物。

【金铛大畹】金铛:原为烃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后借指高官;大畹: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借指显贵。比喻居高官,享厚禄的人。

【金丹换骨】比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金貂换酒】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金貂取酒】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同“金貂换酒”。【金貂贳酒】取下金冠换美酒。

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

【金断觿决】如同金属的刀斧砍物,骨制成的锥子解结。形容决断迅速。

【金钉朱户】红色大门上铆着金钉。指富贵人家。

【金粉豪华】金粉:妇女化妆时用的铅粉;豪华:奢华阔绰。形容穷奢极侈的生活。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

秋风带来了凉意。【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

比喻时光容易流逝。【金光灿烂】具有金色的光泽或光辉。

【金谷堕楼】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晋朝石崇才貌双全的宠妓为表忠贞,被迫跳楼而死。

比喻多才美貌女子的不幸遭遇。【金光盖地】比喻钱神的本领高强。

【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金龟换酒】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

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金刚怒目】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

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

【金门绣户】指富贵人家。【金马玉堂】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

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金迷纸碎】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金迷纸醉】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

泛指结拜兄弟。【金锣腾空】金锣:比喻太阳;腾:上升。

比喻太阳高照。【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友】指亲密的朋友。【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

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金鎞刮膜】金鎞:传说古印度治眼病的形如箭头的金属工具。用金鎞刮去眼球表面的薄膜,使人复明。

形容医术高超,能使他人失而复明。【金瓶落井】金瓶掉落井底。

比喻一去再无音讯。【金铺屈曲】金铺:大门上用来衔门环的金属底座,一般为兽形或龙蛇形;屈曲:盘绕。

指大门上装饰华丽。比喻建筑物堂皇豪华。

【金瓶素绠】金瓶:汲水器皿;素:白色;绠:井绳。指井上汲水的器具。

【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

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金漆马桶】马桶:粪桶。

用金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金人缄口】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

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

亦作“金人三缄”。【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金人之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金人之箴】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金舌弊口】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

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金舌蔽口】比喻闭口不说话。

【金石不渝】像金石那样不可改变。形容坚守盟约、节操等。

三人成虎下一句是什么?

三人成虎下一句是:五人成章。众口铄金,积销毁骨。

三人成虎原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属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

三人成虎出处: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原文

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文: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

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

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

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呔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二、释义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

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

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

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

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

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

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

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黄河,徐衍背负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与世俗不相容,坚持操守而不肯苟且结伙在朝廷里改变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甯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委任他治国。

这两个人,难道是向来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亲信说好话,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心相感应,行动相符合,牢如胶漆,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难道众人的嘴就能迷惑他们吗?所以偏听会产生奸邪,独断独行会造成祸患混乱。

从前鲁国听信了季孙的坏话赶走了孔子,宋国采用了子冉的诡计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翟的口才,还免不了受到谗言谀语的中伤,而鲁、宋两国则陷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是以使骨骸销蚀啊。

秦国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于中原,齐国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受俗见的束缚,被世人所牵制,为奇邪偏颇的不实之辞所左右吗?听各种意见,看各个方面,为当时留下一个明智的榜样。

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视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现在人主要是真能采取齐国、秦国的明智立场,置宋国、鲁国的偏听偏信于脑后,那么五霸将难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够省悟,抛弃子之那种“忠心”,不喜欢田常那种“贤能”,像周武王那样封赏比干的后人,为遭纣王残害的孕妇修墓,所以功业才覆盖天下。为什么?行善的愿望从不以为够了。

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终于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对者,从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为什么?慈善仁爱情意恳切,确确实实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虚假的言辞来替代的。

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东边削弱韩、魏,顿时强盛于天下,结果却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越王采用大夫种的策略,征服了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于中原,最后却逼迫大夫种自杀了。因此孙叔敖三次从楚国离开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聘任去为人浇灌菜园。

当今的君主真要能够去掉骄傲之心,怀着令人愿意报效的诚意,坦露心胸,现出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何况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地位呢!

这样,那么荆轲灭七族,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值得对大王细说吗?臣子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

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

当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贫穷的士人,即使胸中藏着尧、舜的方略,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关龙逢、比干的忠诚,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虽然尽心竭力,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的覆辙了。

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因此圣明的君主统治世俗,要有主见像独自在转盘上制造陶器一样,而不被讨好奉承的话牵着鼻子走,不因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因而相信了荆轲,而暗藏的匕首终于出现了。

周文王出猎于泾水渭水之间,得到吕尚同车而回,从而取得了天下。秦轻信左右而灭亡,周任用素不相识的人而成王。为什么?因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使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发表,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

当今君主陷在阿谀奉承的包围之中,受到妃妾近侍的牵制,使思想不受陈规拘束的人才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所以愤世嫉俗的原因。

臣子听说穿戴着华美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节操,修身立名的人不为私利去败坏行止。所以里闾以胜母为名,曾子就不肯进入;都邑以朝歌为名,墨子就回车而行。

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受到尊位显贵的胁迫,转过脸去自坏操行,来侍奉进谗阿谀的小人,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哪会有竭尽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

三、出处: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释义

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

扩展资料 一、赏析

《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封书信。该文讲述了作者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他用铮铮铁骨和不卑不亢的高尚气节证明自己的侠骨和节操,体现出邹阳正直的品格,也透露出人言可畏的道理。

文章历举史实,运用比喻,纵横议论,刻画了一个个面对死亡不盲从不苟合的光辉形象,雄辩地揭示了君王沉谄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具有借鉴警示意义。

二、创作背景

邹阳是西汉前期的辞赋家,早年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汉景帝时,吴王蓄谋反叛朝廷,他上书以谏,劝诫吴王勿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不见用,乃改投梁孝王门下。梁孝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母亲窦太后也希望景帝能将帝位传给孝王。

但是西汉的帝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邹阳虽在孝王门下,亦力争以为不可。于是孝王旧臣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孝王怒,将其系于狱中,欲杀之。这封上书便是他在狱中所写。

三、作者简介

邹阳(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是西汉文学家。汉文帝时,是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

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狱中上梁王书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engyu/10629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