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断发文身

大道家园 2023-07-31 11:18:24

拼音 : 断发文身 (duàn fà wén shēn)

简拼 : dfws

近义词 : 断发纹身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出处 : 左丘明《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

例子 :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汉·曹操《善哉行》诗)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断发文身的成语典故

出处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庄子·逍遥游》:“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周朝前期,宋人是文化昌盛的民族,有一个商人把华丽的丝织品带到越国去,但是越人断发文身,帽子衣物毫无用武之地。“汾水之阳”,当然是在山海经里记载的“藐姑射之山”,也就是尧帝的都城,就是现在山西的平阳。“尧帝到了“藐姑射之山”,那可是神仙住的地方,还要人去治理吗?“杳然丧其天下焉”,人间的一切智术在其间无用,佛教所谓“应无所住”。
《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之。”他们不梳冠,头发是剪掉的;文身是用矿物、植物的颜料在身上画些图案。黄淼章认为,对于这种习俗向来有种种解说,如美饰说、尊荣说、巫术说、图腾说等。东汉末期应劭还认为,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是由于古代越人“习水”而避蛟龙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此外近代也有学者指出,古代越族人的“文身”是一种“标志型成人礼”的遗存。如果对各种说法综合分析,可以推断文身是中国古代越族一种多功能的文化习俗,包含了部落标志、图腾崇拜和成人礼等多方面的文化含义,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遗俗。直到近代,这种习俗仍旧可以在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等民族中看到。
至于“断发”,是剪断头发之意,它与“椎髻”、“披发”类似,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发式。古代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终身不剪。而古越人不但剪发,而且似乎经常变换发型,有时很短,有时又留长,让汉人觉得很好奇。
示例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
汉·曹操《善哉行》:“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断发文身的介绍

断发文身是古代吴越一带的风俗。吴越民族截短头发,身刺花纹,以避水中蛟龙之害。断发文身是南方海边、大河的近水居民共同的风尚,同时也是原始民族图腾崇拜的反应。

逍遥的成语

◎【断发文身】:?断发文身 duànfà-wénshēn 古代吴越等地的一种风俗,把头发剪短,在身上刺花纹。旧用以指未开化的民族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庄子·逍遥游》
◎【断发纹身】:?见'断发文身',断发文身 古代吴越等地的一种风俗,把头发剪短,在身上刺花纹。旧用以指未开化的民族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庄子·逍遥游》

◎【风斯在下】:?《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谓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后以'风斯在下'比喻超越前贤。
◎【乐乐陶陶】:?心情十分高兴的样子似这雪,农夫每喜年丰乐乐陶陶,争如俺,神仙每玩瑶华散袒逍遥。--元.朱有炖《十长生》


◎【聊以卒岁】:?卒:终,尽。姑且度日。本指逍遥自在地度日。后多形容生活困难,勉强度过岁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209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