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以指测河

大道家园 2023-07-31 06:58:12

拼音 : 以指测河 (yǐ zhǐ cè hé)

简拼 : yzch

近义词 : 以戈舂黍、以锥餐壶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出处 :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尾字是河的四字成语

1. 河字结尾的四字成语 血流成河、口若悬河、暴虎冯河、锦绣山河、信口开河、气吞山河、气壮山河、表里山河、三豕涉河、百二山河、香象渡河、楚界汉河、滴水成河、被山带河、口如悬河、不废江河、涓滴成河、偃鼠饮河、

砺山带河、三兽渡河、共度爱河、邈若山河、倒峡泻河、九江八河、阻山带河、鼷鼠饮河、顺口开河、

挥剑成河、百二关河、带砺山河砺岳盟河、一虎不河、口似悬河、言类悬河、担雪填河、言若悬河、

泥船渡河、负石赴河、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以指测河、后海先河、邈以山河、半壁山河、谈若悬河、

辨若悬河、辨如悬河

2. 河字结尾的成语 口若悬河、

信口开河、

气吞山河、

血流成河、

三兽渡河、

滴水成河、

共度爱河、

泥船渡河、

邈若山河、

香象渡河、

气盖山河、

以一篑障江河、

三豕渡河、

三豕涉河、

抱痛西河、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楚界汉河、

砺岳盟河、

倒峡泻河、

后海先河、

以指测河、

魏国山河、

流血成河、

气压山河、

锦绣山河、

被山带河、

暴虎冯河、

口如悬河、

挥剑成河

3. 第四个字是河的成语 口若悬河、

暴虎冯河、

锦绣山河、

顺口开河、

一虎不河、

被山带河、

不到黄河心不死、

邈若山河、

九江八河、

表里山河、

气吞山河、

气壮山河、

百二关河、

百二山河、

三豕涉河、

不废江河、

滴水成河、

跳进黄河洗不清、

带砺山河、

偃鼠饮河、

楚界汉河、

砺山带河、

口如悬河、

跳到黄河洗不清、

负石赴河

4. 尾字是水的成语 一廉如水

一清如水

一潭死水

一衣带水

一败如水

乐山乐水

乐山爱水

乘高决水

买臣覆水

交淡若水

以水投水

以水救水

以水济水

以石投水

依山傍水

兼葭秋水

冰寒于水

出山泉水

剩山残水

千山万水

双瞳剪水

名山胜水

听风听水

啜菽饮水

大禹治水

如石投水

如鱼似水

如鱼得水

尺山寸水

巴山蜀水

廉泉让水

归之若水

心同止水

心如止水

悬河注水

悬河泻水

悲歌易水

情深潭水

抽刀断水

拖人下水

拖人落水

拖泥带水

撮盐入水

斗升之水

春风沂水

显山露水

望穿秋水

桃花流水

桃花潭水

模山范水

歠菽饮水

残山剩水

污泥浊水

沾泥带水

流年似水

涸鱼得水

涸鲋得水

清尘浊水

清汤寡水

游山玩水

源头活水

滚瓜流水

爬山涉水

登山临水

登山涉水

白山黑水

盈盈一水

盈盈秋水

穷山恶水

竹篮打水

簟纹如水

臣心如水

芙蓉出水

若涉渊水

落花流水

蛟龙得水

蛟龙戏水

蜻蜓点水

行云流水

裁云剪水

观山玩水

走花溜水

跋山涉水

连汤带水

重山复水

青山绿水

青蓝冰水

餐风宿水

饭蔬饮水

马前泼水

马如流水

马龙车水

高山流水

黄尘清水

黄汤淡水

5. 带有河字的四字词语 带有河字的四字词语 :口若悬河、

信口开河、

过河拆桥、

河北梆子、

血流成河、

河西走廊、

气吞山河、

河南梆子、

河南坠子、

大好河山、

河伯健儿、

公无渡河、

山河表里、

共度爱河、

滴水成河、

西河仙人、

河梁携手、

河图雒书、

河市乐人、

河山之德、

恒河之沙、

河清德颂、

临河洗耳、

河落海乾、

塔里木河、

河鱼天雁、

饮河满腹、

河鱼之疾、

西河大鼓、

河奔海聚

6. 河字的四个字成语 口若悬河、

信口开河、

过河拆桥、

血流成河、

气吞山河、

大好河山、

山河表里、

共度爱河、

滴水成河、

河梁携手、

河山之德、

恒河之沙、

河鱼天雁、

饮河满腹、

河鱼之疾、

河奔海聚、

河梁之谊、

笑比河清、

三兽渡河、

河汉无极、

香象渡河、

河不出图、

凭河暴虎、

魏国山河、

河汉吾言、

河出伏流、

过河卒子、

河清人寿、

邈若山河、

三豕渡河

九年级文言文以用法

1. 初三古文中“以”的用法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 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 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 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 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 :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 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⑾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导致) 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⒂操悉浮以沿江。

⒃樊哙侧其盾以撞。 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⒅忽魂悸以魄动。 ⒆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⒇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⑾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 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⒁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⒂具告以事。 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璧之下。

⒄以我应他人。 ⒅以虞待不虞者胜。

⒆国胡以相恤。 ⒇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 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 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 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 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 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 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 项指前一个“以”。) 16、以致。

例: 以塞忠谏之路。

2.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说文》:“以,用也。”《尔雅》:“以,用也。”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4. 九年级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以,而然,乃,为,焉,于 之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这“一”个够不够,哈哈!

5.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介词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连词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6.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连词1.为。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

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

7. 苏教版的初一的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回答完毕 !选我啊。

8.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翻译,李将军列传(节选)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 此后两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行军的路线不同。

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时,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将李广部队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

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

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

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但不要发射,李广亲自用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射杀了多人,匈奴兵进攻势头渐渐减弱。

等到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

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并且这时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退去。汉军疲惫,不能追击。

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没有在预定时间到达,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功过相当,没有得到赏赐。

《劝学》的论证方法

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强调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注重不断积累,做到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在论述学习要注重不断积累这个道理时,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自然地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结论。

这是从正面设喻的,它强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重要性。紧接着从反面设喻,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在学习中如果不重视积累,就不能学有所成,获得成功,从反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积”与“不积”,态度不同,效果迥异,足以证明注重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engyu/10188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