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善气迎人 (shàn qì yíng rén)
简拼 : sqyr
近义词 :
反义词 : 横眉冷对、盛气凌人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出处 :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成语用法 : 作宾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例子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3回:“这善气迎人的光景,登时把一个诟淬场儿,换成了皆大欢喜世界。”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1.彬彬有礼
成语拼音:bīn bīn yǒu lǐ
成语解释: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2.虚怀若谷
成语拼音:xū huái ruò gǔ
成语解释: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3.善气迎人
成语拼音:shàn qì yíng rén
成语解释: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成语出处:《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平易近人
成语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
成语解释: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平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5.屈高就下
成语拼音:qū gāo jiù xià
成语解释: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描写不生气的词语有哪些
1.形容不生气的成语有哪些形容不生气的成语有很多,比如一笑置之、平心静气、善气迎人、倒履相迎、转嗔为喜、转怒为喜、心平气和、不念旧恶、付之一笑、付诸一笑、置之不理、一笑了事等。
扩展资料:
成语解析:
一、一笑置之
【解释】: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出自】: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白话文:“出处不一定能得知,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
【示例】:漕台见他如此说法,晓得他牛性发作,也只好一笑置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表示轻蔑
二、平心静气
【解释】: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能得这个实在;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
【示例】:希望你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不要意气用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劝解
三、善气迎人
【解释】: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出自】:《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白话文:“善气迎人,亲近得像兄弟;恶气迎人,在武器伤害。”
四、倒履相迎
【拼音】[dǎolǚxiāngyíng]
【解释】忙忙地倒穿鞋子出来迎接宾客。喻热情迎接宾客,也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
五、转嗔为喜
【解释】: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徐大军机一看,数目却比别的门生不同,因此方转嗔为喜,解释前嫌。”
白话文:“徐大军手机一看,数目却比其他的学生不一样,因此由生气转为喜欢,冰释前嫌。”
【近义词】破涕为笑
参考资料:
-一笑置之
-平心静气
-善气迎人
-倒履相迎
-转嗔为喜
2.不生气心情好的词语有【平静】没有不安,没有动荡、没有纷扰。如:脸上露出~的表情|脸色~而开朗|他那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如:~的神态|不论遇到什么紧急的情况,他都表现得十分~|你别过于激动,先~一下,咱们再谈。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如:神色~|心里很~|‘哎哟!狼!’他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下来了。
【沉静】(性格、心情、神色等)安静、平静。如:母亲的脸色很~|他总是那么~,那么自信|那笛声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下来。
【安静】平静,安稳。如: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了些。
【宁静】安静。如:他心里渐渐~下来。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如:他很~,没有一点不安的样子。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态度温和。如:不管别人对他态度怎么不好,他也还是那么~。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还可以找出很多,我想够你用了吧?下面我把它们的区别也给你说一下:
[辨]“心平气和”和“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着重指对人态度温和,不急躁,不生气。“平心静气”着重指自己心气平静,不动感情。
[辨]“平静”和“安静”。描写人物时“平静”用得多,可以形容人的内心状态;也可以形容人的外部动态。“安静”用得少,多用来形容人的外部动态。
[辨]“平静”和“镇静”。“平静”不仅能形容人的情绪、心情,还能用来形容环境的安定没有动荡。“镇静”只能形容人的情绪、心情。
[辨]“平静”和“宁静”。“宁静”常形容环境和心情,“平静”还可形容时局、水面。
3.形容生气的词语有哪些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无名孽火、怒发冲冠、怒不可遏
一、暴跳如雷
白话释义: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朝代:清
作者:吴敬梓
出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翻译:严贡生越想越生气的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
二、大发雷霆
白话释义: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五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三、无名孽火
白话释义: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朝代:清
作者:文康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四、怒发冲冠
白话释义: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朝代:春秋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翻译: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五、怒不可遏
白话释义: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出处:《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4.描写生气的词有哪些怒气冲天,火冒三丈,怒火中烧,怒发冲冠,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怒气冲冲,怒不可遏,怒目而视,怒目横眉,怒猊渴骥,怒气填胸,怒形于色,勃然大怒冲冠发怒冲冠怒发藏怒宿怨东怒西怨东怨西怒发怒穿冠发怒冲冠横眉怒目横眉怒视赫然而怒金刚怒目积羞成怒疾言怒色戟指怒目雷嗔电怒雷霆之怒老羞成怒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怒发冲冠怒火冲天怒目横眉怒目切齿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气填胸恼羞变怒人怨神怒人怨天怒神怒人怨勃然大怒、藏怒宿怨、冲冠发怒、冲冠怒发、春笋怒发,发指眦裂怫然作色,疾言厉色刻骨仇很令人发指七窍生烟气冲牛斗人神共愤盱衡厉色揎拳捋袖一朝之忿义愤填膺喑恶叱咤激怒恼火怒斥怒吼震怒气愤怒冲冲愤愤然怒气怒色怒号怒火怒目怒斥怒骂怒视怒容大怒激怒发怒恼怒动怒愤怒愤慨愤激愤然义愤愤恨怨恨痛恨遗恨憎恨怀恨气恼生气火气恼火吹胡子瞪眼睛气呼呼怒冲冲怒目圆睁怒目而视,瞋目切齿嗔目切齿怒发冲冠裂眦嚼齿嚼齿穿龈气急败坏冲冠发怒冲冠怒发。
够了吗,不够我在写。
5.不生气心情好的词语有【平静】没有不安,没有动荡、没有纷扰。如:脸上露出~的表情|脸色~而开朗|他那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如:~的神态|不论遇到什么紧急的情况,他都表现得十分~|你别过于激动,先~一下,咱们再谈。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如:神色~|心里很~|‘哎哟!狼!’他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下来了。
【沉静】(性格、心情、神色等)安静、平静。如:母亲的脸色很~|他总是那么~,那么自信|那笛声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下来。
【安静】平静,安稳。如: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了些。
【宁静】安静。如:他心里渐渐~下来。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如:他很~,没有一点不安的样子。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态度温和。如:不管别人对他态度怎么不好,他也还是那么~。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还可以找出很多,我想够你用了吧?下面我把它们的区别也给你说一下:
[辨]“心平气和”和“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着重指对人态度温和,不急躁,不生气。“平心静气”着重指自己心气平静,不动感情。
[辨]“平静”和“安静”。描写人物时“平静”用得多,可以形容人的内心状态;也可以形容人的外部动态。“安静”用得少,多用来形容人的外部动态。
[辨]“平静”和“镇静”。“平静”不仅能形容人的情绪、心情,还能用来形容环境的安定没有动荡。“镇静”只能形容人的情绪、心情。
[辨]“平静”和“宁静”。“宁静”常形容环境和心情,“平静”还可形容时局、水面。
6.形容生气的词语有哪些怒火中烧、
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
火冒三丈、
雷霆之怒、
大发雷霆、
愤愤不平、
怒气冲冲、
暴跳如雷、
艴然不悦、
咬牙切齿、
令人发指、
恼羞成怒、
拂袖而去、
敢怒敢言、
冲冠眦裂、
义愤填膺、
赫然而怒、
敢怒而不敢言、
吹胡子瞪眼、
勃然变色、
万目睚眦
7.表示“生气”的词语有哪些一、形容生气的词语:
讨厌、生气、恼怒、怒火、憎恶、怒气、发火、气死、怒骂、发怒、气氛、怨气、怨恨、怨言、愤怒、愤慨、怒射、恼火、大火、大怒。
二、形容生气的成语:
大发雷霆、火冒三丈、万目睚眦、老羞成怒、七窍生烟
无明业火、敢怒敢言、发上指冠、怒气冲冲、火上加油
天怒人怨、目眦尽裂、怒形于色、气冲牛斗、怒气冲天
满腔怒火、惩忿窒欲、气愤填膺、鲜衣良马、怒火冲天
嗔目切齿、悲愤填膺、余桃啖君、疾言遽色、迁怒于人
发指眦裂、鲜车怒马、众怒难犯、柳眉倒竖、艴然不悦
怒猊渴骥、藏怒宿怨、雷嗔电怒、爆跳如雷、忿然作色
横眉冷眼、盱衡厉色、心花怒发、皆成文章、批逆龙鳞
窝火憋气、裂眦嚼齿、疾言怒色、抓耳搔腮、赫然而怒
疾声厉色、暴躁如雷、怒气填胸、横眉冷目、植发冲冠
脸红筋涨、众怒难任、气涌如山、咄嗟叱咤、以忍为阍
8.表示生气的词语有哪些怒发冲冠
横眉立目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义愤填膺
火冒三丈
气势凶凶
怒不可遏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令人发指
气急败坏
怒目圆睁
怒目而视
怒气冲天怒气怒色怒号怒火怒目怒斥怒骂怒视怒容大怒激怒发怒恼怒动怒愤怒愤慨愤激愤然义愤愤恨怨恨痛恨遗恨憎恨怀恨气恼生气火气恼火
吹胡子瞪眼睛气呼呼怒冲冲
怒目圆睁怒目而视怒气冲天怒气冲冲怒气填胸
《管子·心术第36下》诗解
题文诗:
外形不正,真情不来,内无精诚,心不能静.
至情至德,至德至得,形正心静,至精至诚,
万物自得,翼然神来,昭知天下,通于四极.
圣人真情,至情至公,气正行正,若天若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至情至一,至一真诚,
执一不失,能通万物,日月同光,天地同理.
至情真心,心安国安,心治国治,所操非刑,
所威非怒,真情之治,心治自治,不治而治.
圣人知道,至道真情,若存若亡,用之不勤,
殁世不亡,与时变化,应物不移,日用不化.
常正常静,筋韧骨强,顶天立地,神清性明,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
凡民之生,必以正平,所以失者,喜乐哀怒.
乐礼敬静,心平气和,以至精诚,返性畅情.
其心不安,心中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
形然后思,思然后知,过知失生,失生情假.
真心内守,内聚为原,真泉不竭,表里遂通;
至泉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真情不灭,真心永恒.真情所至,通天达地.
正文:
(圣人)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管子37心术下)
【译文】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专—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形貌,整饬内德,使万物都被掌握理解。这种境界好象是飞鸟自来,神都不知道它的究竟。这样就可以明察天下,达到四方极远的地域。所以说,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心,这就叫作“内得”。因此,先作到意气安定,然后才能使行为端正。气是充实身体的内容,行为是立身持正的仪表(仪器)。内容不美则心意不安,行为不正则民众不服。所以,圣人总是象天一样。不为私被覆万物;像地一样,不为私载置万物。私,是乱天下的根源。?
(正名)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事物都是带着它的名称而来到世间的。圣人就是根据它本身的情况来裁定它,天下便治理好了。定名无害于实际,使它不在天下发生混乱,天下便治理好了。专心一意,耳目端正,那就知远事如在近旁。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凶么?能做到要止就止么?能做到要完就完么?能做到不求于人而靠自己解决问题么?所以说,必须进行思考。思考不得,鬼神将给予教导。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最高作用。?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其变化叫“精”,一概听任于事而能掌握其变化叫“智”。广求而加以选择,仅是给事物分分等类;善于改变方法,仅是为适应事物特点。广加选择而自己不可陷于混乱,善于改变而自己不可陷于烦扰。一个坚持专一的君子,坚持专一而不放松,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了。?
(无制)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 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说的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用来掌握百姓的不应当是刑罚,用来忧惧百姓的不应当是发怒。掌握人民,治理百姓,道是最根本的。道,最伟大又最虚无,不是什么人能够败坏它的。?
(圣人)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凡是官府各部门所实行的制度办法,并不是道。圣人的道,若有若无,拿过来运用,永世也用不完。它帮助时世变化,而自身并不改变;允许万物发展,而自身并不转移。人们天天使用它都不会有所损耗。?
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人如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筋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与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气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从前,明君的心爱天下,故天下归附;暴君的心恶天下,故天下叛离。所以,光是赏赐不足以代表爱护,光是刑罚不足以代表厌恶。赏与罚不过是爱与恶的微末表现而已。?
(和性)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中正和平。其所以有所差失,必然是由于喜乐哀怒。制止忿怒,什么都比不上音乐;控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外守敬而内虚静,那就一定能恢复精气。?
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
怎么说没有好事呢?只怕自己没有好心;怎么说没有安宁之处呢?只怕是自己没有安宁之心。心之中又有心,这个心先生意识,再说出话来。因为有了意识然后有具体的形象,有了具体形象然后就据以思考,经过思考然后才有了知识。大凡心的形体,求知过多则失其生机。?
(务本)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因此,内部的聚集才是泉源。泉源不枯竭,表里才能通达;泉源不干枯,四肢才能坚固。能使人们运用这个道理,就有益于四面八方了。?
(圣人)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管子37心术下)
【译文】?因此,圣人对于道有一句话的解释,就是能上通于天,下达于地的。?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148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善门难开
下一篇: 善始令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