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礼不亲授

大道家园 2023-07-31 00:06:01

拼音 : 礼不亲授 (lǐ bù qīn shòu)

简拼 : lbqs

近义词 : 男女授受不亲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成语解释 : 授:给予。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

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以礼待人四字成语

1. 描写诚实守信和以礼待人的成语 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言行信果 信守不渝

言信行果

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另有: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2. 关于礼得四字成语 彬彬有礼、

礼贤下士、

礼尚往来、

克己复礼、

先礼后兵、

分庭抗礼、

以礼相待、

礼仪之邦、

傲慢无礼、

顶礼膜拜、

博文约礼、

礼义廉耻、

敦诗说礼、

俭不中礼、

以礼悔祸、

磕头礼拜、

诗礼之训、

言之有礼、

情礼兼到、

礼度委蛇、

诗礼传家、

卑礼厚币、

甘言厚礼、

三茶六礼、

礼崩乐坏、

礼先壹饭、

折节礼士、

践律蹈礼、

焚香顶礼、

恭而有礼、

烧香礼拜、

躬身行礼、

礼顺人情、

礼乐刑政、

礼为情貌、

礼无不答、

缛礼烦仪、

礼士亲贤、

礼让为国、

礼不亲授、

仁礼存心、

礼废乐崩、

顿首之礼

爱礼存羊、

富而好礼、

引经据礼、

过庭闻礼、

鹅存礼废、

牵经引礼、

礼失则昏、

谦谦有礼、

厚礼卑辞

礼奢宁俭、

诗礼人家、

至心朝礼、

导德齐礼、

衣冠礼乐、

焚香礼拜、

各不为礼、

等礼相亢、

家无常礼

3. 要大量带有"礼"字或"和"字的四字成语 您所查询的关键词 为:【 礼 】 成 语 释 义 知书达礼 有文化,懂礼貌。

以礼相待 礼:礼仪;待:对待。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别人 先礼后兵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

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礼义廉耻 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

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礼贤下士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礼尚往来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礼崩乐坏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俭不中礼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博文约礼 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分庭抗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长斋礼佛 长斋:终年吃素。

形容信佛修行,常年吃斋念佛 顶礼膜拜 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傲慢无礼 指态度傲慢,不讲礼貌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卑礼厚币 恭敬的礼节,丰厚的财帛。

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卑辞厚礼 卑:谦抑。

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彬彬有礼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 您所查询的关键词 为:【 和 】 成 语 释 义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俗语。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政通人和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心平气和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 一唱一和 :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倡百和 :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时和年丰 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团和气 ;本指态度和霭可亲。

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

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埙篪相和 :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随声附和 和:声音相应。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民和年丰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惠风和畅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琴瑟调和 :比喻夫妻恩爱。 浑俗和光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此唱彼和 :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

比喻互相呼应。 和风细雨 :温和的风,细小的雨。

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鸾凤和鸣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和而不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和璧隋珠 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和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 脸色和霭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和如琴瑟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和气致祥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和气生财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和盘托出 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

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和睦相处 彼此和好地相处。

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和衷共济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春风和气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

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彼唱此和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彼倡此和 和:附和;应和。

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地利人和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风和日暖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风和日丽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倡而不和 倡:同“唱”。

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

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趁水和泥 趁:乘便。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

比喻乘机行事。

4. 表示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表示文明礼仪的成语有:礼尚往来; 尊老爱幼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彬彬有礼;平易近人。

彬彬有礼 ;谦虚谨慎;谦恭下士;敬贤礼士;不矜不伐 ;竭诚相待;敬贤礼士 ;礼贤下士; 平易近人;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洗耳恭听 ;相敬如宾 ;以礼相待; 虚怀若谷; 虚己以听 ;虚左以待 ;忠信乐易 ;戒骄戒躁; 自知之明;不骄不躁;情礼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贤; 扫径以待; 扫榻以迎 ;善气迎人 ;泰而不骄 ;婉婉有仪 ;温恭直谅;温恭自虚 ;温柔敦厚。

5. 关于文明礼仪的成语,和文明礼仪有关的四字词语成语 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知书达理、相敬如宾

一、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文化融会贯通,然后人才会文雅与有礼。

二、彬彬有礼 [ bīn bīn yǒu lǐ ]

【解释】: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出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译文】:叔孙通制定礼仪,就文雅有礼貌的走向前。

三、礼贤下士 [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元末 脱脱、阿鲁图等《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

【译文】: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是圣人留下的名言。

四、知书达理 [ zhī shū dá lǐ ]

【解释】: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

【出自】: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译文】:只是我这读书通晓礼应当谨慎,怎肯穿出去不露出丑遭谈

五、相敬如宾 [ xiāng jìng rú bīn ]

【解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译文】:臼季出使路过冀,看到冀缺除草,他的妻子陪在一边,恭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6. 贤士的四个字成语 贤士的四个字成语 :礼贤下士、嫉贤傲士、傲贤慢士。

一、【成语】: 礼贤下士

【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释】: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处】: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近义词】: 彬彬有礼、以礼待人

【反义词】: 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含褒义。

【结构】:联合式

【举例造句】:他虽身居高位,却谦恭屈己,能礼贤下士。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李勉从地方官升到宰相,他从不妄自尊大,待人非常诚恳,有礼貌。他发现县尉为人正直很能干就提拔他为南郑县令。他发现立巡、张参很有才干,就请他们出来做官,不久他们去世,李勉特别怀念他们,人们称他为礼贤下士的典范。

二、【成语】: 嫉贤傲士

【拼音】: jí xián ào shì

【解释】: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近义词】:嫉贤妒能 、傲贤慢士

【反义词】:礼贤下士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妒才,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举例造句】:作为领导,要礼贤下士,而不能 嫉贤傲士。

三、【成语】: 傲贤慢士

【拼音】: ào xián màn shì

【解释】: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近义词】:嫉贤傲士

【反义词】: 爱才如命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看不起有才能的人。

【结构】:联合式

【举例造句】:作为领导,要礼贤下士,而不能 嫉贤傲士。

《孔子集语》卷十四

杂事十二

《礼记?檀弓疏》引《论语撰考谶》 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艺文类聚》八十八引《春秋演孔图》 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后汉?班固传下》注引《演孔图》 孔子母徵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元圣。

《论衡?实知》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

《御览》三百七十一引《演孔图》 孔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御览》三百七十七引《演孔图》 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

《御览》三百六十七引《孝经援神契》 孔子海口,言若含泽。

《御览》三百六十七引《孝经钩命决》 仲尼舌理七重,陈重授度。

《御览》三百六十八引《钩命决》 仲尼斗唇,吐教陈机授度。

《御览》三百六十八引《钩命决》 夫子骈齿,注象钩星也。

《御览》三百六十八引《钩命决》 夫子辅喉。

《御览》三百七十引《钩命决》 仲尼虎掌,是谓威射。

《御览》三百七十一引《钩命决》 仲尼龟脊。

《御览》三百七十一引《论语摘辅象》 孔子胸应矩,是谓仪古。

《荀子?非相》 仲尼长。

《荀子?非相》 仲尼之状,面如蒙魌。

《白虎通?姓名》 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故名为丘。

《论衡?骨相》 孔子反羽。

《御览》六百九十八引《论语隐义注》 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夜有人取孔子乙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屐异。

《路史?后纪》十注引《世本》 杇顶、反首、张面。

《路史?后纪》十 生而頨顶,故名丘,而字仲尼。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要大十围,长九尺有六寸,时谓长人。

《战国策》七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淮南子?修务训》 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

《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 项托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

《论衡?实知》 夫项托年七岁,教孔子。

《御览》四百四引《春秋后语》 甘罗曰:"夫项橐十岁,为孔子师。"

《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 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白虎通?辟雍》 孔子师老聃。

《说苑?尊贤》 鲍龙跪石而登褵,孔子为之下车。

《刘子?知人》 鲍龙跪石而吟,仲尼为之下车。

《晏子春秋?问上》 故臣闻仲尼居处惰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

《圣贤群辅录》、《广博物志》二十引《尸子》 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贡侍;辞不辩,宰我侍;亡忽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

《韩诗外传》九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溢,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议论邪?徐言褷褷,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道有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贾子容经》 子路见孔子之背磬折,举哀,曰:"唯由也见。"孔子闻之曰:"由也何以遗亡也。"

列子?说符》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淮南子?道应训》 孔子劲,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然而围于匡,颜色不变,弦歌不彻,临死亡之地,犯患难之危,据义行理而志不慑。分亦明矣!然而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已。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 孔子贵仁。

《淮南子?修务训》 孔子无黔突。

《刘子?惜时》 仲尼凄凄突,不暇黔。

《论衡?须颂》 孔子显三累之行。

《论衡?幸遇》 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论衡?言毒》 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

《御览》六十三引《论语比考谶》 水名盗泉,仲尼不漱。注曰: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

《文选》陆机猛虎行注引《尸子》 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说苑?说丛》 水名盗泉,孔子不饮。

《后汉?钟离意传》 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 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论衡?语增》 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列子?说符》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北堂书钞》百三十七引《韩诗外传》 孔子使子贡,为其不来,孔子占之,遇鼎。谓弟子曰:"占之遇鼎,皆言无足而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也何哂乎?"曰:"回谓赐必来。"孔子曰:"何如也?"回对曰:"乘舟而来矣。"赐果至矣。

《艺文类聚》七十一引《冲波传》 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孔子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也?"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至矣。"清旦朝,子贡果至,验如颜回之言。

《说苑?辨物》 孔子晨立堂上,闻哭者声音甚悲,孔子援琴而鼓之,其音同也。孔子出,而弟子有吒者。问:"谁也?"曰:"回也。"孔子曰:"回何为而吒?"回曰:"今者有哭者,其音甚悲,非独哭死,又哭生离者。"孔子曰:"何以知之?"回曰:"似完山之鸟。"孔子曰:"何如?"回曰:"完山之鸟生四子,羽翼已成,乃离四海,哀鸣送之,为是往而不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哭者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之,将与其别也。"孔子曰:"善哉!圣人也。"

庄子?杂篇?外物》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箕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而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史记》褚少孙补龟策传 孔子闻之曰:"神龟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为阳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蝟辱于鹊,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松柏为百木长,而守门闾。日辰不全,故有孤虚。黄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据;罔有所数,亦有所疏;人有所贵,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适乎?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居之,以应之天。天下有阶,物不全乃生也。"

《春秋繁露?山川颂》 孔子曰:"山川神祇,立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含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舆浮滠。大者无不中,小者无不入。持斧则斫,折镰则艾。生人立,禽兽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

《说苑?修文》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

《说苑?反质》 仲尼问于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中论?审大臣》 鲁人见仲尼之好让而不争也,亦谓之无能。

《韩诗外传》一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妇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促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授。"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妇人对曰:"吾鄙野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绤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于此有絺绤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对曰:"客之行,差迟乖人,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

《列女传?辩通》 阿谷处女者,阿谷之隧浣者也。孔子南游过阿谷之隧,见处子佩瑱而浣。孔子谓子贡曰:"彼浣者其可与言乎?"抽觞以授子贡,曰:"为之辞,以观其志。"子贡曰:"我北鄙之人也,自北徂南,将欲之楚,逢天之暑,我思谭谭,愿乞一饮,以伏我心。"处子曰:"阿谷之隧,隐曲之地,其水一清一浊,流入于海,欲饮则饮,何问乎婢?"子授子贡觞,迎流而挹之,投而弃之,从流而挹之,满而溢之,跪置沙上,曰:"礼不亲授。"子贡还报其辞。孔子曰:"丘已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为之辞。"子贡往曰:"向者闻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拂不寤,私复我心。有琴无轸,愿借子调其音。"处子曰:"我鄙野之人也,陋固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报孔子。孔子曰:"丘已知之矣。"过贤则宾,抽絺绤五两以授子贡,曰:"为之辞。"子贡往曰:"我北鄙之人也,自北徂南,将欲之楚。有絺绤五两,非敢以当子之身也,愿注之水旁。"处子曰:"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于野鄙。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命,窃有狂夫名之者矣。"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曰:"丘已知之矣!斯妇人达于人情而知礼。"

《楚辞?七谏》 路室之女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王逸注:言孔子出游,过于客舍。其女方采桑,一心不视,善其贞信,故以自侍。

《北堂书钞》一百六引《琴操》 孔子游于腊山,见取薪而哭。长梓上有孤鹣,乃承而歌之。

《艺文类聚》三十四引《琴操》 孔子游于泰山,见薪者哭,甚哀。孔子问之,薪者曰:"吾自伤,故哀尔。"

《绎史?孔子类记》四引《吴越春秋》 夫差闻孔子至吴,微服观之。或人伤其指,王怒欲索,或而诛之。子胥谏,乃止。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十 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士。孔子闻之,从弟子奉先王雅琴礼乐奏于越。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陈关下。孔子有顷到,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以献之大王。"越王喟然叹曰:"越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说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说而欲教之?"孔子不答,因辞而去。

《越绝书》八 句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周九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句践乃身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到越,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至大王所。"句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

《绎史?孔子类记》一引《冲波传》 孔子去卫适陈,途中见二女采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长。"答曰:"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夫子至陈,大夫发兵围之,令穿九曲珠乃释其厄。夫子不能,使回赐返问之,其家谬言女出外,以一瓜献二子,子贡曰:"瓜子在内也。"女乃出语曰:"用蜜涂珠,丝将系蚁,蚁将系丝,如不肯过,用烟熏之。"子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绝粮七日。

《搜神记》十九 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著皂衣,高冠,大咤,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邪?"便提子贡而挟之。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引之,没手仆于地,乃是大釭鱼也,长九尺余。孔子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冯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弦歌不辍。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兴,明日遂行。

《金楼子?杂记上》 孔子出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与战,揽尾得之,纳于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复怀石盘曰:"夫子知虎在水而使我取水。是欲杀我也,乃欲杀夫子。问:"上士杀人如之何?"曰:"用笔端。""中士杀人如之何?"曰:"用语言。""下士杀人如之何?"曰:"用石盘。"子路乃弃盘而去。

《绎史?孔子类记》四引《吴越春秋》 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见神人焉,谓禹曰:"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以治洪水。无乃怠乎?我有灵宝五符,以役蛟龙水豹。"因授禹而诫之曰:"事毕可秘于灵山。"禹成功后藏于洞庭苞山之穴。至吴王阖闾之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赍符以问孔子,曰:"吴王闲居,有赤乌衔此书以至王所,莫辨其文,故令远问。"孔子曰:"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山,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洞庭之苞山。君王所得,无乃是乎?赤鸟之事,丘所未闻。"

《抱朴子?内篇?辨问》 《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帙》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于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咨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

《绎史?孔子类记》四引《灵宝要略》 昔太上以《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帝喾将仙,封之于钟山。至夏禹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逐得是文,后复封之包山洞庭之室。吴王阖闾出游包山,见一人自言姓山名隐居,阖闾扣之,乃入洞庭取素书一卷,呈阖闾。其文不可识,令人赍之问孔子。孔子曰:"丘闻童谣曰:'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云墟,乃入洞庭窃禹书,天地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百六初,若强取出丧国庐。'"阖闾乃尊事之。

《御览》四十六引《吴地记》 包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书也。"

《御览》一百五十七引《东观汉记》 鲍永,字君长,为鲁郡太守。时彭丰等不肯降,后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辟,从讲室埽除至孔里。永异之,召郡府谓曰:"方今厄急,而阙里无故自涤,意岂夫子欲令太守大行飨诛无状也?"修学校。理请丰等会,手格杀之。

《御览》九百二十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 昔鲁人有浮海而失津者,至于亶州,见仲尼及七十子游于海中,与鲁人一体杖,令闭目乘之,使归告鲁侯,筑城以备寇。鲁人出海,投杖水中,乃龙也。具以状告,鲁侯不信。俄而群燕数万,衔土培城。鲁侯乃大城曲阜,迄而齐寇至,攻鲁不克而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133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