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简拼 : sgml
近义词 : 礼贤下士
反义词 :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动宾式
成语解释 :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成语用法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 :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 顾 茅 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人马互相攻伐,连年征战。刘备胸怀大志,欲建立一番功业。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诸葛亮(字孔明),隐居在隆中卧龙一带,人称“卧龙先生”。刘备听谋士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便带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拜访他,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他们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时却没能见到他,兄弟三人不由得失望而返。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没想到还是没能见到他,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诚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吃了三天素,沫浴更衣后,准备再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却说:“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也罢。”张飞也说:“不如直接将诸葛亮拿绳子捆来。”刘备责备了两人一顿,又带着他们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于是和两个兄弟等候在外面。直到诸葛亮醒来,三人这才进草屋,真诚地说明来意。
原来诸葛亮早就知道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前两次故意外出不见,这次又假装睡觉。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诚,最后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房:草房。三顾茅庐也写作“三顾草庐”。
原意: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屋去拜访他。
比喻意: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特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亲自登门去看望或请教有学问的人。
三国演义中里面有许多故事如《三顾茅庐》还有?
桃园结义
火烧赤壁
三气周瑜
七出祁山
七禽孟获
三英战吕布
关云长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河南南阳新野县)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三顾茅庐是第几集。
电视剧一共84集,三顾茅庐是第27集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中前二顾张飞说了什么
原句:
一顾: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 罢了。
张飞曰:“孔明又访不著,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
二顾: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是哪一集
第33集
徐庶离去之后,刘备翌日就要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关张二人对刘备的态度不以为然。不料,孔明远游未归,三人扑了空。就在回新野的路上,三人碰到了孔明的学生兼好友崔州平,刘备对崔的远见卓识所惊叹,也愈加坚定了他求贤的决心。腊月里,山间传来口信,说孔明云游归来。刘备率二弟不顾风雪交加毅然前往拜访,不料又扑空。关张二人对孔明颇多怨言。回到新野,刘备得知蔡瑁扣下了刘表发给刘备的粮饷,而且处处刁难。刘备不顾两位弟弟的劝阻,依然坚持在未见孔明之前,绝不离开。冬去春来,刘备用龟板占卜,卜得一佳期,遂率关张再次拜访孔明。张飞一把火惊醒了酣睡的孔明,刘备终与孔明一见。二人推心置腹,指点天下江山。从此,“隆中对”传为千古名典。孔明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刘备、关羽、张飞、孔明、童子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后面三国鼎立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是指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顾,乃往”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今湖北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亦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之计最早的起源。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的命运从此改变。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卑)、见识浅薄(鄙),降低自己的身份(猥:降低身份,枉:屈尊相访),三次(屈尊)来到草屋里访问我。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119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价增一顾
下一篇: 坐观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