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不教而诛

大道家园 2023-07-30 08:07:24

拼音 : 不教而诛 (bù jiào ér zhū)

简拼 : bjez

近义词 : 不教而杀

反义词 : 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 先秦·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成语用法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例子 : 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关于哪个不教而诛,从论语中摘一段解释

一国之政,权在立法,立法的效率低下,众所周知。这时我们的选择通常两种:一是小国寡民,二是授权(于行政)立法。
秦以来的大国统治,往往是授权立法,这样敏是敏了,却往往会“陪臣执国命”。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有道之国的基础无非是四个字“宽、信、敏、公”。大国立法,“宽信公”可能达到,但很难“敏”。
授权立法,敏是敏了,宽信公呢?

我们说:“官凶民懦”,是无道的外在表现。但官为什么凶?民干嘛要懦?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一旦授权立法,官就有了立法权:法律官制定、法律官执行,这时候的官,还在法律之下吗?
胸怀利器,必生杀心。当官拥有了法律这把利器,又怎能不凶?当民的头上有个“破家县令”时,又如何不懦!
有人说“不还有立法”嘛?可前面说过“立法不敏”,以“不敏”对敏,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把“授权立法”定性为无道,原因在于“宽、信、敏、公”四根柱子,官只取其敏!
所以,与宽容相对,社会越发严苛……
所以,与信任相对,社会越发离心……
所以,与公平相对,社会越发不公……
所以,与灵敏相对,官倒是敏了,民却越发地冷漠麻木……
----这样的国只会向下、不会向上!

大同社会“小国寡民”,就让立法“敏”成为可能,也同时避免了无道……
在十三章我们谈了立法,也谈了听讼。
论语将国人分为三类:士、君子、小人。与士相对,君子和小人都是民。
君子立法是民代立法、君子听讼是民代司法,因为君子得到民的拥护----其实更该反过来说“得到民拥护的才是君子”。
这时的官将只有一项权力----执法权。

在理想国,仅拥有执法权的官是很难“以权谋私”的。
要想贪污,得有财权。可惜,财权(也就是食)在立法。
要想受贿,须能选择性执法或自由裁量。可惜,前者立法盯着,后者权在司法----也就是在听讼者(民)手中……
这时的官,也还能动手脚。他们能动什么手脚?我们要盯着什么?擦边球!

不教而杀谓之虐;
立法规定,某件事可做,但有限制条件。
当我们做这件事时,官的手脚来了:他们并不教我们如何满足那些限制条件,而是简单地说“不符合”,把这件事毙了!
一件好事,不教人把它做成,却以小的差错把它毙掉,这就是不教而杀。

不戒视成谓之暴;
好事不给人做,碰到坏事呢,却采取“放水养鱼”、“钓鱼执法”----在开始的时候坐视不理、甚至故意纵容,直到坏事做成了才开始执法、处罚,这就是不戒视成。

慢令致期谓之贼;
还有些是与时间有关的,比如一件事很急,我们就会限定官于某月某日前完成。可民急官不急,官非要拖着,直到最后的时刻才把事做完,这就是慢令致期。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最后就是官僚主义,比如残疾人坐车,按规定可以半票,可售票员只认证件不认人,没残疾证就不给半票……
说官僚也不官僚,如果那残疾人好了(证还在),再坐车时,售票员就会“不认证件只认人”,还是不给半票……
售票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给残疾人优惠,想多收(也就是少付)那半票的钱!
这四种方式,即使有道也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时刻盯紧!

官为什么会做“四恶”,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不同。
立法是民代立法,所以君子在立法时,要考虑民的满意度,也就是说要兼顾“宽、信、敏、公”。
司法是独立司法,所以君子在司法时,要“必使其无讼”,也就是说要兼顾各个诉讼方的利益。
执法却是“部门执法”,所以官在执法时,考虑的不是各方的利益,而仅是自己一方的利益……

一件好事,做成了与官无益,做不成与官无损,所以官懒得教,直接毙掉。这叫不教而杀。
一件坏事,没做就管不出成绩,做成再管效果明显,所以官先养鱼、后逮鱼、实在不成就钓鱼。这叫不戒视成。
一件急事,急着办显不出官的重要,为显示威严,官拖着不做让你着急,让你去求他。这叫慢令致期。----注意,致期不是超期,是卡着最后的时间做。
一项政策,我们考核的是“社会满意度”,他们考核的是“费用支出额”;我们想着支付,他们想着节约(吝啬)。这就叫有司(官僚主义)。

再举个例子,就是日记门那个烟草局长。
韩寒说:他曾经得到烟草部门的表彰,原因是“让某地区的烟草销量增加一倍”。
我们成立烟草部门,目的是控制抽烟;烟草部门的价值取向,却变成了“增加销量”,与我们的宗旨完全相反……
我们为什么反对“陪臣执国命”?就是因为“陪臣们”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他们的追求往往与“国命”相差甚远!

不教而杀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不教而杀
发音
bù jiào ér shā
释义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近义词
不教而诛
引用
《论语》尧曰篇 ...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 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 《论语注疏》卷二十·尧曰第二十 ...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 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曰:“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 《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一(起元年,尽元年) ...诸大夫立隐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孔子曰:“不教而杀 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扳,普颜反,又必颜反,引也... 《论语笔解》卷下 ...尚书与古文论语传之有异同焉考其至当即无二义子曰不教而杀 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 《北堂书钞》●北堂书钞卷第四十一政术部十五 ...暴虐四十四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不教而杀 谓之虐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孙氏校雪改虐今案见尧曰篇」... 《盐铁论》诏圣第五十八 ...文学曰:“古者,明其仁义之誓,使民不逾;不教而杀 ,是虐民也。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也。闻礼义行而... 《全唐文》第03部 卷二百十八 ...设法而天下安乐;陶唐之为帝也,察令而天下昭明;然则不令而诛,不教而杀 ,是虐人也;法不胜奸,刑不制罪,是陷人也。有以知悬之象... 《大义觉迷录》雍正上谕 二、朕到底是不是谋父 ...乎?只因从前贪官污吏,蠹国殃民,即置重典,亦不足以蔽其辜。但不教而杀 ,朕心有所不忍,故曲宥其死,已属浩荡之恩,若又听其以贪... 《大义觉迷录》曾静供词五条 四、雍正皇帝是有 ...更定律例,而不示以遵行之期,则彼无知之人,冒昧而犯重辟,是谓不教而杀 ,于心忍乎!看到此处,觉得一种念切生民之隐,此文王之视... 《大义觉迷录》雍正上谕 二、曾静痛心疾首地说 ...犯法之官,蠹国殃民,罪大恶极,即立置重典。亦不足以蔽其辜。但不教而杀 ,有所不忍,故曲宥其死,偶行抄没其家资,以备公事赏赉之... 《海国春秋》第三十四回 怀逆谋群奸授首 舒 ...武侯道:“民患虽除,此族种类皆绝。无德感化,而惟以力戕之,与不教而杀 何殊?”叹息多时,将龚吉及各项人员俱上功绩簿。次日起程... 《老残游记续集》第八回 血肉飞腥油锅炼 骨语言 ...刑,就该叫世人看一看,也可以少犯一二。却又阴阳隔绝,未免有点不教而杀 的意思吧。”阎罗王微笑了一笑说:“你的戆直性情倒还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013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