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制茶工艺进一步提高,综合前代多种制茶工艺,继承发展出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绿茶的基本工序是杀青、揉捻、干燥。
但是,若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杀青后未及时摊晾、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造成茶叶变黄,后来发现这种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茶叶发黑,就形成了黑茶。
宋代时,人们偶然发现: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红茶起源于明朝。在茶叶制造过程中,人们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变红而产生了红茶。此外,承接了宋代添加香料或香花的花茶工艺.
明清之际的窨花制茶技术也日益完善,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菊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
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又随之消失,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发蓬勃生机,更是走向世界。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接下来就让茶能成事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吧!
一、茶文化的来源
文化:文化一词源自我们的“大道之源”《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茶字演变
1.茶在古时称:
荼: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
槚:来源于唐·陆羽《茶经》,指楸树或茶树。
荈(chuǎn):出自《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蔎(sh):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茗:《说文解字》时补:茶之嫩芽也。从草名声,以茗专指茶芽
2.唐代陆羽《茶经》真正统一使用茶字,沿用千年至今。
3.茶:人在草木间、茶字象征长寿,把108岁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4.茶是人木之和: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经过不同的工艺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5.茶道的定义是没有定义的,因人而异。作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道,首先是走出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茶道,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6.与茶相关的字
a.和、静、怡、真(林治)
和:坚实的思想核心,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
静:必经的修习之道
怡:怡悦的心灵享受,怡目乐口、怡心乐意、怡神乐志
真:茶道的终极追求,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b.清、敬、怡、真(台湾)
c.和、敬、清、寂(日本)
d.和、敬、俭、真(韩国)
三、中国的两种茶
中国有2种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国的茶可高可低、可雅可俗,雅的是:内心所求。俗的是:民间之食。而正是这雅俗,至今千年,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传承不朽。它博大而宽广,是物质和精神的代表。
四、中国茶简史
1、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时代(公元2000年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者,茶也。这是我们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
2、形成时期
汉魏晋南北朝
a.殷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有如下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伫、鱼、盐、钢、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b.西汉(公元前200年)
①西汉辞赋家王褒,在他写的一份劳工契约《憧约》中,规定佣人要“武阳买茶”、“烹荼尽具”。武阳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彭山县,当时已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茶叶集散地。
②《四川县志》荼祖吴理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种植茶树的人。
c.三国(公元200年)
《吴志.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浩初礼异,密赐荈代酒。
d.晋代南北朝后(公元400年)
张楫在《广雅》中描绘说:“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于苇之。这是正式有文字记载饮茶已不再将新鲜茶叶或嫩梢煮作羹饮,而是进入制茶饮茶新的时代。②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浦而已。”以茶养廉也标志着中国茶文代的起源。
3、兴盛时期
唐代公元600-900年
茶始有字-在中唐时期,“茶”字开始广泛地使用
茶始作书-陆羽著的《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是茶文化绝对经典
茶始销边-唐朝的茶叶生产充裕,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同时,南方的茶叶产区以各种途径把茶叶远销边疆。
茶税-茶叶开始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以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
对当时生活的影响
a.饮茶之风大盛,宫廷盛行,民间效仿,文人热衷,达到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程度。唐代佛教兴盛,禅茶一味。僧人打坐与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结合。
b.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茶叶和饮茶的习俗,使茶与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进一步融合。西藏喇嘛寺中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茶盛会,饮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c.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4、鼎盛时期
宋代公元900-1300年
a.贡茶与仕途: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且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不仅提高了制茶的水平,更延伸出了特色的“斗茶”。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茶叶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2~3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b.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著名茶人。蔡襄的《茶录》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荼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著。宋徽宗以一种荼叶专家的姿态撰写《大观荼论》
c.精细化茶品之龙团凤饼: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300-1644年
a.元代是茶叶的过渡区,明朝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b.制茶工艺的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兴散、改造芽茶,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发展。黄茶、黑茶、红茶也相继出现。
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c.茶方式的改变—冲泡法
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文人认为,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有损荼的真味,茶饮应着重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
d.清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白茶、花茶、青茶相继完善。
e.鸦片战争-茶叶战争
中国荼叶最早由荷兰传到欧洲,荷兰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势力以及优良的港口优势,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英国政府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曾4度对荷兰发起战争,最后英国垄断了海外贸易。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644-1912年
一部《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丰富多彩,其内容涵盖茶的类型,品茶要素、茶礼茶俗、茶诗茶联。譬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栊翠庵品茶、王熙凤送茶、贾宝玉侍童。
6、衰落时期
民国1912-1949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多次国共内战、以及抗日战争,民不聊生,致使茶叶的发展有所停滞,中国茶叶进入衰落时期。
7、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
a.1950年-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阶段。
b.2013年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牢牢稳居世界首位。陈橼教授(1908-1999):1979年撰写了《茶叶的分类理论与实践》,依据加工工艺、发酵程度、品质不同等系统地将茶叶分为六大类。至此,茶叶的分类才正式完善。
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漫入骨子里,尤其是茶文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现在的茶道,只要茶文化在,茶道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茶能成事,好茶相伴,成事而来!
历史发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_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_”;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_”;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文学家王心鉴作《咏茶叶》一诗称: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君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_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最古老的茶叶:
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近日,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又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
茶叶对外传播: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中国。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中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中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某家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中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来访中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中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中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中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中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中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中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中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1900年刘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中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尼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扩展资料:
挑选茶叶,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也讲究“望、闻、问、切”,需要一定的茶叶知识。以下给各位茶友介绍一下茶叶的鉴别方法,帮助你挑选到好茶。首先,要规避以下4点。
忌买“茶名”
有的茶叶市场上,到处有名优茶,凡乌龙类即“铁观音、或大红袍”,凡扁炒青即“龙井”,其实就是利用茶小白对茶认识不够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来吸引茶友,让茶友觉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叶子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包装上写的是小青柑,但打开却是大红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买茶要清醒。
忌买“包装”
忌买“包装”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装来买茶叶。很多茶友看到茶叶包装颜值高,就忍不住想买。有的茶叶包装很华丽,但品质并不好。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买到自己喜欢的好茶,茶质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装漂亮。
忌买“大全”
有的商家会把各类茶叶整合包装出售,让茶友觉得一次性可以品这么多好茶,很划算,但这时也需要提高警惕,因为有的是把品质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装,命名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类名茶,得留心寻找。
忌买“地名”
到茶乡,尤其是旅游景点,会有很多卖茶叶的商铺,这时也要仔细挑选,因为有的商家会利用“茶乡”这个点来“炒作”,让茶友误认为,茶乡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态环境,还要有精细的制作工艺,所以买茶时,茶友们要学会辨别。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价格不实的茶叶。
参考资料:-茶叶
中国饮茶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饮茶的方法、特点都不相同。茶作为饮品,大致经历了唐以前茶饮、唐代茶饮、宋元茶饮、明代茶饮、清代茶饮这几个阶段。
唐代以前,茶叶多加工成饼茶,加调味料烹煮成茶汤饮用。
唐代,陆羽《茶经》对茶饮方法进行了细化,并不同于以往使用调味料煮茶,改变为煮茶时只用少量盐,更接近清饮。
宋、元时点茶法、斗茶盛行,斗茶中获优胜的茶成为名茶。
明代,朱元璋曾下诏书废团茶改散叶茶,制茶工艺革新,团、饼茶被散茶代替,泡饮法流行起来,饮茶的方式更为讲究;
清代时,茶叶、茶具、茶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和青茶六大茶类品类齐全。
王羲之手书“荼”(古代茶名)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82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